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宣怀:近代官僚资本第一人

2011-09-20言夏

决策与信息 2011年10期
关键词:盛宣怀电报铁路

文/言夏

盛宣怀一生主要致力于洋务企业,是在张之洞、李鸿章的洋务大旗下成长起来的早期企业家,他是近代亦官亦商的官僚资本第一人。

电报网络 掌控信息命脉

盛宣怀字杏荪,号愚斋,1844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盛家世代官宦,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曾先后任湖北、浙江道员。按照家族的传统,盛宣怀的人生之路必然是通过科举,求功名,入仕途。但他从22岁童子试之后屡试不第,三次落第之后,不得已另谋他途。1870年,他在李鸿章幕僚杨宗濂的推荐下,投在李鸿章麾下,任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由于盛宣怀的父亲与李鸿章私交深厚,盛宣怀从此得到李的提携,第二年便升到相当于知府的官职。

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之后,英、美、法等国数次要求在中国建立电报线,均被清政府拒绝。到了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对列强的设线要求开始无力招架,勉强同意设线,但是规定“电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得牵引上岸”。当然,英美各国自然对清廷的规定置若罔闻,不仅设海底线,而且架设了岸线。当时中国的官界和商界都萌发了自建电报的想法。其中便包括盛宣怀与胡雪岩。而他们的后台,分别是李鸿章与左宗棠。

天津的电报线架成后,李鸿章请醇亲王等朝廷显要亲临试验,评议很好。李鸿章这才正式奏请,并很快得到批准。1881年盛宣怀被清廷正式委派为电报局总办,主持电报局。又创办电报学堂,培养技术人才。1882年,英、法、美等国商人准备成立万国电报公司,架设上海至香港的水线,垄断利权。为了阻止这一电报网的建立,盛宣怀游说各地商人自行建设沿海口岸的电报线。他还移用了手中矿业的资金来铺设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随着电报网络的建立,盛宣怀为朝廷掌控了全国的信息命脉。

官督商办 建汉冶萍公司

1896年受张之洞委托,盛宣怀督办汉阳铁厂,由李维格任总稽查。汉阳铁厂走上“官督商办”道路。

1890年张之洞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铁矿蕴藏丰富,于是1891年4月开始采矿。1893年建成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为汉阳铁厂提供原料。1898年3月,张之洞与盛宣怀合奏在江西萍乡安源采煤炼焦,委张赞宸为萍乡煤矿总局总办。

1908年,盛宣怀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惟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由于汉冶萍公司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战期间,大部设备被运往重庆,另立新厂,为重庆钢铁集团前身。

“铁路国有”保路风潮突起

1908年盛宣怀进入中央政权,成为邮传部侍郎。1911年1月,在袁世凯失势之后,盛宣怀被封为邮传部大臣,接替原来的铁路总办袁世凯的亲信梁士诒,总管全国铁路事宜。此时的清政府已经越来越无力把控局势。政治上立宪的呼声,以及经济上民间资本的日益崛起,这个已经腐败的王朝渐渐容纳不下新生的力量。

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但此时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地已经有不少民资入股,突然的“国有令”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1911年6月1日,盛宣怀和督办大臣端方联名向四川总督王人文发了一封电报:对川汉铁路公司已经用掉和现存的资金,由政府一律换发给国家铁路股票,概不退还现款;如果四川的商人们一定要退还现款,那么朝廷只能向外国借债,并将用四川省的财政收入作抵押。也就是说,政府不仅收了路,而且连股金一起收了。

王人文收到这封电报之后,知道这电报内容一旦公布,必然大乱,于是学了盛宣怀在义和团运动中“东南互保”的那招按下不发。但是6月7日,盛宣怀和端方径直发电报给川汉铁路公司驻宜昌总理李稷勋,询问是否见到电文。王人文无奈,只得发布了这条电文,顿时舆论哗然。盛宣怀一再催促王人文迅速清查铁路公司各地账目,以便接收。

6月13日,四国借款合同寄到成都,四川盐政部部长邓孝可撰文《卖国邮传部!卖国奴盛宣怀!》,痛骂“盛大臣卖国奴”。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岳府街上宣布成立保路同志会。保路会领袖罗纶登坛,开口便说:“川汉铁路完了!四川也完了,中国也完了!”言罢大哭,顿时满场号啕,甚至连在场的警察也受到感染而悲泣。

王人文同情保路运动,几度向清廷致电为保路运动请愿说情,同时谴责盛宣怀出卖路权、国权,要求治以欺君误国之罪,并愿意自己承担“同等之罪”,“以谢盛宣怀”。结果王人文被革职。

盛宣怀为什么主张铁路国有?盛宣怀自己曾试图说明“收归国有”的原因:“乃数年来,粤则收股及半,造路无多,川(四川)则倒账甚巨,参追无着,湘鄂则开局多年,徒资坐耗。竭万民之脂膏,或以虚糜,或以侵蚀。恐旷时愈久,民累愈深,上下交受其害,贻误何堪设想!”故将铁路“收归国有,定为政策”。(见《府君杏荪行述》)

汉阳铁厂

随后清政府派端方在湖北调选新军入川“平乱”,其时正当湖北新军发动了武昌起义,满清王朝正岌岌可危。当时的御史王宝田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就说:“此时鄂事决裂,实由川民之变;其致变之由,由于收回铁路国有之政策。而主张此事者,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也。”也就是说盛宣怀引发了保路风潮,从而将一切责任推到盛宣怀身上。清廷遂将盛宣怀革职。

教育慈善 公益之举受好评

盛宣怀被革职之后便东渡日本,他在中国的个人产业一度被查封。1912年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之后,为了筹集军款,只好向工商巨头求助。当时任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的张謇便是积极为孙中山筹款的人,以大生纱厂作担保,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80万元,但仍不够。孙中山和黄兴又求助于盛宣怀。孙中山通过赴日代表对盛说:“民国于盛并无恶感,若肯筹款,自是有功,外间舆论更激,可代为解释……”并表示愿意有条件地发还盛家的不动产。

盛宣怀私下认为孙中山“有理想而无经验,不足与谋也”。根据夏东元《盛宣怀传》,盛宣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听说孙中山也要实行铁路国有政策,但是将中国铁路全部交给外国经营,比他借款修路还要激进。

虽然借款的事未能谈成,不过1912年12月,盛氏的家产由江苏都督程德全下令发还。盛宣怀又举家迁回了中国,定居上海,继续担任招商局副董事长和汉冶萍煤铁公司董事长。1916年,72岁的盛宣怀在上海去世。盛家为他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葬礼,大出殡轰动上海,耗资30万两白银。而他留下的遗产价值2000万两,堪称当时的首富。1928年,蒋介石政府以“卖国”的罪名查封了盛氏家产,不过1933年4月又命令清理发还。

盛宣怀去世之后,对盛宣怀的评价就成了史学界和舆论界的一个争议。台湾史学家苏同炳在197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写道:“纵观盛宣怀之一生,惟一可称道的地方似乎有两点。第一,是他一生中所办的慈善事业颇多,这是很难得的德行。至于第二点,则是他在办理交通建设事业之时,捐资倡办北洋大学及南洋公学,培养人才,振起教育之事。”虽然总体上苏同炳对盛宣怀持贬抑的态度,但至少肯定了他在教育和公益事业两方面的贡献。

猜你喜欢

盛宣怀电报铁路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走错了路,起步即是末路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走错了路,起步即是末路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电报
传“电报”
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债务关系之双向考察
梦想在铁路人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