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吉白茶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2011-09-22谢文钢邵济波韩楠周晓兰唐茜

蚕桑茶叶通讯 2011年5期
关键词:安吉县白化白茶

谢文钢 邵济波 韩楠 周晓兰 唐茜*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四川雅安 625014)

“安吉白茶”是适制名优茶的茶树新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因其“叶白、脉绿、香郁、味醇”的特点、营养保健和药用功能显著,在近二十年中白茶产业迅速崛起。安吉白茶产业已发展成为安吉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自安吉白茶发现以来,各地对安吉白茶的发展、营养保健成分、白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不少,国内各茶区也逐渐引种安吉白茶。但是对安吉白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栽培种植等方面的总结与论述还较少。笔者就安吉白茶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安吉白茶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以期为安吉白茶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安吉白茶发展历史

安吉白茶原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最早的文献记载为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1107~1110)。因此,安吉白茶早在宋代就以其奇特的外观和优异的品质在众多茶叶中脱颖而出。但因安吉白茶茶树开花多结籽少,有性繁殖的后代极易发生性状分化,很难保持母本的性状,故其种植规模始终得不到扩大[1~2]。现存的安吉白茶母树位于海拔800m的安吉县天荒坪大溪村。20世纪50年代,安吉县农业科技人员将安吉白茶群体中一株白茶树移栽,并分株繁殖栽培。到20世纪80年代初,湖州市农业局设立“浙北茶树良种选育繁育”课题,在安吉县境内对茶树资源进行调查,对天荒坪大溪村未被移栽的另一株千年白茶母树进行研究与开发。随着安吉县政府对茶产业的重视及相关选育课题的开展,安吉白茶无性繁殖技术不断成熟,安吉白茶规模不断壮大。1987年成立了安吉白茶开发利用试验课题组,对安吉白茶的加工方法、栽培措施和利用价值等进行了研究,为安吉白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4]。

随着安吉白茶的进一步发展,1998年安吉白茶通过省级茶树品种认定,正式改名为“安吉白茶”;2001年“安吉白茶”商标注册成功;2006年安吉白茶以优异的品质特征被世界茶联合会第六届国际名茶评比组织委员会评为国际名茶金奖。2007年后,随着安吉白茶生理生化和保健机理的研究、市场需求的旺盛和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安吉白茶发展迅速。2008年,安吉县白茶面积已达9.1万余亩,产量达675t,产值达6.75亿元,仅安吉白茶为安吉县农民人均增收达1 857元,成为当地农业生态高效产业,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5~7]。因安吉白茶的优良品质和种植安吉白茶的良好经济效益,目前全国已有江西吉安和上饶、贵州正安、江苏南京和丹阳、河南光山和桐柏、重庆涪陵、四川邛崃和洪雅等多个茶区引种安吉白茶[8~11],安吉白茶规模正在向全国扩大。

2 安吉白茶栽培技术研究

白茶种植与其他绿茶无多大差别,但安吉白茶是一种低温敏感型的茶树变异品种,植株矮小,生长势较弱,顶端优势不强,喜有机肥,厌化肥,茶叶品质与白化程度关系密切[12~14]。因此安吉白茶的栽培需要针对其特异性进行改进。

安吉白茶具有低温敏感型的种性,海拔越高,白化程度越明显、品质越好,因此可选取海拔高度在650~750m的坡地 。安吉白茶与其他茶树品种不同,其他茶树品种需N肥量较多,安吉白茶在幼龄期为促使茶树迅速生长可适当增施含N高的肥料,但开采期时,要适当控制N肥的使用,特别是早春的催芽肥不能施,施用后叶片中叶绿素成份增加,叶片白化度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安吉白茶品质。由于安吉白茶抗寒抗旱性较差,在较为干旱的天气需适当浇水,在冬季气温低于0℃时,可采取适当铺草或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茶苗的成活率。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应密切注意防治蚜虫、茶尺蠖、黑刺粉虱、茶赤叶斑病等病虫害[15]。

3 安吉白茶生化品质研究

安吉白茶感官审评为滋味鲜爽,风味独特。从感官审评上看其色泽嫩绿,光亮油润,香气鲜爽,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泛白,叶脉翠嫩[16]。

据浙江大学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测定表明: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在6.19% ~6.92%,比普通绿茶高1倍多;茶多酚含量3.72% ~10%。根据安吉白茶在全国各地引种情况(表 1)表明[11,17~19]:氨基酸为 2.84% ~ 14.7%;咖啡碱为0.9% ~4.49%;茶多酚为11.6% ~28.72%,各茶区引种安吉白茶生化成分存在差异性,但是均表现出比当地对照品种品质更优的特点,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低。较低的茶多酚、较高的氨基酸决定了安吉白茶鲜爽的品质,奠定了其滋味鲜醇的物质基础。同时,据研究安吉白茶氨基酸总量、茶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树品种[20~22],而L-茶氨酸具有活化主导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中枢神经递质的作用,因此安吉白茶有两大突出功效:一是提高人体干扰素水平,增强抵抗病毒、细菌和真菌入侵的免疫能力;二是镇静安神、消除疲劳和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表1 全国各地引种安吉白茶主要生化成分报道

4 安吉白茶白化机理研究

安吉白茶是典型的温度敏感突变体。新梢白化期的温度阀值约在20~22℃之间,但低温仅在芽萌发的初期发挥作用,正常的复绿温度约在16~18℃之间[23]。其表现形式为:每年春季新芽萌发时为浅绿色,当叶片展开后很快变为乳白色,在一芽二叶期前后表现最为明显,随后叶片逐渐复绿,而后长出来的叶片不再有返白现象发生,直接表现为绿色[24]。

陆建良等[25]对安吉白茶春季返白过程中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安吉白茶在早春返白过程中,POD活力升高、SOD、CAT活力降低;MDA、叶绿素、儿茶素、咖啡碱含量下降。李素芳[26]通过安吉白茶基本特性和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表明,安吉白茶叶片白化是由于叶绿体在温度较低时膜结构发育受障碍,叶绿体退化,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前体物质5-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PBG)、镁原卟啉(Mg-Proto)、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等含量降低,叶绿素整个合成途径受阻,从而叶片逐渐变为乳白色。当温度升到一定程度时,叶绿体又开始出现,叶绿素合成恢复正常,叶片逐渐返绿。安吉白茶高含量的游离氨基酸可能原因是:在白化阶段,叶绿体主要功能酶之一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随着叶绿体的解体而下降。因而诱发蛋白酶活性的升高,导致RuBPcase酶蛋白的大量水解[27-28]。成浩等[29]认为,安吉白茶返白变化是其内部基因突变的结果。王超新[30]研究了安吉白茶全绿区和全白区基因的表达差异,表明正常叶片和白化叶片在基因表达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涉及多个基因。

通过研究安吉白茶返白机理的形成,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安吉白茶,可以更好地揭示安吉白茶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5 安吉白茶产业发展

5.1 安吉白茶发展现状

白茶产业已经延伸至国内外市场,部分产品已远销美、法、日、韩、马来西亚等国。目前,安吉县已建成100多亩白茶良种母本园和苗圃基地,年培育和经营良种茶苗上千万株,为安吉白茶种植面积扩大,白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在白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安吉县也扶持了一批像大山坞茶场、玉平茶场等以安吉白茶为主的企业,并已在溪龙等乡镇建成了集中连片的万亩无公害和有机白茶基地,还建设了一个高标准的白茶市场(溪龙白茶街),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白茶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32],并在安吉、杭州、湖州、上海等地设立了白茶产品的直销窗口。

安吉白茶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安吉白茶生产区域的布局有严重丘陵化的趋势,出现重点白茶产区资源过度开发,茶园周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茶区自然环境变差,导致白茶自然品质下降。由于长期剪枝扦插,茶苗阶段发育年龄过高,一些白茶园出现早花早衰现象,三龄的白茶园就出现大量开花,给白茶的优质丰产带来难题。同时,安吉白茶品牌多,名牌少,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白茶产品的质量安全还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要求,白茶走出国门还有技术壁垒的阻挡。目前还缺乏能带领白茶产业走向国内外大市场的航母型的大型龙头企业,和能真正起到联系农户与市场桥梁作用的中介服务组织。而且,白茶的深加工和多种用途的开发尚未起步。

5.2 安吉白茶发展前景

白茶是安吉县特色农产品,而安吉白茶有良好的观赏价值:白茶树叶子白化时看似玉兰,可以发展以白茶种植园区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其次安吉白茶有良好的饮用价值:安吉白茶开汤后,香气馥郁,沁人心脾,白如玉霜的芽叶在鹅黄色的茶汤中飘荡,滋味特鲜爽回甘。安吉白茶因奇特性、少量性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和赞赏,产品供不应求。开发白茶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白茶产品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均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白茶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安吉白茶因经济采摘时间受限、产量较低而具有新、优、稀的品质优势,市场供不应求,所制安吉白茶价格高。但一旦发展面积过大,随着产量的上升,其新、优、稀的品质优势将不再存在,面临的将是单位面积产量低,生产成本升高,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无法持续偏高的问题。鉴于安吉白茶的白化现象只是在春茶早期发生,茶芽在整个茶季中有从白到花白到绿的变化,在生产上可实行组合生产,即早春生产高档白化茶,淡绿色时生产高级绿茶,转绿后生产大宗茶,秋季也可考虑生产高档绿茶,这样在劳力、茶叶资源上更能合理安排和利用,以提高效益[33]。因此,发展安吉白茶应该科学认识理性发展,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确定发展规模,决不能盲目发展。

[1]程玉龙.安吉白茶的历史渊源及栽培现状[J].茶叶通讯,2007,34(3):26 ~27

[2]赖建红.安吉白茶放异彩[J].茶叶,2005,(01):11

[3]助推“安吉白茶”强化农业品牌建设[J].工商行政管理,2009,(08):48~49

[4]荼岛主.安且吉兮翔玉凤 安吉白茶祖的传奇故事[J]. 农业考古,2008,(02):346

[5]钱杭园,杨小微,沈学政.“安吉白茶”的品牌构建及其特点[J].广东茶业,2009,(06):9~12

[6]阚继彦,郑玉忠.管好用好“安吉白茶”证明商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工商行政管理,2006,(14):64~68

[7]郭雅敏.安吉白茶的性状与发展前景[J].茶叶,1997,(04):23~24

[8]郭水连,吴春燕,郭卫平.江西宜春引种安吉白茶的气候适应性分析[J].茶叶科学技术,2010,(03):34 ~37

[9]王世斌,印亮亮.安吉白茶在南京地区的引进种植[J].江苏农业科学,2010,(03):316~318

[10]袁丁,陈义,郭桂义等.不同时期安吉白茶信阳毛尖茶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J].湖北农业科学,2010,(03):623~625

[11]张龙云,何超群,冉忠明.“安吉白茶”引种涪陵后的生物学指标研究[J].茶业通报,2011,(01):43~45

[12]林盛有.安吉白茶栽培与加工技术之研究[J].茶叶,1998,(03):163 ~164

[13]陈光旭,肖欢喜.安吉白茶引种与种植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4):181

[14]张龙杰,王开荣,鲁松才.低温敏感型白化茶栽培与加工技术[J].中国茶叶,2008,(10):14~15

[15]郑小琴.安吉白茶在浙西南地区的栽培技术[J].茶叶,2011,37(01):29 ~30

[16]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报告--安吉白茶[J].茶世界,2010,(07):60~61

[17]罗正刚,姜东华,孟庆雄.安吉白茶的生化特性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2):232 ~235

[18]郭桂义,严佩峰,文宏等.安吉白茶与信阳群体种信阳毛尖茶化学成分和品质的比较[J].食品科技,2010,(06):118~121

[19]杨普香,李文金,聂樟清等.安吉白茶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初探[J].蚕桑茶叶通讯,2007,(05):33~34

[20]龚淑英,屠幼英.品茶与养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1]林智.从茶叶抗病毒的研究-谈茶氨酸的生产与应用前景[J].中国茶叶2003,(3);4~5

[22]许心青,黄华涛.茶EGCG抗癌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J].茶叶,2004,(3):141 ~142

[23]李素芳,陈树尧,成浩.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初步研究[J].中国茶叶,1994,(2):26~27

[24]成浩,陈明,虞富莲等.茶叶片阶段性返白过程中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4):300~304

[25]陆建良,梁月荣,倪雪华等.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9,(03):245~247

[26]李素芳.安吉白茶返白机理的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2,(03):214~217

[27]李素芳,陈明,虞富莲等.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的研究-RuBP羧化酶与蛋白酶的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1999,(03):33~38

[28]李素芳,陈树尧,成浩.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的研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5,15(1):23~26

[29]成浩,李素芳,陈明等.安吉白茶特异性状的生理生化本质[J].茶叶科学,1999,(02):87~92

[30]王新超,赵丽萍,姚明哲等.安吉白茶正常与白化叶片基因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08,(01):50~55

[31]林盛有.安吉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茶叶科学,2004,30(3):143~145

[32]杨普香,李文金.科学认识白茶 理性发展白茶[J].蚕桑茶叶通讯,2010,(02):29

猜你喜欢

安吉县白化白茶
千年的回眸
白化黄喉拟水龟人工培育研究①
绘本
最严重白化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ANIMATING ‘IP’
ANIMATING ‘IP’COMICS AND EMOJIS BECOME ENTERTAINMENT BRANDS
白化茶种质资源分类研究
安吉县美术教师新作选
白化和紫化茶种质资源开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