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第二产业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1-09-19朱国敏

关键词:就业人数就业结构第二产业

朱国敏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350007)

福建省第二产业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朱国敏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350007)

通过产出增长吸纳就业人数指标、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系数和就业贡献率对福建省第二产业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就业贡献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内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国内学术界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予以重点关注,成果颇丰。文献资料显示,一部分学者从弹性分析、协调发展等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协调关系。喻桂华[1]、蒲艳萍[2]等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认为我国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李国璋、成静[3]指出影响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资本劳动比的变化、收入水平的提高。还有一部分学者通过区域个案实证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马海英、王立勇[4]利用协整理论和HP滤波等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我国第三产业消费支出和产值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效应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效应。刘军丽[5]通过对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模型设定与检验,剖析了各个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变动,认为我国正在由高经济增长高就业增长类型向高经济增长低就业类型转变。在福建省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方面,郑阅春[6]认为90年代中期以前,福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都低于全国水平,90年代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开始超过全国水平并有逐渐扩大趋势。孙锐、赵坤[7]认为在1985—2003年期间福建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就业相关系数上的差距在缩小,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福建是全国的一个工业大省,第二产业多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和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第二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由于最近“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所以本文研究第二产业与就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能够理顺二者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合理的就业发展。

福建作为东部沿海省份,较早地实行了改革开放,且作为侨乡,较多地接触外部信息,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最初两年,劳动力就较多地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但此时,福建第三产业刚起步,并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劳动力。从80年代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从1980—2008年,降低了25.36%,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比重也随之降低了40.0%。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呈震荡上升趋势,其吸纳的就业人数稳步上升。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尽管2008年有所反复但仍然呈上升状态,其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一直都处于上升态势,达到33.3%。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较快,从其转出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由第二、第三产业吸纳,特别是第二产业显现出较强的吸纳劳动力能力,从2005年开始就拥有最大就业人数,这说明福建的产业结构调整现在还处于“二、三、一”阶段,还没有达到理想的“三、二、一”阶段。

二、福建省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表1 福建省1978—2008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与构成

表2 福建省1978—2008年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与构成

(一)基于产出增长吸纳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第二产业产出增长吸纳就业人数=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人数/第二产业产出增长率

由表3可以看出福建省第二产业产出增长1%时吸纳的就业人数是逐渐增加的,2001—2006年之间一直是逐步上升的,2004年和2007年略有下降,2008年出现比较严重的下降,那是因为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倒闭,使得很多人失业。排除2008年的客观因素,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数量还是很多的。

(二)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GDP比重/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由表4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78年的2.169到2008年的0.406,是逐步下降的而且下降幅度较大的。第二产业从1978年到2008年的产业结构偏离度都是正值,所以该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这就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且是逐渐提高的。第二产业只需较少的劳动力就能创造出较多的产出。其中2008年的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0.406远远大于0,说明福建省第二产业与就业吸纳能力之间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其吸纳劳动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3 福建省2001—2008年第二产业产出增长吸纳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表4 福建省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 单位:万人

(三)基于就业弹性系数和就业贡献率的分析

就业弹性系数(E)=就业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

就业贡献率=产业就业增量/同期全社会就业增量

表5 福建省第二产业2001—2008年的就业弹性系数

表6 福建省第二产业1978—2008年的就业贡献率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整体上来讲,福建省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略有上升的,该产业吸收的劳动力能力较强。1991—2000年就业弹性系数大幅下降是因为国家“减员增效”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但2006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最大,达到3.763。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5 年和2006年的就业弹性系数大于1,由此说明这几年的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产值增长速度,而2004年、2007年和2008年的就业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这几年产值增长速度超过其吸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还有较大的吸纳劳动力的空间。2007年、2008年的就业弹性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偏向于0,说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该产业吸收的劳动力能力较强。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建省第二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是逐步提高的,特别是2000年之后速度更是快。2000—2008年间新增的就业岗位的79.30%由第二产业提供,可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很强。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从总体上来看,福建省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产值增长速度超过其吸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说明福建省第二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因此本文建议应当结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内容要点,福建省应当实施“建设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进一步增强第二产业的吸纳能力。

表7 福建省2000—2008年城镇单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一)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保持和提高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由表7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是福建省第二产业的主要产业,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差不多占据了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一半,而且从数量上看,从2000—2008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了94.29万人。由此可见保持和提高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的重要性。首先,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创新能力,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增强其竞争力,特别是重新焕发传统行业的活力,保持其就业岗位的增长。其次,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兼备的行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促进建筑业发展,拓展就业空间

由表7可以看出福建省在第二产业中,福建省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的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尤其是建筑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很快,从比例上看,建筑业增长最快,2000年—2008年增长了98.10%,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二产业的第二大主要产业。因此我们应当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在企业建设、市场培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建立并规范建筑业管理行为,增强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打破建筑市场的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引导建筑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合理调整与优化地区结构,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以扩大建筑业在全省的市场份额,扩展就业空间。

(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消化型就业

据统计,目前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1023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占50%左右,提供了约80%的城镇就业岗位[8]。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就业的重要影响,所以福建省应当加强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消化型就业。首先,应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技术服务和信息咨询等问题,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体系,完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等;其次,应实施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因此,应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而不能加大企业负担。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对吸纳人数达到一定比例的,政府向企业发放就业补贴,这样就可以变消极的失业保障为积极的就业保障。

[1] 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5):9-13.

[2]蒲艳萍.转型期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市场化对中国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J].南京师大学学报,2008(2):46-51.

[3]李国璋,成静.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增长率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5):47-51.

[4]马海英,王立勇.我国第三产业周期稳定效应与就业吸纳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6):144-150.

[5]刘军丽.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9):92-94.

[6] 郑阅春.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7(9):33 -34.

[7]孙锐,赵坤.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2008(10):48 -51.

[8]朱宏任.六方面加大扶持中小企业[OL].http://www.fjetc.gov.cn/newsInfoShow.aspx?newsID=17250:2010-3-31.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cond industry and employment in Fujian Province

ZHU Guo-mi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From the growth inoutput by absorbing employment indicators,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and elastic employment,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empirically the second industry and employment in Fujian Province,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econd industry;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elastic employment;rate

F427

A

1009-8976(2011)01-0060-04

2010-11-18

朱国敏(1986—),女(汉),江西吉安,硕士主要研究社会保障理论。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就业结构第二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