再为多元化选择喝彩
2011-09-24王旭明
王旭明
今年高考招生刚刚开始,就不断有新闻传来:有的说某地区高考成绩前几名者放弃选择北大、清华而去就读香港大学;有的高校为抢生源不择手段还互相拆台掐架。我猜想,随着招生录取工作的进行,今后还会有诸如高校录取生不报到,转到国外学校就读的事儿,还会有我们现在很难预测的,甚至也想不到的考生种种新选择或别样选择的事儿发生。
想想三十多年前,我国高考制度刚刚恢复的时候,我们想成才恐怕只有高考这一条路。而高考后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被名校、一般学校或专科录取,这样的做法延续至今,高考后填报志愿仍然是提前批次录取,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录取,这当然是人才选拔的一种主要模式,而且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种几乎所有人都认可的选拔模式。但是,主要不等于唯一。这一两年我欣喜地看到,考生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了——有放弃参加高考的了,有录取了可以不去名校报到的了,有去国外名校可以不去国内名校的了等等。这不正是一种多样化选择的开始吗?此前,我曾为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表示过敬意,当然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不想成才了,而是他们做出的符合自身情况的成才选择,愿意继续在南科大学习。现在,我同样为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的不去名校就读或被高校录取后做其他选择的同学叫好,向他们致敬。
我愿再一次重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中的话:“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降人才。”《纲要》特别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纲要》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关键是在我们未来的十年内,在教育事业里的各项具体工作上,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起着重大决定性作用的教育工作上,比如小升初、中考、高考,招生录取等工作,体现出这样的思想,践行这样的思想。有一位领导曾说过,制定一份好的《纲要》,仅仅是第一步,贯彻落实好一份好的《纲要》才是更重要的和关键的一步。从现在反映出来的问题看,这位领导说的话确是一语中的。为什么有些人惊呼或不解高考人数连年下降;为什么有些人对南科大拒绝参加高考的学生麻木不仁;为什么有些人对已被北大清华录取的考生就读香港感到愤懑;为什么有些人对考生在名校之间来回选择犹豫不定而迷惑,甚至“抢生源”。一句话,都是没有好好学习和领会划时代意义的《纲要》,更不要说将《纲要》精神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了。
真正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发现真难——因为这不仅是一次对灵魂的洗礼,更是一场传统与创新的角逐,甚至是对一些固有观念的彻底革命。但是,如果我们不迈出这一步,什么教育改革啊,什么多元化人才成长啊,都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
今年是《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虽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与教育相关的事件与《纲要》相距甚远,但这不要紧,毕竟才实施一年。我期待着,明年或后年,对再有不参加高考而选择其他成才方式的学生,我们能给予更多的温暖、关怀和支持;对再有高考成绩优异却选择到海外就读的学生,高校不再惊讶,也不再叹息;对再有考生在不同名校之间犹豫不定时,我们的高校能真诚而热情地告诉他我这所大学的特色以及是否适合你的需要。我更期待着,再不要也不该再出现“抢生源”“争状元”“掐尖儿”的事了,最好就是连这些词汇都尽快消失才好。你听说过哈佛、耶鲁、牛津抢生源吗?你听说过麻省理工、法国高师和早稻田大学“掐尖儿”吗?
一所具有现代意识并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大学,是不愁也不怕没有人才进来的。所以,期待我们每一所大学都能以自己鲜明、实在和大气的胸怀,真诚地拥抱多元化选择的每一位学子。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也可能漫长,但它开出的一定是拔尖创新型人才之花,结出的也一定是拔尖创新型人才之果。
本文作者系语文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