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洪生:一位开拓创新者的足迹

2011-09-24闫志刚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农林大赛学院

闫志刚

与他交谈,时时听到有创意的想法,感受到智慧的火花,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一所学校的“巨变”中,人们看到了他儒雅中透出的睿智和非凡领导力。而八年的辛苦“耕耘”,则让人们深切体味到他对农业以及农业职业教育的浓郁情怀。

作为一位善于开拓创新的管理者,他被人们戏称为“朱大胆”,而他的“胆大”,使他一次次突破常规,创下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让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中国农业职业教育的“领头羊”。

他,就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洪生。

“等、靠、要只能是死路一条”

2003年4月,一纸任命将朱洪生从省级机关调任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担任该校党委书记。上任伊始,面对刚接手的学校,朱洪生有些措手不及:学院总资产不足五千万,但负债却有两千万;在校生两千人左右,作为一个远离中心城市的县级城市办学的农业类职业学校,专业弱、招生困难;包括实验农场在内学校占地面积只有586亩,再发展空间不大……

“等、靠、要,只能是死路一条;懒、怕、怨也于事无补。要在一个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注定要走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路。”如何在困境中求得生存,朱洪生知道只有背水一战了。

在对学校进行全面分析后,朱洪生集中党委一班人的智慧,提出了“规模翻番、特色鲜明、校园秀美、争创一流”的五年建设目标。“规模翻番还要花很大力气,一流谈何容易!”在教职工的一片质疑声中,《校园总体建设发展规划》《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陆续发布。

在规划目标指引下,学校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5年,学校校园面积、在校生数量实现了规模翻番,园林式校园建设也基本完成……截止到2010年,学院在校生规模由2442人上升到12435人,建筑面积从不足7万平方米增加到33.4万多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由586亩扩大为3312亩,实习基地从300多亩增加到4352亩,并且成为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学校资产由不足五千万元增加到5.3亿元。2007年,学院跻身国家示范院校行列。2010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2011年,园林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从全国74所高职院校91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立项。

当理想变成现实,见证学校发展的老师们信了,也服了,心气更足了,他们为拥有一位睿智而果敢的朱书记而感到庆幸。谈到这些年的变化,与刚到校相比略显苍老的朱洪生笑了,笑得很欣慰。

“观念变了,思路打开了,天地自会宽”

“发展问题其实就是观念和思路的问题。观念变了,思路打开了,天地自会宽。只有自身发展了,才能赢得社会尊重、支持和帮助。”谈起这些年来的变化,朱洪生一语道破天机。

学院要发展,首先需要有发展的空间,“农场变校园,农场哪里去?”在学院准备将原来的农场改造成校园后,学生的实训场所怎么解决?这是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萦绕在朱洪生脑中的问号。

学院所在地句容是县级农业市,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说法。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丘陵岗坡等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是句容市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朱洪生敏锐地将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联系起来,这样的思路彻底打开了学校发展的空间。

“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2003年,为了彻底解决实践教学的场所问题,在朱洪生的亲自指导下,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制订了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的实施方案。方案一出,就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为此,属地政府专门无偿划拨了800亩国有土地,又帮助学院从周边农民那里流转了1700多亩集体用地用于示范园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科技示范和推广、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校地共建示范园的成功合作大大增强了地方政府对学院的信任度。2006年,当属地政府获知学院要建体育馆时,主动提出出资2000万元共建。2008年,属地政府为借助学院的江苏省茶业研究所和江苏省茶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当地茶产业升级,又无偿划拨1853亩茶园与学院共建江苏茶博园。

校企深度合作,对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是搞教育出身的朱洪生却敏锐而深切地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2004年,南京市决定在周边建设几个“绿肺”,推进“绿色南京”工程建设。为此,阳光集团控股成立了南京青龙山生态园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十多个亿在青龙山林场南片打造一片8000亩的人居森林公园。朱洪生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带着学院多年来在园林绿化工程方面的施工业绩和产学研成果,找到青龙山生态园林公司总经理朱明亮,表示愿意作为人居森林公园的技术支持单位,承担绿地养护和相关的科研开发任务,并将科研成果在园内实施和示范。就这样,人居森林公园内一个由公司出地150亩、出资8000万元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宁校区在当年的9月份就迎来了第一批3000名新生。2005年年底,青龙山生态园林公司两期校园建设工程先后投入了1.4亿元,其占地8000亩的人居森林公园也成了学院独具特色的实训基地。

产业合作开发是校企合作的又一重要形式。目前与学院形成资产纽带的合作企业共有6个,吸引企业投资1.18亿元。其中,学院控股的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吸引企业注资4400万元。目前,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已成为全国种业五十强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在为上市做积极准备。

“职业教育要又好又快发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组建职教集团是一条可以探索的道路”。2004年5月,朱洪生带着亲自设计的江苏农林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方案向江苏省教育厅请示,在得到时任副厅长周稽裘的充分肯定后,朱洪生开始了江苏农林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之路。2004年11月18日,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由学院牵头的江苏农林职教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农林职教集团,也是全国成立较早的职教集团之一。当时加盟集团的有省内外15所农林职业院校和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林职教集团组建后,朱洪生创新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以“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纽带的“五链”运行机制,并在校企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基地、共同进行产业开发、共享资源和成果等方面结出了丰硕的职教成果。目前校外合作企业已发展到405家。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牵头组建全国农林职教集团。目前,各项工作都在积极落实中”。谈到未来农林职教集团的发展,朱洪生满怀信心。

“再也不能在黑板上种田养猪啦”

2010年6月,在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分别获得种子质量检测、插花艺术和动物外科手术三个高职组项目的一等奖,并且都是该项目的总分第一名。今年大赛,该校学子再次斩获高职组植物组织培养、新城疫抗体测定和农机具维修三个项目的一等奖。谈到这些成绩,朱洪生说这一切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再也不能在黑板上种田养猪啦!”作为学院党委书记,朱洪生时刻牵挂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亲自参与设计了学院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方案。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校内平台,实行产学结合;凭借职教集团平台,实施工学交替;依托校外企业平台,推行顶岗实习。他提出了“三依托三结合”的双师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培养教师的生产经营能力;依托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科技帮扶相结合,增强教师服务“三农”的能力。他提出了“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项目式教育、双轮式驱动、课题化管理”的创业教育模式……所有这些都倾注了朱洪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殷切希望。

作为农业职业学校管理者,朱洪生有一种使命感。农业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技能教育,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要培养出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很重要的就是实训基地建设,而实训基地恰是目前我国农业类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所在。一般人印象中工业类职业教育实践平台好像更多,仪器设备昂贵。而实际上,农业职业教育的实训平台建设比工科要求更高,投入更大。因为农业生命体生产周期长,比如水稻的生长周期要几个月,而一头猪从呱呱坠地到上市,至少要8到10个月。此外,农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还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基础。

而在这一点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政府频出合作“大手笔”,依靠自身的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低成本的发展之路。整合的社会资源,包括地方政府划拨的2000多亩土地,以及社会资金2.56亿元。显然,这样的操作过程非常难,而朱洪生屡屡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渡过难关。谈及秘诀,朱洪生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学校要找准与企业、与所在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服务‘三农是农业院校肩负的社会责任”

服务“三农”是农业院校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奉行的一贯宗旨。该院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进农村、技术帮扶进农户的“两进”工作,在当地群众中留下了“要致富不找乡长找校长”的口碑。

对“农”字的特有情结使朱洪生时刻忘不了农村和农民。长期以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产业拉动、科技推动、企业带动、培训驱动等“四轮联动”方式致富了一方农民。其中,草坪草和彩叶苗木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目前,学院在省内外建立了草坪生产示范基地8万多亩,累计生产无土草坪4.2亿平方米,净增效益达到15个亿,被省政府确立为宁镇丘陵地区优势主导产业。2009年,无土草坪高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农业部中华神农科技进步二等奖;另一项为彩叶苗木,推广面积达10万亩,促进农民增收9.87亿元,被列为省农业三项工程重点推广项目,2008年获得了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此外,学院每年还推广农作物良种面积500万亩,年培训农民达10000人以上,并多次举办新疆班、西藏班、四川班。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该院视察时指出:“这是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好典型”。

2009年,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的工作要求,朱洪生结合学院专业、产业技术优势,提出并实施了“5111工程”(发展5大产业、推广10项实用技术、建设10个特色示范村、培训1万农民),打造“一村一品”的帮扶目标。学院连续两年位居全省挂县强农工作考核评比前列,并受到省政府表彰。2010年,学院获得了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

2010年3月,时任省委书记梁保华调研时称赞学校“为农民群众办了件大好事”。同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到泗洪魏营千亩草莓示范基地视察,当看到脱毒红颊草莓新品种长得又红又大、听到草莓种植户亩收入达18000多元时,称赞道:“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把新品种、新技术带到农村,为农民增收增效,做得很好。”

一所农业职校要做到这一些,凭借什么呢?朱洪生认为一方面要有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的意识和理念,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提供服务的“本领”。而这本领,就是依靠朱洪生倡导的产学研创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尽管产学研理念为职教界所广泛倡导,但许多学校停留在口头上。相比之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产学研则达到了一定深度。有两个“一千万”可以说明这一点,那就是:学院每年拿到的政府科研生产项目超过一千万元,每年的校办产业收入超过一千万元。对于名牌大学而言,这两个“一千万”算不了什么,然而在高职院校中却不多见。

这背后依靠的就是科研实力。重视科研、重视效益是朱洪生到学校后就确立的办学理念,在初期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学校每年从预算中拿出150万元,作为扶持教师科研的启动资金,鼓励教师搞科研。依托科研,学校拥有了发展壮大的造血能力,而朱洪生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信念:“如果没有科研实力,我们就拿不到政府项目,也就丧失了服务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能力,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面对校办产业的巨大收益,朱洪生头脑却异常清醒。他认为学校发展不能本末倒置,学校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要自己建立平台,做校办企业。职业院校办产业,一定要结合自身专业教育的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科研水平,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服务教学,学生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承办“国赛”,是睿智也是责任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称为职教领域的“国赛”,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却是技能大赛农业项目永久承办校。作为一项全国性赛事,技能大赛赛事标准高,对硬件、软件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一所农业职业院校独立接下这样一项全国性赛事,不但需要实力,还需要些魄力。

谈及当初的决断,朱洪生颇多感慨。全国技能大赛开始在天津举办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农业项目,后来农业部和教育部协调拟将农业项目纳入大赛。然而,有了动议之后,却没有纳入年度预算,这就需要一家单位站出来。就在这个时刻,朱洪生敏锐地做出决断,承接全国技能大赛农业比赛项目。

虽说接下了赛事,但筹备工作却异常艰辛,一切都从零开始。朱洪生和他的领导班子并没有退缩,而是按照大赛标准,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赛筹备中。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技能大赛农业项目比赛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目前,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为此,学校每年都要补贴大赛近百万元。

今年大赛,学校将准备用于招商的研发楼整个一层设为比赛场地,并进行了500多万元的设备、设施投入。如此大的付出,朱洪生却认为“非常值得”!在他看来,相对于已有的投入,学校收获了更多。借助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更多的人知道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而且利用大赛契机,学院完善了学生的实训条件,受益的还是学生。

除此之外,朱洪生看得更加长远,“从国外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看,农业发展越来越规范,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具有农业职业规范的人才,而技能大赛赛事标准都是相关专业里面最关键的技能,而且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起着引领作用。这个行业的水平要提高,肯定就要从这边开始,所以我觉得是值得的!”

相比于天津赛事企业如火如荼的参与热情,农业技能大赛的企业参与度要逊色一些。对此,朱洪生感慨地说:“这恰恰体现出我国农业产业的薄弱,我们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米袋子、菜篮子、吃饭问题,始终是有一些问题的。”据了解,受限于农业产业特点,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化企业比较少,农业产业获利能力比较小,相对于工业来说处于弱势。“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没有理由旁观,更有责任为农业、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技能大赛,扩大农业职业教育影响力,转变人们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语言中,流露出他对农业以及农业职业教育的浓郁情怀。

朱洪生告诉记者:今年企业参与的热情比去年明显增强。他坚信,随着农业大赛影响力越来越大,会有更多企业参与其中。朱洪生看中的不是企业的赞助费,更主要的是企业的参与,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实现深入合作、深度融合。朱洪生所谋的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情系农业,耕耘天地间

谈到学校今天的办学业绩,朱洪生归功于全校教职员工的团结、努力,“一路走下来,大家付出了太多。未来发展,还要寄望大家的继续奋斗。”

在事业发展的同时,作为学校管理者,朱洪生时刻将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装在心里。为此,学院先后启动了“安居”工程、校园美化工程、小河污水治理工程和家属区环境改造工程等,学院居住环境得到了美化,生活配套设施得到了改善,师生员工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此外,学院党委围绕党务、政务公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我们农林学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果你走到师生中去,你听到最多的可能就是这句话。谈起这一点,朱洪生笑得格外开心。

当记者了解学院的未来有什么打算时,朱洪生意味深长地说:“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明确要求我们要引领全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感到责任巨大,任重而道远!”

据了解,全国农业类高校原来有300多所,目前,大多数都摘掉了“农业”的帽子,剩下的100多所中许多也走向了综合发展的路子。作为一所拥有80多年历史的农业职业院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和学生都达到了50%,这在农业类学校中是不多的。“人家转行,我们却要坚持农业的特色,这是我们农校坚持办下去的理念。虽然难,但只要把办学水平提升上去,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作为农业院校管理者,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朱洪生矢志不渝的理想。

耕耘在农业职业教育这方沃土,他心里装着的是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现代农业的梦。

朱洪生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级畜牧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

猜你喜欢

农林大赛学院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