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脉动中国
2011-09-23赵良峰
◎ 文/本刊记者 赵良峰
朱镕基脉动中国
◎ 文/本刊记者 赵良峰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发行。
朱镕基83岁了,头发雪白但精神矍铄满面红光,两道剑眉依然犀利,退休8年的赋闲生活,朱镕基依旧没有忘却中国、忘却改革开放、忘却他深爱着的人民。
对话:睿智而硬气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发行。2003年朱镕基卸任以后,没对时局、政治和经济改革说过一句话。而一本《实录》,却让“洛阳纸贵”,让中外读者群体再次掀起了一场朱镕基热。这其中的原委就在于讲真话,人民爱听。
《实录》完全是八年前、十年前乃至十几年前的事,却让人民看到了“深入改革的殷切期望”。
朱镕基在位时讲话就语出惊人。不是因为胆大,而是因为讲话有智慧有华章有真情,所以流传甚广,且脍炙人心。如1993年,他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说:“自己不勤政,又不廉政,吃吃喝喝,乱批条子,任人唯亲,到处搞关系,把国家财产不当一回事,你坐在主席台上面作报告,下面能不骂你?”;他还说:“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朱镕基总理的话让好多官员屁股底下冒烟。
又如1998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朱镕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时的表态:“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硬气,大义凛然,朱镕基为政时也的确为此付出了很多。但有大智慧的朱镕基总理并没有忘记幽默一把,后来他解释道:“请大家不要误会,死而后已不是说我要老呆在总理这个位置上,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只要我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00年10月14日朱镕基总理与日本民众对话时说:“我想提醒一点,在日本所有的正式文件中从来没有向中国人民道歉过,在一九九五年村山首相笼统地向亚洲人民表示歉意,但是在所有的正式文件中都没有向中国人民道过歉,因此不能说中国没完没了地要求日本道歉,道歉不道歉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但我们希望你们考虑这个问题。”捍卫主权的朱镕基当然受到民族的敬重。
凭心而论,在总理位上的朱镕基讲话真实、硬朗,大家爱听。于是有许多官员更有甚者是腐败官员也东施效颦般的强化自己讲话的水平,以至于使诸多大话、空话回荡空中。他们忘记一个前提:必须是廉洁奉公的清官!有道是:公生明,廉生威。
朱镕基总理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说真话不说假话,所以一身正气。贪官们你行吗?讲话必须是有才气的,当小官有小才就能应付,当大官呢?
朱镕基总理能够在一天之内,三次即席演讲,面对不同的对象,抑扬顿挫,或娓娓如叙家常,或铿锵直斥谬论;或热泪盈眶、真情奔泻,或声色俱厉、绵里藏针……不论是面对世界、面对国人、面对记者、面对强手都能吐肺腑之言,道真实之情,幽默、睿智、大度……且时常放弃讲稿,奔放于激情,动容于民困,这已经不是才气的范畴,而是大国总理的风范了!
讲真话是很有难度的,讲真话做实事更难。朱镕基实践且坚持的“讲真话、讲实话、做实事”的“朱氏作风”为何受国人称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真实和发自肺腑的忧国爱民!
改革:强国富民
中国从来不缺政治人物,但却极其缺少富有真才实学的政治明星。
朱镕基总理19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考分最高,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一进校就能拿到奖学金。理科出身的朱镕基,却尤以文才见长。他坚持终身学习,集学者与政治家气质于一身,自然显得卓尔不群。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时刻,朱镕基走到了前台,用真实的脉动书写了中国的改革成就和发展艰辛!
回顾朱镕基在上海,仅用12年时间就让浦东走过了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新兴工业化国家30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1年4月,朱镕基最后一次代表上海出访西欧各国28天,途中他被中央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从此逐渐肩负起了中国改革发展的重担,成为中共第三代执政集体主要成员之一。
朱镕基走上前台,正是中国发生大变革的时期。此时,中国大地展开了加速市场化的宏伟蓝图,开始了改革开放、加入WTO、破冰攻坚、国力冲刺……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邓小平再次指引了方向,宣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朱镕基十四大之前仅是中央候补委员,但是大多数党代表对他出现在常委行列中并不感到吃惊,因为中国又回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而轨道的设计者邓小平对朱镕基有过这样的高度评价:“我们党选干部不光要政治可靠,还要懂经济。我党高级干部中懂经济的不多,朱镕基是一个真正懂经济的。”
1992年的中国人热血沸腾,GDP增幅飞涨到14.2%,官员们对项目的审批有着前所未有的松快感。于是,到处都是新开工的项目,到处都是新成立的公司;银行的资金哗哗地往外流,甚至全然不顾收不收得回来。国务院在这一年的投资预算是8000亿,数目空前,但是实际上投出去11829亿。
进入1993年,大家的情绪更加高涨,每天都有500家新公司开业,每周有140家老工厂改头换面成了股份企业;全国都在争建特区赶超深圳,中央政府批准了119个经济开发区,可是实际上开张了8700个开发区……中国脆弱的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工业根本承受不了如此迅猛的经济扩张。
朱镕基看出苗头不对,他冒着被指责拖改革开放后腿的风险要给经济降温。真正富有“朱镕基特色”的一幕,是他强力收缩银根,迫使那些为所欲为的银行回收贷款,这无疑是对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的投资冲动的釜底抽薪。
经济过热的直接诱因是投资过度,投资过度是因为金融失序,到1993年春夏之交,金融混乱达到了顶点。于是,朱镕基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身份,命令属下的行长们在40天内收回计划外的全部贷款和拆借资金。“逾期收不回来,就要公布姓名,仍然收不回来,就要严惩不贷。”从此以后,朱镕基就被银行的大小官员叫做“朱老板”了,共产党的领袖被属下叫做“老板”,这是头一回。
是年7月底,拆借的资金不仅收回来332亿,还增加了405亿的储蓄。以此为储备,银行又可以发行几百亿元去收购夏粮,国库券又有人买了,财政部不再厚着脸皮找银行借钱发工资了,股市也止跌企稳了。
报纸上兴高采烈地欢呼“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袁钢明在10年之后评价道:“朱镕基最漂亮的杰作就是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虽局部地区受了影响,但中国经济防止了更高程度的、全局式的恶性泡沫。如果不是当时采取断然措施,中国的损失将是极其惨重的。对于这个功劳,怎么说都不过分。”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的经济纲领宣布,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
1994年后来被称为“改革年”。朱镕基的“改革新政”内容涵盖: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企业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物价体制改革。最难办的财税改革,朱镕基要推行的是分税制,就是把税源分成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3种,目的是把地方拿大头、中央拿小头的财政格局掉个个,而这简直就是在割地方大员的肉。朱镕基后来回忆说:“实行分税制,来自地方的阻力非常大。我是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谈,商量,妥协,总算谈下来了,我自己则掉了5斤肉。”
从那时起,“朱老板”的称谓就不限于银行系统了,而另一个为朱镕基所不喜欢的称谓也不胫而走——“经济沙皇”。
分税制的效果逐步显现,1995年,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降到了谷底,10.7%,自那以后稳步上升,2001年达到了17.1%。
加强中央政府财力也许是朱镕基最重要的经济思路,这一思路贯穿了他的副总理和总理任期,使得中央政府办了大量长期以来应办想办但没钱办的事情,成效立竿见影。还在他的副总理任期末期,中国经济的瓶颈制约已经得到解决,经济发展的平台初步搭成。
1994年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汇率并轨。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一些国家的经济遭到摧毁性的破坏,但是中国成功避过风暴。评论者看到的多是中国政府当时的举措,只有少部分人指出:1993年的宏观调控和1994年的汇率并轨,使中国得以提前补漏,这是中国后来避免危机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作为政坛的后起之秀,朱镕基主导中国经济将近10年,他的经济政策和他的个性一样鲜明,也和他的个性一样褒贬不一。
在他推行的诸多政策中,争论最多的也许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争论最少的,则是他自1993年7月至1996年末带领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
1998年3月,69岁的朱镕基正式就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开场白十分悲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情感:俯首甘为孺子牛
《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了一个典故: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所以,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后人们就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新中国的人民对“孺子牛”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于是新中国首位总理敬爱的周恩来在老百姓心里就是人民的“孺子牛”。
其后,“孺子牛”几乎就是所有勤政官员的代名词。朱镕基自然也不能例外,他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似乎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对那些不想做“孺子牛”的,在人民面前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他就“横眉冷对”,将许多蛀虫贪官送进了大牢。
1999年3月15日朱镕基说:“过去的一年我感到非常难,这个困难超过了我预料的程度。第一,我原来没有估计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么大;第二,我国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的洪涝灾害也超出了我的预料。但我感到满意的是,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站住了。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了一句:‘来之不易’呀!”
命运多舛,灾难频发伴随着中国领导人共同成长。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惨烈图景震惊了世界。1998年6月21日,海南发展银行在岛内的141家网点齐齐关闭,宣告沉没。以此为发端,5年里金融圈内几乎尸横遍地,无人逃脱。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都一股脑的骂娘,骂亚洲金融风暴。而广东则成为重灾区。1998年10月6日,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强行关闭,次年1月10日,宣布申请破产。当天,香港《经济日报》社论标题一片肃杀气象:“朱铁面击破广信神话”。 但在朱镕基引爆显性地雷后,中国金融业继续在“降低风险度”的旗帜下前进,大破而小立。
惊心动魄方显英雄本色。
朱镕基在九江大堤上高声怒骂,指责被长江洪水冲垮的大堤是豆腐渣工程,是王八蛋工程,被奉为经典国骂。
2002年11月19日朱镕基在香港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演讲时透露:自己破戒题词,三写“不做假账”。他在香港说,“我希望每一个中国国家会计学院毕业的学生,永远都要牢记这四个大字!”“不做假账”成为经典题词。
1993年1月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第一次踏上北海的土地。此时的北海已成了中国最“狂热”的一块土地。北海被许多经济学家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朱镕基北海考察的结果,是坚定了实行宏观调控的决心。5个月后,即当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下发,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北海从“狂热”中惊醒,成为宏观调控的经典范例。
2002年,朱镕基向人代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在中共执政史上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一敏感词语,语惊四座,却让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工程等等问题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
在朱镕基执政生涯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单刀直入,总结其执政5年来的工作成绩。在1个多小时里,洋洋洒洒数千言列数了5年来朱镕基内阁最为“出彩”的九大施政“心得”。其中,最为朱镕基内阁津津乐道的首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将“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和推进国企改革。同时,他还分析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收入缓慢、失业率较高等十余个遗留问题,并向下届政府提出扩大消费需求、抓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西部大开发等8项建议。人民代表10余次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朱镕基任副总理、总理生涯的肯定。
朱镕基退休后的生活深居简出,异常低调,幽默自称是“一介草民”,但他在任的时代,是改革的时代,作为一个大国总理,他率真的个性和袒露胸怀的一贯语言风格虽然不大符合官场的习俗,却为中国人民所称道。世人不会忘记他直抒胸臆、铿锵有力的为政之道和个人魅力,而《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发行,恰是朱镕基总理留给世人的诤言和面壁明镜,譬如这句:“下面的官并不是怕我的严厉,怕的是我廉洁,屁股上没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