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缬沙坦胶囊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2011-09-20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7期
关键词:马来酸依那普利拮抗剂

郑 丽

(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20)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均证明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控制高血压能有效发热减少其所致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事件。缬沙坦胶囊是一种口服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其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没有抑制作用,因此不影响体内缓激肽水平,其导致咳嗽的不良反应要明显少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目前在中西医各临床科室中广泛使用。本文主要观查缬沙坦胶囊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来院门诊、年龄6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男性42例,女性28例,平均(70±6.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高血压诊断标准[1]:在未服用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为≥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恶性高血压,以及3个月内曾有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等疾患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血压、病情等指标经χ2或t检验,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为依据,测量坐位血压。选取右上臂,用立式水银柱血压计于每日上午8:00~10:00测量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随机开放对照实验。以1周为导入期,停用所有影响血压的药物2周。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缬沙坦胶囊组)37例,对照组(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组)33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胶囊(代文,诺华制药,80mg/粒)1粒/天,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上海现代制药10mg/粒)1粒/天,治疗持续2周。如2周后坐位血压(DBP)≥90mmHg,则治疗组缬沙坦胶囊增加到2粒/天,对照组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增加到2粒/天;如4周后DBP仍≥90mmHg,则加服倍他乐克(酒石酸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5~50mg/d。期间每周随访1~2次并监测血压及调查不良反应。导入期和第12周分别检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黏度以及心电图。

1.3 观察指标

有效:坐位收缩压(SBP)<140mmHg和舒张压(DBP)<90mmHg;无效:坐位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为≥90mmHg。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血压变化

两组患者服药12周后SBP、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详见表1。

表1 两组药物治疗前后平均坐位SBP、DBP变化[( ±s),mmHg]

表1 两组药物治疗前后平均坐位SBP、DBP变化[( ±s),mmHg]

组别 病例治疗前 治疗后SBP DBP SBP DBP缬沙坦胶囊 37 174.2±23.3 93.9±12.4 128.2±14.9 75.8±11.2马来酸依那普利片 33 171.6±24.5 94.6±5.3 136.5±13.8 78.8±10.3

2.2 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12周后疗效比较,治疗后缬沙坦胶囊组有效率91.89%,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组71.73%,两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药物临床疗效比较

2.3 用药剂量

缬沙坦胶囊组有效34例,其中26例服用1组1粒/天,8例2粒/天,6例加用倍他乐克。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组有效33例,其中20例1粒/天,13例2粒/天,9例加用倍他乐克。

2.4 耐受性与安全性

70例病例均无心、脑、低血压事件发生。治疗组有1例出现下肢浮肿(2.70%),对照组有4例出现咳嗽(12.12%),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疾病,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我国人口众多,随着人口的老年化,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18.8%,比1991年增加31%。按现有人口估算,全国高血压现患人数多达2亿[1]。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高血压已成为老年人群最常见疾病。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与较年轻的患者相比,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更高。高血压已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3-5]。降低高血压(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可有效降低其他心脑血管事件,因而对老年高血压病的防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降压药品种繁多,联合用药是绝大多数患者成功达到目标血压的关键,也是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所推荐的治疗方法[6]。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TⅡRA)是近几年推出的一类抗高血压药物。其作用于受体水平,可抑制各种途径生成的AngⅡ。与ACEI相比,此类药直接作用于AT1受体,拮抗AngⅡ的升压作用,从而抑制AngⅡ的作用更完全更彻底,比ACEI类药物更能完全有效地抑制RAS。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是对人体保护作用最好的首位心血管药物,目前六大类降压药物对人体的保护作用的排序依次是:ARB>ACEI>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剂。缬沙坦是一种口服有效的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它选择性地作用于AT1受体亚型,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7]。其不作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肾素和其他受体,不抑制与血压和钠平衡有关的离子通道。缬沙坦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没有抑制作用,不影响体内缓激肽水平,因而导致咳嗽的不良反应少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8]。缬沙坦不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和尿酸水平。缬沙坦胶囊价格便宜,服用方便,有利于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本文显示,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给予缬沙坦胶囊或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2粒/天均有明显的降压疗效。但缬沙坦胶囊组降压有效率明显高于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可有效增加其疗效,且缬沙坦胶囊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综上所述,缬沙坦胶囊和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均有较好的降压疗效。但前者的疗效明显,耐受性好,不良反应低,能安全有效的用于老年高血压病。

[1]刘力生,王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陈小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2005,13(9):580-581.

[3]陆惠华,方宁远,金玉华.实用老年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128.

[4]方向华,吴升平,王文志,等.中国五城市不同血压类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9):847-850.

[5]Fang XH,Longstreth WT Jr,Li SC,et al.Longitudinal study of 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 in over 37000 people in China[J].Cerebrovasc Dis,2001,11(3):225-229.

[6]张维忠.降压联合治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5):385-386.

[7]杨振华,郑建红,常效春.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7,18(6):168.

[8]罗辉.近年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0,29(5):92.

猜你喜欢

马来酸依那普利拮抗剂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心力衰竭新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LCZ696
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对改善透析患者预后的意义
依那普利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原发性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