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血管性痴呆26例诊治体会

2011-09-20王代娣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7期
关键词:血管性白质脑血管病

王代娣

(河南神火集团总医院内科,河南 永城 476600)

老年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ita,VaD)为脑血管、心血管疾病引发的缺血性、低灌注性和出血性脑损害,进而导致认知功能缺失[1],为老年人最常见痴呆类型之一,早期防治可降低其发病及致残率。2006年2月至2010年8月我们收治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26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防火阀

1.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9例,女6例,年龄61~80岁,平均72.5岁,均有智能障碍。急性起病者3例,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者8例,反复卒中后出现痴呆并阶梯样进展15例;表现为头痛、头晕者21例,偏瘫19例,运动性失语6例,感觉性失语4例,混合性失语2例,失用症2例,假性延髓麻痹12例,大小便失禁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7例,高脂血症4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慢性房颤3例,房性、室性早搏7例,传导阻滞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卒中史:1次卒中9例,2次12例,3次6例,4次2例;嗜烟酒者11例;有脑卒中史者13例,其中1次卒中4例,2次5例,3次2例,4次2例。26例均行头颅CT扫描,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3例,颞叶5例,额顶叶3例,丘脑2例,脑干3例;多灶性21例,单病灶5例;合并脑萎缩者17例,白质疏松症9例。

1.2 诊断标准

脑损害所致慢性进行性多级皮质功能紊乱超过4个月,发生多方面认知缺陷及记忆缺陷式失误、失认、失用及执行管理功能障碍之一,局灶性神经系统表现提示脑血管病存在,为此障碍之病因。本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2及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积极控制原发病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原发病同时给予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如尼莫地平、西比灵、血栓通、银杏叶制剂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防止卒中的发生及复发。给予激活脑代谢药物如脑活索、脑复康、神经生长因子等,以及控制精神症状的药物,同时配合心理康复、肢体功能及技能的康复训练。比较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痴呆量表(HDS)积分及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定

以MMSE积分为标准,满分为30分。治疗后积分≥26分为基本控制;上升≥40%为显效;≥20%为有效;<20%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MMSE、HDS积分比较(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MMES和HDS比较(分)

2.2 治疗效果

26例患者中基本控制4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4.6%。4例无效,3例长期卧床者死于合并肺部感染及心、肾功能衰竭。

3 讨 论

血管性痴呆占我国老年期痴呆发病率之首位[2],由缺血、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引发,与脑梗死部位、大小及数目等有关,常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与饮酒、心肌梗死、房颤等,其中高血压病、白质疏松、多发性梗死、糖尿病和年龄为其相关危险因素。多发脑血管病变可造成皮质下白质传导纤维多处断裂,影响中枢间联系,白质疏松严重程度越高,VaD发生危险性越高[3];梗死灶数目越多,痴呆发生率越高,梗死脑组织体积>60~80mL可出现痴呆,梗死灶总体积>100mL者绝大多数会出现痴呆,临床以多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见。

血管性痴呆是血管因素与退行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管因素为其主导因素,发病前患者多有严重高血压、广泛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疾病,脑组织灌流量及脑代谢率降低,可分为:①多发梗死性痴呆;②单发性梗死性痴呆;③孤立性梗死性痴呆;④低灌注性痴呆;⑤小血管病变引起的痴呆;⑥出血性痴呆等病理类型。血管性痴呆与脑卒中在时间上密切相关,脑血管病后3个月内继发持续性智能损害,表现为记忆、语言、技能、认知能力降低及人格异常,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表现外,还有异常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患者卒中超过2次、或有一次在时间上与痴呆明确相关,CT或MRI显示小脑外缺血灶,且患者有血管危险因素及HIS缺血量表分值增高者,应考虑VaD之诊断。

控制诱发因素为预防VaD的关键,控制高血压尤为重要。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灌注流量及脑代谢率降低,为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应注意纠正患者高盐饮食及血液高凝状态,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原发疾病,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有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早期进行记忆及智能测定,尽早发现、尽早干预,防治引发脑卒中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治疗应根据病情采用个体化方案,采取降血压、控制血糖、降低血脂、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等综合措施,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给予调节脑循环和促进脑代谢的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等治疗血管性痴呆,有研究表明钙拮抗剂叶酸、维生素B12、尼莫地平联合甲磺酸二氢麦角碱、加兰他敏能有效改善认知功能[4]。治疗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加强功能训练、行为训练及心理治疗,必要时辅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延缓、阻止痴呆加重,有效降低VaD患病率和致残率,提高老年患者生存质量。

[1]Gustavo CR.Vascular dementia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tatment and prevention[J].Am Geriatr Soc,2003,51(5):296-304.

[2]李梨,周岐新,石山京.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0):1269.

[3]张小倩,李妍,张朝东.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17(4):381-385.

[4]陈东.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J].中国卒中杂志,2006,1(10):715-717.

猜你喜欢

血管性白质脑血管病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探析
通络止痛方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
养脑复聪汤治疗血管性痴呆3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