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50年辉煌巨变
2011-09-20张义学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华西50年辉煌巨变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20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的华西村不断转型发展,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修建华西金塔后,又花30亿元打造“空中华西村”、购买飞机……面对辉煌的经济成绩单,华西村还在酝酿新的转型发展之路。
华西村的建村历史可以追朔到上世纪的1961年,当时称为华墅人民公社华西大队。建村伊始,吴仁宝就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此后,这位华西领头人就带领华西人奋斗了40多年,并为华西村赢得了“天下第一村”的美誉。
华西村50年变迁
1961年,华西大队的845亩土地被分隔成1300多块不规则的小田,667口人分散居住在12个小自然村落,泥路弯弯,40多条小河沟错乱交织,一幅传统农耕生产图景。这幅画面,在今天的西部省区仍然可以找到数以万计的相似景象。吴仁宝感慨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刚刚成立大队那几年,是华西最难的一段日子。”集体资产1764元,欠债1.5万元,一台30马力的柴油机,就是1961年华西大队成立时的全部家底。
华西村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视野,是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上世纪60-70年代,作为“农业学大寨”的样板大队而闻名全国,吴仁宝也被高调地宣传为“陈永贵”式的好干部,并因此而被提拔为江阴县县委书记。
现在来看,高调“造田”的同时,华西村还在低调搞作坊生产创收。早在1969年,吴仁宝就抽调20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这大概可以看作华西人的第一次多业并举、“转型”发展吧。现在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吴协恩回忆说,“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我们转身也进了工厂。为什么冒险搞工业?因为种田实在挣不到钱。当时全村人拼死拼活,农业总产值24万元,而只用20个人办的小五金厂,三年后就达到了24万元的产值。”
1978年,吴仁宝盘点过华西村的家底,共有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另外还存有三年的口粮,这在全国的数千乡村中可谓富甲一时。
改革开放后,华西村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英明的决策领导,更是驶向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1亿、3亿、10亿、50亿、100亿元、500亿!此后数十年的故事,华西经济总产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如今的华西村是一个花园式居住区,也是一个花园式厂区,还是一个江南田园风光旅游中心。一跨进华西村就仿佛走进了绿色的海洋,山清、水秀、田美,景色如画,美不胜收。田边绿树成荫,河塘黄石驳岸,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华西村民户户拥有小轿车,最多的人家有3辆,并且这些轿车多为奔驰、奥迪、捷达、富康、赛欧等车型。家家住别墅,人人存款过百万,一派安居乐业的新气象。村内娱乐、休闲、体育、购物、旅游设施配套齐全,已是一个六七万人规模的小城镇。
1993年3月3日,50辆“捷达”牌轿车驶进华西村。1993年华西村有80%以上农户拥有私人轿车。
吴仁宝主政华西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吴仁宝在带领村民搞好农业的同时,也悄悄地把工业搞起来了。
“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吴仁宝的声誉和威信,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华西人的心目中。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绝大多数中国农村还在为能否办厂争论不休的时候,工业兴村的路径选择终于正大光明地浮出水面。当时,正是全国各地推广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的时期,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坚持集体生产体制。他把全村土地承包给擅长农业生产的30户农民耕种,其他农民则安排工业生产,集体统一分配收入。在全国农村经济转型的浪潮中,吴仁宝施政纲领是坚持集体生产体制,“不转型”。
从此,华西村的经济高速发展,深深地打上吴仁宝的印记。1985年8月19日,在南京雨花台,细雨濛濛中100多位神情肃穆、列队整齐的华西农民,紧握拳头,面对革命先烈纪念碑,庄严宣誓:“苍天在上,大地作证,我们华西人要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决心苦战3年,目标1亿……”随后在三年治理整顿期间,吴仁宝又提出“三亿村”的目标;1993年又提出每年两个“五”,即产值每年增五亿,利税每年增五千万的递增目标……1994年,华西村组建了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华西村”A股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在吴仁宝走下华西政坛的2003年,华西村当年的销售额达到106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个百亿村。
创造这些经济发展奇迹的时候,吴仁宝的施政纲领在不断调整,华西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逐步转型。华西的经济体制核心是“一村两制”,一个村可以两制,但一家不能两制,更不允许一人两制。民营经济在华西村也得到了长足性的发展,吴仁宝却杜绝了领导者和职工以权谋私的行为发生。
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全村60多家企业,已形成带管、毛纺等六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10000多只产品的生产规模,有50多只产品获省、市和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华西村”牌系列酒、烟畅销四方,“仁宝”牌、“华西村”牌西服、衬衫等产品已成为“三真”(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三公认”(用户公认、专家公认、主管部门鉴定公认)产品。
三万人共同富裕
“老百姓幸福是我最大的满足”,这是华西村的老党委书记吴仁宝既朴实又经典的一句话。华西村的领导决策群体,一直践行着这句箴言。
“天下第一村”老书记——吴仁宝
早在1988年,华西主动伸手出资帮助周边几个村办厂,虽然也使这些村的生活得以改善,但好景不长,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周边几个村的好日子并没有节节上升,有的甚至出现了下滑。这让吴仁宝对帮扶问题有了重新思考:过去总讲船小好掉头,其实在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只有大船才能抗风浪。于是一个打破中国五十余年农村行政格局的大胆设想——“一分五统”在他脑海里形成。所谓“一分五统”就是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农村建设统一规划。
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行政村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此后,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也加入华西村大家庭。合并后的大华西面积从0.96平方公里,扩大到超35平方公里;人口从1500多人,扩大到3万多人。
华西村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的分配方法,确保村民收入年年递增。全村的公共和村民生活设施比较完善,家家达到“八通”。全村做到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家家都是余钱户。家家有人出国旅游,人人就业,安居乐业。美国客人来华西村访问时说:“像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吴协恩子承父志
吴协恩在华西村崭露头角是成功开发了华西村牌香烟、白酒、葡萄酒等系列名牌产品,并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一分五统”的执行过程中,吴协恩出了很多力,加之此前黑龙江“省外华西”的建设锻炼,吴协恩赢得了父亲和华西人的信赖。2003年7月,吴协恩全票当选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从此他接过了父亲肩上40多年的重担。
扎根华西,子承父志!
吴仁宝曾这样评价过新书记吴协恩:“新书记接班数年来,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各方面的评价都很好,是一个有能力、有办法、有水平驾驭各种复杂情况的好班长,德才兼备。”
在把重担交给吴协恩的时候,华西村经过数十年的商海打拼,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领导决策群体。华西领导班子能力、经验、知识、年龄结构互补,配置合理。有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经验丰富、决策能力强、有威信的老同志,也有一批二三十岁朝气蓬勃的青年骨干。老中青三结合,各文化层次都有,从而保证了班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500亿后再转型
华西村走上致富路,离不开工业。40多年前,靠一台石磨加工起家,华西村目前已拥有八大公司,60多家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512亿元,中心村村民户户都有100万至1000万元的资产。而钢铁行业作为华西财富的主要贡献力量,其收入占华西总收入长期稳居60%-70%。
面对经济领域波诡云谲的情势,华西村毅然转型、寻求突破,“从去年10月开始,华西村的重点工作就是发展旅游业。”吴协恩说。
去年夏天,华西村花费9000万元购买了两架直升机,又花1000多万元修建了停机坪,推出“空中看华西”项目。直升机有10人团队,包括飞行员、机务、安检等。据介绍,直升机的航线主要是以机场为中心,半径4公里范围内,飞行高度在300米以下,可以将华西村全貌尽收眼底。
华西村目前已向国家民航局递交申请筹建自己的航空公司,“我们已经与国内两大培养飞行员的高校合作,预计培养100名飞行员,全部是华西村员工。”华西村党委副书记李庆介绍,“‘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拥有5架直升机、1架公务机,让游客不但可以空中看华西和江阴,还可以‘南看苏锡常、北看通泰扬’。”
早在2007年,华西村就开始集资30亿元建造这座名为“空中华西村”的高楼。据介绍,此高楼共74层,高度328米,名列中国第八高楼,为世界高楼第15位。现在楼体已经完工,正在内部装修,用于五星酒店。今年10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为华西村50周年献礼。这并非 “炫富工程”,在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眼里,这是“农村城市化”的体现,“让城里人到农村来花钱”。
旅游等第三产业的日益发展,正在改变着“天下第一村”的经济结构体系。转型和发展,是华西村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