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创新绩效指标的综合比较研究
2011-09-19夏小玲
唐 飞 夏小玲
(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国家技术创新绩效指标的综合比较研究
唐 飞 夏小玲
(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克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本在于技术创新绩效问题。从资源的投入产出视角选取技术创新绩效衡量指标,收集主要国家数据,采用单个指标体系内部比较以及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的综合比较,得出我国技术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发明专利转化能力较差,R&D人员产出效率低,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技术创新;创新绩效;R&D
1 引言
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中国许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同时,随着经济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资源约束、环境与生态约束、技术瓶颈等问题。
要克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增加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本在于技术创新绩效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绩效高,则会通过创新要素的流动,整合外部的创新资源。反之,创新要素会流出。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等于增加创新产出,或者节省创新投入。进一步地,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绩效是系统的投入与产出的有效经济量的转化效率。如果增加创新效率,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等于增加绩效,或者,在一定的绩效条件下,等于节省创新要素投入。所以,一国即使技术创新要素较好,如果技术创新效率低,那么,该国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是有限的。因此,探讨技术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是人们认识和把握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系统总结创新经验的主要手段。它对于正确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减少创新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技术创新绩效衡量指标的研究
由于创新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国内外对如何考核技术创新绩效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现有的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投入产出效率和产出结果上,认为技术创新的绩效体现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和对绩效的影响。Hill(1979)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性质特点,决定着无法直接衡量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数量,因此采用某些替代指标来反映工业技术创新活动是可行的办法。Hill提出了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4种间接指标:测度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如预算经费,从事活动的科学家;测度中间产品的指标,如专利授权,技术论文;测度某种产品或过程性能的指标,如速度、耐用性和成本等;测度生产某种产品所需投入要素数量的指标,如劳动时间、石油桶数或资本设备价值等。Steek(1994)曾经用核对表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价。核对表的内容包括:项目目标关联性是否受到了重视、是否寻求和利用了市场因素、技术目标是否根据资源约束而定、是否考虑了制造要求、技术项目是否能持续有效地增强创新。[1]Ransley和Rogets(1998)对企业的最佳R&D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7个应考虑的方面:技术策略、项目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2]Hagedoorn 和 Cloodt(2003)认为创新绩效是指从概念生成一直到将发明创造推广到市场这一全过程所产生的绩效,包括发明、技术以及创新3个方面。[3]我国国家统计局在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以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等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标体系。[4]国内学者高建(2004)首次对技术创新绩效概念进行定义,指出技术创新绩效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结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他将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包括技术创新产出和产出效率;技术创新过程绩效通过技术创新项目的运作管理影响产出绩效,从而间接影响商业绩效。[5]
2.2 国家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国家创新效率的测度一直是研究者热衷的问题。官建成、余进(2005)在OECD的国家创新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根据这些因素选定了评价国家创新能力绩效的评价指标和单阶段DEA评价模型,并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创新活动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国际比较。[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课题组(2006)认为,市场化程度低,主要包括政府职能转变程度、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定程度、经济国际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然不够、国家创新体系不完备是影响和制约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7]陈克禄(2008)提出技术创新效率是指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之比,技术创新产出除以相应的投入,它反映某单位技术创新资源对技术创新产出的贡献程度,也就是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并采用投入产出的基本思路,从专利申请成功率、R&D经费和R&D人员、市场交易、知识产权保护4个纬度对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绩效了进行衡量。[8]官建成、何颖(2009)从创新过程的角度定量测度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经济绩效的联系,提出创新过程三阶段概念模型,通过比较我国与20个OECD主要国家在创新各阶段的效率差距,得出就目前我国而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要提高我国创新系统资源配置的效率。[9]无疑,各学者的研究对深化创新测度及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现有研究中,较少有从指标体系内部出发寻求国家创新绩效的差距。本文从资源的投入产出视角选取技术创新绩效衡量指标,收集主要国家数据,采用单个指标体系内部比较和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综合比较的分析方法,试图寻求影响我国与各主要国家技术创新绩效的差距所在。
3 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选择
从资源的投入产出视角看,技术创新效率是指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之比,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反映着投入产出关系,但是技术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是一种意义非常广泛的“技术创新效率”,能够体现“全部生产要素”的转化效率,而这里的技术创新效率是指可测量的创新投入与显在创新产出的一种转换关系。此外,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技术创新前期投入阶段、技术创新过程,也包括技术创新产出阶段,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工作必须全面考查各个阶段的工作绩效;同时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含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指标,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
基于投入产出基本思路,考虑指标的可衡量性与指标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的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个维度,由于各主要国家的产出指标中的新产品产值率和技术市场成交额的相关数据缺失,在此仅选取投入指标为: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支出总额。产出指标为: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技术产品出口额,R&D人员产出。
4 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综合比较
由于指标数据的部分缺失,利用模型和数据评价方法难以客观的反应各国技术创新绩效水平,在此采用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的单个指标之间的横向比较,通过我国与各主要国家的指标内部比较发现我国在技术创新绩效的投入与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收集原始数据时,考虑到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一般假设该延迟时间为两年。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以及近几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可获得的最新的产出指标数据中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为2006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005年,基于产出指标数据的年限限制,投入指标的数据主要选取2004年的R&D经费,2005年的R&D人员数据(2004年部分国家数据缺失)。
4.1 投入指标的比较
R&D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投入指标,R&D人员和R&D经费两个指标是衡量任何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各主要国家的R&D人员 (2005年)和R&D经费 (2004)数据见表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中国R&D人员数为1364.8千人,仅次于美国之后,排世界第二。根据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8/1》,中国R&D人员总数2006年达到150.24万人,2007年更是达到173.62万人,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据估算2006年美国R&D人员在230万人年左右)。其次是日本,2006年达到93.52万人,俄罗斯,达到91.65万人,德国和法国,分别为48.91万人和35.36万人,同期的英国为33.47万人,韩国为23.76万人。从绝对数量比较,我国是当之无愧的科技人才大国。R&D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可以反映科技人力资源的层次质量,2004年我国R&D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为1118.7千人,占R&D人员的82%,总量仅次于美国之后。同期日本的科学家工程师为709.7千人,占R&D人员的77%,韩国的科学家工程师为179.8千人,占R&D人员的83%,在选择的国家中占有率最高(美国数据缺失),可见,我国的R&D人员的质量层次较高。
从R&D经费投入看,2004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量为1966.3亿人民币,按当期平均汇率折算成美元后为22.61亿美元,远远低于同期美国R&D经费投入量301.02亿美元,仅占其经费投入量的7.5%,在选择的13个主要国家中排第7位,远远落后于日本的1732.3亿美元,捷克的1913.2亿美元,且差距较大。从总量上,我国R&D人员数及科学家工程师数均位于所调查国家的前列 (仅次于美国,为第2位),而R&D经费投入量偏低,仅排第7位,可见我国R&D人员数及科学家工程师数与R&D经费投入量之间的匹配度较差。
表1 主要国家技术创新投入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
4.2 产出指标比较
专利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而发明专利需转化为技术及产品时才能成为直接生产力,促进技术进步。从表2的技术创新产出指标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度,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高达165441件,远远高于同期的其他各国,排世界首位,比位列第二位的日本多145815件,同期日本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9626件,仅占我国授权量的12%,排列靠前的美国为7739件,韩国为3874件,德国为3503件。可见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列世界首位,并远远高于同期其他主要国家,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却位于第二位,总出口额少于美国,这与我国的发明专利权量之间不相吻合。我国的发明专利权量远远高于美国,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却低于美国,表2数据显示,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881.08亿美元,占制成品出口额的31.80%,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331.72亿美,占制成品出口额的30.60%,在调查的主要国家中,韩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最高,为32.33%,而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874,与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相差甚远,但其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却高于我国。
表2 主要国家技术创新产出数据
论文数量、引用频次、发明数量、千人发明数等是一个国家R&D人员产出能力的重要体现,数据见表3。数据表明,美国不愧为超级大国,其论文数量、专利发明数量、论文引用次数等均名列前茅,日本也是实力不凡,紧随其后。从质量指标比较,日本的R&D千人均(专利)发明数近乎是美国的一倍,论文引用率美国是13.5,日本是8.5,日本较之美国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效果。德国的论文总数位居第3位,专利发明位居第6位,千人专利数不是很高,只有43,其论文引用次数较高,达到10.75,英国、瑞典的论文引用频次很高,仅次于美国。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和瑞典,从论文总量上来看,只排名14、15位,但是这两个国家的显著特点是人均指标水平高高在上,其中韩国的R&D千人均发明数为508.38,是美国的3倍以上,瑞典的R&D千人均论文数最高,为2141.44,意大利其次,达到2117.54,瑞典是美国的1.52倍,日本的2.57倍。中国从论文及专利发明总数上分析,分别排名第6和第4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指标偏低,论文引用次数只有4.04,仅略高于俄罗斯,不到美国的30%;R&D千人均论文数最低,只有271.79,是瑞典的12.69%,美国和日本的19.38%和32.67%;R&D千人均专利发明数33.28也是略高于俄罗斯,与名列前茅的韩国、日本差距很大,仅仅是韩国的6.55%、日本的32.67%。
表3 主要国家R&D人员产出指标数据
4.3 综合比较
综上比较,从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的国际比较看,R&D人员的投入总量位于世界前列,R&D经费的投入总量相对偏低,排序位次也相对偏后,可见,我国R&D人员数及科学家工程师数与R&D经费投入量之间的匹配度较差,技术创新投入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比技术创新产出指标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发明专利转化能力较差,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推动力较弱。与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R&D人员产出不经如人意,特别是论文被引用次数、人均论文数、人均发明数,这一现实与我国技术创新投入中的R&D人员总量位于世界前例不相符合,R&D人员技术创新效率较低。
我国技术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R&D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产出中没有及时有效的促进发明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D人员与R&D经费之间匹配度差,R&D人员人均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导致R&D人员技术创新效率低,从而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绩效。
5 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内部比较和国际比较,针对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绩效的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5.1 增加研发投入强度
我国研发的投入强度和人均投入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从事R&D活动人员人均R&D经费远低于主要的发达国家。2005年,我国科学家工程师为1118.7千人,R&D经费投入量为2450亿人民币,按当期统一汇率换算口径折换为美元数为298.78亿美元,而同期美国科学家工程师为1387.9千人,R&D经费投入量为3244.6亿美元,我国R&D经费仅占美国的9.2%,面对如此差距,我国必须要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强度。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立法,规定每年的研发投入的增长率应该不低于同期的经济增长率。同时针对我国的R&D活动人员主要分布在企业部门,R&D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企业这种情况,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成为企业开展创新工作的有力支撑和坚强后盾,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另外,政府应调动和引导社会力量,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和完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增加研发投入,实现研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
5.2 推动发明专利的转化
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数远远超过世界主要国家,但其产品转化率较差。发明专利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体现,需要经历应用研究或试验研究之后转化为产品(高技术或新产品)后,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面对此种状况,各有关机构部门应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等,努力寻找到导致发明专利转化率低的症结所在,是应用研究、试验研究的投入不足;还是相关管理体制的制约等,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推动发明专利的转化,切实的为我国技术进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做出贡献。
[1]Steek,Lowel1.Evaluating the Technical Operation[J].Research Management,1994,(10):1-18.
[2]Derek L Ransley,Jay L Rages.A Consensus on Best R&D Practices[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19-26.
[3]John Hagedoorn,Myriam Cloodt.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tors?[J].Research Policy,2003,(32):1365-1379.
[4]高建,柳卸林.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特征[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8-92.
[5]高建,汪剑飞,魏平.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标:现状、问题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4,(9):14-22.
[6]官建成,余进.基于DEA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3):8-15.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中国自主创新的提出原因及其制约因素[R].国研网,2006,(1).
[8]陈克禄.我国自主创新效率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08,(11):35-38.
[9]官建成,何颖.科学—技术—经济的联结与创新绩效的国际比较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9,(10):61-77.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COUNTR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MPREHENSIVE
TANG FeiXIA Xiao-ling
(Anhui university Business,Hefei Anhui 230039)
Overcome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epend mainly on the self-renovation.But innovation ability in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the promotion of performance problems.Resources into the outp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dicators were, collecting the main national data. Use a single indicator system of internal output and input indicators are comparative between comprehensive,That our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irrational structure and into power a patent for invention,the R&D staff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and related issues offered to improve the proposed
technical innovation;innovation performonce; R&D
F062.4
:A
:1672-2868(2011)01-0030-06
责任编辑:澍 斌
2010-11-29
安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07-08D29);安徽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0030503052)
唐飞(1986-),男,安徽涡阳人。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