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玄幻文学研究十年述评
2011-09-22滕巍
滕 巍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中国玄幻文学研究十年述评
滕 巍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幻想文学与幻想文化
栏目主持人:韩云波
主持人语:自2005年网络媒体提出“奇幻元年”之后,以萧鼎的《诛仙》等作品为代表,中国奇幻文学着实火了一把。但似乎好景不长,次年,一部流传于网上的“2006年度武侠幻想文学白皮书”就题为“崩溃之沿”,并出现了“奇幻已死”之说。相对而言,理论总是会滞后于创作的,从本期栏目的统计可以看出,2007、2008两年也是奇幻研究较为火热的时期,2009年后开始降温。从2006年到今天,就一种流行文学时尚的生命期而言,也不能说是很短了。既然2006年就已经“奇幻已死”,今天的奇幻又如何呢?当年的三大奇幻期刊都已经沧海桑田,历经人事变迁了,然而,虽然奇幻在走着下坡的路,却仍顽强地生存着。换句话说,和当年的时尚流行相比,这也许是更应有的一种“常态”。就研究而言,也就能够不为当时的热度所熏烤,能够超然于事后,以此来对奇幻文学作出价值判断。在本期栏目中,滕巍对十年奇幻(他以为网络偏向于玄幻,纸媒偏向于奇幻)研究进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数理统计,发现人们当下奇幻研究存在着两面性,老一代的知识精英持的是主流文学观因而对奇幻趋于淡漠,而新一代热切于奇幻研究的却又功力不够且缺乏持续研究的机制,因而造成了奇幻研究水平不高的事实。艾杨柳从奇幻接受过程出发,分别就阅读前的期待视野、阅读中的彼岸文本追寻、阅读后的心理满足三个阶段进行论述,基本上揭示了奇幻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接受与传播机制。两篇文章都没有局限于具体作品,而是从总体性的高度来进行观照,可以说是为奇幻研究提供更高平台和更广视野的一个粗浅的尝试,应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
随着玄幻文学在国内的创作、传播、批评、争论,无论是读者、创作者还是研究者的数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论文总量较少,学术研究相对冷清;二是大多研究者的学历较低、年龄较轻,同时缺乏对研究对象的持续关注等。从数据出发可见出玄幻文学研究的总体情形,从文本入手可着重分析历年研究者的具体研究方向和成果,并对玄幻文学研究出现的问题和前瞻进行思考。
玄幻;奇幻;魔幻;研究;述评
玄幻文学始终定名不一,奇幻、玄幻、魔幻、幻想文学等称谓常常混同,但考其内容又为同一事物,本文为方便阅读统一称为玄幻。随着玄幻文学在国内的创作、传播、批评、争论,无论是读者、作者还是研究者的数量都有巨大增长。在研究队伍壮大的同时,论文数量得以增加,研究方法得以改进,视野得以扩展,观念得以更新。但通过对十年来研究状况的观察,不难发现围绕相同问题的重复论述与浅尝辄止,以及复制重组等现象十分严重,幻想文学研究依然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了使研究能够深入和提高,有必要对既往成果进行回顾和思考。
一、数据所揭示的整体格局
使用数理统计有助于对事物的直观认识,勾勒其存在格局和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2001年以来玄幻文学研究论文的数理统计,以此显示玄幻文学的总体研究状况和趋势。通过CNKI对“幻想文学、奇幻、玄幻、魔幻”进行主题模糊检索,再从中以“是否与玄幻文学相关”为标准进行人工筛选。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统计过程中虽力求精确但难免出现误差,因此数据不能作纯数学理解,个别数字的微小变化不会影响对研究状况和趋势的总体判断;第二,2003年以前虽然没有期刊论文出现,但并不代表没有幻想文学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在“龙的天空”、“黄金书屋”、“起点”、“天涯”等网站和论坛中,以草根姿态对玄幻文学进行评论。
表一:2003—2010年玄幻文学研究状况表
2003—2010年共8年间,一共有相关论文202篇,其中普通期刊142篇,核心期刊29篇,硕士论文31部,目前尚无专门的博士论文和研究专著。这些数字反映出当下幻想文学的研究整体状况仍未进入主流学术视野。而《红楼梦》仅在2010年上半年便有期刊论文303篇,是玄幻文学8年论文总和的1.5倍。与学术研究的冷清相对应的,是玄幻文学创作、阅读、以及产业的巨大繁荣。“从2005年至今,网络、图书、期刊三雄并峙,在极短的时间里共同打造了中国奇幻表面的繁荣,作者和作品的数量都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天文数字,仅以‘幻剑书盟’为例,签约作者就在900人之上,而有实体书出版的作者也在100人以上。”[1]
表中仅显示单纯的数字,无法表现论文的质量高低,若定性分析再剔除一些浅尝辄止的探讨与“隔山打牛”式的评论,以及无益于研究深入的争辩,普遍性、基本性问题的反复阐述,那么剩下来有助于研究深入的论文则更是少得可怜。以硕士论文为例,直接命名为玄幻/奇幻文学概论、粗窥、初探、研究之类,对其基本性、普遍性问题探讨的,就有9篇之多,占硕士论文总数的29%,其研究思路、方法、内容、表述大同小异,对一些基本问题如定义、起源、分类、文本特征、网络传媒、社会文化等进行综合论述,虽然面面俱到但鲜有深刻之处。而在期刊论文中,围绕同一问题的重复论述,则更是严重,如陶东风《游戏机一代的架空世界——“玄幻文学”引发的思考》和《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由“玄幻小说”引发的一点联想》,高冰峰《网络小说中的一枝奇葩——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的兴起及现状初探》、《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的前世今生——浅论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的发展与现状》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虽然自 2003年开始,每年都有关于玄幻文学的论文出现,但进行持续性关注的作者非常之少,整个研究格局呈“流星雨”状态。8年间,除去内容过分雷同的论文外,一共只有4位作者发表过两篇以上的相关论文。其中西南大学韩云波教授自2004年开始便发表文章对玄幻文学进行探讨,共发表5篇相关论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为当下玄幻文学研究之最。其余大多数作者如流星雨般一年一换地划过玄幻研究的天空,可谓“年年岁岁文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论文作者进一步考察,还可发现相当一部分作者为在校硕士研究生,专业涵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传播学等学科,年龄跨度多在 20至30岁之间,即“80”后。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使玄幻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更加清晰:一是论文总量少,学术研究相对冷清;二是大多研究者的学历较低,年龄较轻,同时缺乏对研究对象的持续性关注。
上述情形有其复杂、深层的原因,一些研究者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从关心者方面而言,多的是溢美之词,而且大多是零落的观感式的网评;从专业评论方面而言,又有着颇多的沉默,也许是评论的方式和理论武器的滞后导致长期强调文艺社会、思想、教化上的功利性,忽视、排斥、乃至否定纯粹的娱乐功能。”[2]“在这一片沉寂的背后,藏匿着深层、隐密的动因——当代雅俗文学之间的矛盾,精英文学与非精英文学之间的较量。”[3]
而笔者认为,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一是雅俗文学的对立矛盾,二是印刷媒介与新媒介的文化冲突。
长期以来,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主流社会过分强调文学的审美、教化功能而忽视了消遣娱乐功能,从而造成了对小说、戏曲、弹词等文学样式的轻视。进入新世纪,玄幻文学在创作和阅读大繁荣的背景下遭受了同鸳鸯蝴蝶派、武侠文学一样的命运。批评者依据精英文学的标准集中在思想高度、语言艺术、人物形象、结构安排、写作模式等方面给予其极大否定,进而直接忽视,或者猛烈抨击,甚至“妖魔化”玄幻文学。如陶东风说:“玄幻小说随意架空的时空环境和违背现实生活的逻辑反映了文学想象力的畸形发展,且在这种装神弄鬼的外衣下隐藏的是价值尺度的扭曲和道德观念的变异,它将中国文学带入了‘鬼神时代’。”[4]正是雅俗文学的矛盾对立,造成了对通俗文学的偏见。“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从来也不会忘记将自己的意志转变成全社会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政治强势必然会带动其文化强势,或者说他们会利用他们的政治强势来推动语言、音乐、艺术、审美等文化因素朝着他们所代表的或喜好的方向发展。”[5]具有独立人格和文化理想的知识分子也把学术活动作为他们批判社会与改造现实的利器,他们注重艺术品味和审美体验,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精英意识。因此,既没有主动迎合主流思想,也无法承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更不具备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大多数通俗文学作品,都被排除在学术殿堂之外,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玄幻文学与以往通俗文学的不同处境,在于其还存在着印刷媒介与新媒介的文化冲突。所谓新媒介指的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电脑、电视、手机等新型信息传播媒介。玄幻文学主要是在网上传播,人们阅读的已经不再是纸张而是电脑、手机的屏幕,于是文字也成为视觉符号的一种。在这种阅读模式下追求视觉文化的冲击、“超文本”链接、简单叙事,读者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整个创作链的一个环节。读者、作者、文本之间形成了一个平等的网络,共同完成最终的阅读活动。因此,对作品意义的阐释将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将为这个网络所共同承担。但在印刷时代铅字的有序排列、作者的匠心独运、阅读的私人化、信息资源的匮乏、沟通的相对困难,迫使阅读者必须独自按照作者的语言叙事去推理、探索和体验作者预先设计好的情节、思想和情感,从而追寻深度模式和审美体验。“读小说是工业时代(甚至是农业时代)的发明,因此慢、重、深就成为文学阅读的基本特征;看电视、网上冲浪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于是,快、轻、浅就成为‘读图时代’的重要表征。这样,媒介文化的冲突或可进一步表述为快与慢、轻与重、浅与深之间的矛盾。”[6]当下大多学者都是印刷时代所孕育的思想,在价值观念上与新媒介时代存在巨大分歧,具体表现为对因新媒介而出现的游戏、玄幻文学等报以批判或漠视的态度。综上所述,正是雅俗文学的对立矛盾和印刷媒介与新媒介的文化冲突,导致了当下玄幻文学研究匮乏的现状。
学术界虽然整体冷清,但少数敏锐的学者和在校研究生的研究,又逐步使其由江湖走向庙堂。80后不像传统学者那样对通俗文学有偏见,他们对新媒介也没有隔阂。同时,玄幻文学的创作繁荣与学术冷清的情况也给予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加上学术资源的“圈地运动”和高校研究生必发论文的硬性规定,使得许多在校研究生投入玄幻文学的研究工作,他们也构成了数据中论文的主要产出者。虽然有少量高端学者的介入,但就宏观而言,研究者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加上课题形成时间较短,许多基础性、普遍性问题的重复难以避免。硕士生一旦毕业,大多不再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更遑论玄幻文学研究,因此学术研究难以持续。
二、中国玄幻文学研究的成果和思考
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玄幻小说年,以其为界,2005年之前论文相对较少,学术价值较低。但亦有真知灼见者,许多概念奠基于此,影响了后来的研究思路。2005年后研究队伍逐步壮大,论文随之增多。玄幻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玄幻文学进行文本分析,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解读,但新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也在悄然滋生并发。
总的来说,其研究成果可分以下几类:(1)对玄幻文学进行文本分析,对其定义、根源、历史、分类、审美趣味和文体特征等进行总体概括,同时也引发了对玄幻文学价值和地位的争论;(2)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读者对玄幻文学的接受和传播,探讨新形势下以玄幻小说为代表的类型文学的传播、流通、消费、运营模式等产业链问题;(3)运用文本分析、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等方法,将玄幻文学当做一种文化现象,选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原始思维、神话、消费文化等角度切入,在文化层面上对玄幻文学进行研究。以下拟对玄幻文学的研究历程进行勾勒和探讨,并对其中的借鉴作用提供一些思考。
(一)基本问题的总体概括
张健挺《相生相长,网上网下——台湾幻想小说及其出版发行浅述》(出版广角2003年11期)一文是最早研究玄幻文学的论文之一,探讨了台湾幻想小说的分类和定义、幻想小说兴起的环境和背景、作品的共性及问题以及作品和网站的关系等。之后大陆玄幻小说的创作、传播及其产业化模式,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台湾幻想小说的发展模式,但遗憾的是后来的论者鲜有再论及台湾幻想文学的。而在研究上很多论文也并未超出其藩篱,依然在其论文框架内进行重复性的工作,仅仅是把研究对象换做大陆的作品而已。叶祝弟《奇幻小说的诞生及创作进展》同样对奇幻文学进行了定义、分类以及文体特征。前者的定义相当宽泛,后者的定义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相对合理。基于此,此后涌现了一批对定义、来源及分类进行研究的文章,如余芳、徐筱虹《关于玄幻小说的特点和定义》(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以小说来源、背景和叙事结构来进行定义;赵秋阳《 中国当代网络玄幻小说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综合前人观点对玄幻小说做了定义;姜贵珍《大陆奇幻小说概论》(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对西方奇幻小说的考察来对比中国奇幻小说命名不定的情况;段新莉《数字化时代的“魔幻风潮”探析》(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对“fantasy”的辞源作了考究。虽然有一系列界定玄幻文学概念的文章出现,但事实上对玄幻文学依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玄幻、奇幻、魔幻一直混同使用。总的来说,玄幻小说的定义局限于印象式的概括、约定俗成的概念以及背景题材的考据,但对其基本叙事语法及其背后隐含的文化意蕴,以及读者对不同名称的理解问题等,研究依然十分薄弱。其中很少有研究者考虑到普通读者如何理解区分奇幻、玄幻及魔幻概念。笔者在考察中,发现以期刊、书籍为主要流通手段,艺术手法相对纯熟、高超的作品多称为奇幻;以网络为主要传播手段的作品多称为玄幻;而西方翻译来的作品称之为西方奇幻或魔幻作品。笔者认为应当建构玄幻小说的类型学框架,对玄幻文学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分析,才能给予一个相对恰当合理的定义。
在玄幻文学命名运动如火如荼的过程中,一场围绕玄幻文学价值和地位的争论也随之展开。这场争论是由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由“玄幻小说”引发的一点联想》一文引起的。他针对《诛仙》、《小兵传奇》、《坏蛋是怎么炼成的》等小说对整个玄幻文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随即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据王海军记载:“6月20日,《诛仙》的作者萧鼎在博客中发表《究竟是谁在装神弄鬼——回陶东风教授》一文,称陶东风所说的‘玄幻文学的价值世界是混乱的、颠倒的’是一个‘荒谬的判断’。6月23日,《逍遥·圣战传说》的作者林千羽撰文回击陶东风,批评界学者如郑保存、王干等人也相继撰文对陶东风关于玄幻小说的批评提出了不同意见。拥陶派以庞青兰等为代表,他们认为:玄幻小说也许有成功的一天,但不可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一些玄幻作品虽然光怪陆离,却没有感人的内涵,使人反感。倒陶派以一批玄幻文学作家为代表,他们认为:玄幻文学创造了一个个浪漫主义的奇幻世界,陶教授不能因为看了一小部分玄幻小说,个人觉得写得不好,就由此否定了整个玄幻文学。”[7]
笔者认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雅俗文学对立和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文化的冲突,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价值观念冲突。事实上,这场争论本来是有利于玄幻文学吸取各方意见进步和发展的,但不幸的是,陶东风教授显然缺少对作品的阅读,虽然他后来又接连发表了两篇文章,但再也无法像当初那般掀起争论的热潮。陶文彰显的并非某个学者学术不严谨的问题,而是表现出主流学者对玄幻的一种态度——主题先行、以偏概全。许多研究者不仅没有真正阅读过玄幻作品,甚至道听途说或者看了个别介绍,便迫不及待地发文攻讦,甚至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任意抹黑,妖魔化玄幻文学。固然玄幻文学本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若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来对某种现象进行批判而恶意夸大玄幻缺点,则显得过于不负责任。当然不容否认的是,陶文确实点到了许多玄幻文学的软肋,但这些软肋不仅鲁迅早在论及“鸳鸯蝴蝶派”的时候已经谈到,而且一直以来都是通俗文学共有之现象。通俗文学正是因为有这些软肋才是通俗文学,反之其将成为精英文学,归根结底依然是将精英文学的评判标准强加硬塞在通俗文学之上。
(二)玄幻文学接受、传播研究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玄幻文学的论文比较少,仅有4篇。曾少武、杜军《90后青年学生的网络小说阅读心理——以文化消费观念为视角》(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1期),张伟《论网络玄幻小说的审美取向与青少年心理的关联》(大众文艺,2008年12期),赵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中生时尚阅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青少年对玄幻文学的阅读心理。王海军《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网络玄幻小说发展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则从西方奇幻文化、传统文化、日本漫画和香港无厘头文化以及网络游戏等方面,介绍国内读者接受心理逐渐变化的原因,详细分析了互联网在整个玄幻文学传播中产生的作用以及网络玄幻小说中读者群的特点。总的来说,以往对于雅正文学的理论方法难以适用玄幻文学,而接受美学理论无疑开启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释玄幻文学流行的原因及其特点,对玄幻文学乃至整个文学的未来发展及研究当下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都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成果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在玄幻传播研究方面,如前文所述,早在2003年张健挺《相生相长,网上网下——台湾幻想小说及其出版发行浅述》便已经开始分析玄幻文学的创作、传播、流通和运营模式。但至今这方面的研究依然十分稀少,仅董凯波《网络小说的盈利模式与构想》(新闻界,2008年第3期)和徐莹婕《试论中国原创奇幻文学传播与文学网站发展的共生关系》(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李彧《新世纪中国类型小说出版现状反思》(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共3篇。董文的分析较浅,缺乏学术价值,仅仅是情况介绍。徐文分析了玄幻文学和网站的共生关系,指出奇幻文学培养的稳定受众群体是文学网站实行付费阅读制度、发展产业化传播的最重要条件,而文学网站的产业化也为奇幻文学作者的创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动力。在这一基础上,原创奇幻文学与文学网站之间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共生关系得以结成。李彧详细探讨了当下中国类型文学出版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一些具体操作中的问题相应提出对策:品牌化路线所要求的作品作者与编辑、作者与原创、类型小说出版市场的培育。
(三)文化分析
在文化研究上,韩云波率先对奇幻小说的“新神话主义”进行思考,认为其表现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狂欢化思考,试图以此从文本角度发掘奇幻文学的源头,[8]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即从古代神话角度探索玄幻文学的文化根源。随后,在这方面出现了一系列论文,如林一平《从〈山海经〉看沧月〈镜〉的奇幻时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陈俊荣《“新神话主义”奇幻文学视野下的“重述神话”》(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刘玲《六朝志怪幻想与中国当代奇幻小说》(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赵量《试论网络玄幻小说中的神话色彩》(今日南国,2008年第3期),朱国清、刘玉平《论网络玄幻小说中的神话因素》(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陈飞上《〈山海经〉神话形象与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等。盖博《中国玄幻小说热潮现象的多元解析》则从本土化内涵、青少年化对象、商业化运作和网络化传播四个角度探讨玄幻小说热潮出现的原因,并尝试整合传播学、出版学和文化研究的相关思想,解析这一出版及文化现象。[9]吴子林《玄幻小说的文化面相》从消费文化和文本分析角度入手,认为“玄幻小说投射了特定群体的情感和人生情怀,其缺乏‘文学抱负’的想象力及其架空性写作,使之迷失了文学的精神。除极个别作品外,文学价值几乎等于零,充其量不过是时尚的文化消费品而已。”[10]讨玄幻文学文化意义的文章还有汤哲声《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 2期),马睿《关于中国当代玄幻文学的文化思考》(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张化夷《新世纪网络小说的消费特质》(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卫婷《网络传媒中的中国玄幻武侠文化》(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刘保锋《中国当代玄幻小说与文化思潮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陈东《文化交融与幻想空间中的众声喧嚣》(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等,分别从玄幻文学的文化背景、消费特点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些新方法和新角度尤其值得注意。如周淑兰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就奇幻小说内容与形式上的几个显著特征想象、架空、禁忌、巫术、魔法分别进行深入阐释,认为:“奇幻小说文本极富张力、融古今中外于一体,对于帮助现代人审视世界、文明与人性,探索延伸人类存在方式的可能性途径,纠正人们‘唯理’的思维惯性,具有积极的意义。”[11]赵秋阳认为玄幻小说的艺术手段是解构主义的,他具体地从暴露虚构、粉碎现实、拆解中心、戏说历史、恶搞文化等方面对玄幻解构主义特色做了阐释。[12]黄运亭、梁红艳运用后现代主义美学原理解读西方奇幻作品。这些新的方法,开拓了玄幻文学的研究视野,同时挖掘出玄幻文学自身更多的文化价值及深层次的精神内核。
三、总结与前瞻
十年来中国玄幻文学研究总的来说依然是一片荒芜而有待开发的土地,其根本问题依然是观念和方法的滞后。玄幻文学诞生至今已约有十年,如果对其缺少研究,那么这十年的文学恰好符合“文学已死”的命题。将来我们回顾过往,这一段历史将会因为研究者的缺席而被人轻易称为文学的凋零时代。事实上,整个社会正在调整改变,同时配合时代的转型文学本身也正在转向,而玄幻文学恰好适应了这种转变,为最广大的读者所接受,其所具备的文学史和文化史的意义是这个时代其他作品无法代替的。因此,面对玄幻文学,研究者应该将其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去考虑,而不仅仅是单部作品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意识的高下区分。然而遗憾的是,具有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因为观念尚未更新过来,不愿对玄幻文学多加关注,而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学术功力又往往不够。
在研究方法上,玄幻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研究,涉及到文学、文化、经济、传播、政治、心理学等各个方面。过往对于精英文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是不应当亦步亦趋而成为文学研究的唯一范式和标准。方法的选用关键是看能不能解决问题,凡是能解决当下玄幻文学诸多问题的理论、方法都应该积极运用,使包括玄幻文学在内的通俗文学尽快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科体系,既有利于揭示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也有利于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和价值提升,最重要的是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下的历史。
[1]韩云波.论2007年中国奇幻文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6):29-34.
[2]王为.对当前网络玄幻小说趣味的评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5):35-37.
[3]王琳.对玄幻小说研究的一点看法[J].大理学院学报,2008(1):27-29.
[4]陶东风.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由“玄幻小说”引发的一点联想[J].当代文坛,2006(5):8-11.
[5]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51-164.
[6]赵勇.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8(5):131-148.
[7]王海军.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网络玄幻小说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
[8]韩云波.大陆新武侠和东方奇幻中的“新神话主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65-68.
[9]盖博.中国玄幻小说热潮现象的多元解析[J].出版科学,2006(5):34-37.
[10]吴子林.玄幻小说的文化面相[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4):13-21.
[11]周淑兰.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奇幻小说[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12]赵秋阳.论网络玄幻小说的解构主义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2):72-73.
(责任编辑:郑宗荣)
The Review of Criticism on Chinese Fantasy Literature in 10 Years
TENG We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With the creation, dissemination, criticism, debate of fantasy literature in China, both the number of the readers and the researchers has grown enormously,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First, the total quantity of papers is small, and academic research is relatively deserted. Second, most researchers’ academic degree are low and they are young without continuous concern for this subject.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fantasy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results from researchers’ text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 of fantasy literature research.
mythos; fantasy; magic; research; comment
I206.7
A
1009-8135(2011)01-0038-06
2010-12-12
滕 巍(1986-),男,湖南凤凰人,土家族,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