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促进-抑制模型探析

2011-09-18张晓明王恩界

关键词:量表问卷因子

张晓明,王恩界,唐 尧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保定 071000;2.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南宁 530004;3.天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促进-抑制模型探析

张晓明1,王恩界2,唐 尧3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保定 071000;2.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南宁 530004;3.天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结合问卷法和心理学量表法,使用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15.0和AMOS7.0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与20个影响因子关系显著。生活满意度和领悟性社会支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抑制因素,负面生活事件的刺激和幻想的应对方式是网络成瘾的促进因素,由这4个因素所构成的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机率。

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干预机制

一、问题提出

网络成瘾现象最早得到美国心理学家的关注。1995年,高登伯格首次提出了“网络成瘾症”,指由于用户没有节制地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对其生活、学习、工作与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现象。1996年,Young通过调查研究证实了“网络成瘾”现象的存在[1]。戴维斯主张用“病态网络使用的概念来取代“网络成瘾”的提法[2],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过度滥用网络的行为可能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一种表征,还没有重要到单列为一种瘾症的程度。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7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瘾青少年占青少年网民的9.72%,其中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中的网络成瘾现象最为严重,其网络成瘾发生率远高于高中生和初中生,仅次于失业者和无固定职业者。在校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不仅面临着较多发展性问题,而且还对互联网具有更高的可获得性。此外,家庭和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一般都比较宽松,这使得他们周围能够抑制网络成瘾的环境因素减少,互联网本身又可以向他们提供令之娱悦的去抑制情境,因而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发生滥用网络的可能性较大。

近年来,我国学者日益重视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研究者们对于网络成瘾的认定标准不一致,现在有多种网络成瘾鉴定问卷可供研究者使用,例如:Young就编制的2套网络成瘾鉴定量表(分别为8项目和20项目);戴维斯编制的36个项目的《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莫若汉-马丁等人编制的13项目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布瑞那编制的32个项目的《互联网相关成瘾行为量表》;我国学者陈侠与黄希庭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3]等。此外,也有学者对以上网络成瘾鉴定量表的信效度持保留意见,他们在调查时主要使用自编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4],这种状况使得对这些研究成果难以作对比分析。其次,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以相关研究为主,探求其内部成瘾机制的研究很少。而且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心理因素与网络成瘾程度之间只能呈现出低相关甚至是弱相关,能够较好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发生与否的心理指标并不多。

综观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个体的社会支持、所遭遇到的生活事件应激、主观幸福感以及幻想、退避、自责等应付方式与网络成瘾有稳定的相关关系[5-6]。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机制的初步模型,即模型一(见图1)。该模型假设生活事件应激与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同时假设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应激能够通过自责、退避、幻想3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间接预测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

图1 模型一

二、研究方法

1.测试对象

选取了河北省某部属院校的在校本科生400人作为测试对象,共得到有效问卷355份,其中男生201人,女生154人;理科生113人,文科生242人;一年级学生91人,二年级93人,三年级87人,四年级84人;年龄最小18岁,最大26岁,平均年龄20.95岁,标准差1.3岁;网龄最短1年,最长14年,平均6.95年,标准差2.4年;约有58%的被试拥有个人电脑,学生们上网主要有3种途径:上网吧、在宿舍内接ADSL以及无线上网。

2.测试工具

(1)自编被试自然信息调查表。该调查表用于获取被试简单的自然信息,主要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年龄、网龄等方面。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量表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应激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该量表包括6个分量表,测评结果可得到7个因子分:人际关系应激(简称为A1,下同)、学习压力(A2)、受惩罚因子(A3)、丧失因子(A4)、健康适应因子(A5)、其他应激因子(A6)、总的应激因子分(A)。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5,分半信度在0.88,重测信度为 0.69。

(3)应付方式问卷(CMQ)。量表包括62个题目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因子(C1)、求助因子(C2)、自责因子(C3)、退避因子(C4)、幻想因子(C5)、合理化因子(C6)。各分量表在一周后的重测信度在0.62~0.72 之间。

(4)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PSSS)。为12个条目的7等级问卷,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5~0.91 之间,重测信度在 0.72~0.85 之间。

(5)生活满意度指数(LSIZ)。原量表由Neugarten等人于1981年编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中文量表由范肖冬修订,为13条目的3等级问卷。

(6)交往焦虑量表(IAS)。该量表由Leary于1983年编制,其内部一致性系数超过0.87,8周后的再测信度为0.80。中文量表由马弘修订,为15个条目的5个等级问卷。通过该量表可以得到每个个案的交往焦虑分(IA)。

(7)自尊量表(SES)。该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1984年Fleming等人报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1周后重测信度为0.82。该量表可测得被试的自尊分数(SES)。该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67。

(8)网络成瘾鉴定问卷。原问卷由Young编制,包括5个等级的20个题项,并预留了“not applicable”选项,使用时将预留项修改为“没有”等级(表示该题不适合自己的情况),将之变为6级(0~5)问卷。该量表信效度较好,常被用作鉴定其它网瘾量表的效度指标。通过该量表的测查可以得到每个被试的网络成瘾程度分(简称为IAD),在0~30分的被试为无网瘾用户,31~49分的被试为轻度网瘾用户,50~79分的被试为中度网瘾用户,80~100分的被试为重度网瘾用户。

3.抽样与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应用了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按照文理比例和年级比例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配额抽样,在全校共抽取了16个班级,其次,借助班级名册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每班抽取25名同学。共回收问卷400份,剔除了信息缺失和明显不合逻辑的废卷45份,共得到有效问卷355份,有效问卷率为88.8%。本研究使用了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15.0和AMOS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全部被试中网络成瘾(IAD)分数最高为73分,最低为0分,平均为27.020分,标准差为15.068。其中,无网瘾者占60.6%,轻度网瘾者占 31.5%,中度网瘾者占 7.9%,无重度网络成瘾者。

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通过使用方差分析检验了青少年性别、网龄、年级与专业在网瘾分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不同网龄、年级与专业的被试在网瘾分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认为网络成瘾与性别、网龄、年级和专业等因素基本无关。

表1 性别等因素在网络成瘾变量上的方差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还发现:无网瘾、轻度网瘾与中度网瘾大学生在生活事件量表所得到的7个因子分上都有显著性差异(α=0.05,下同);在应对方式问卷所得到5个因子(求助因子除外)都有显著性差异;在交往焦虑因子、自尊因子、生活满意度上都有显著差异;在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所得到的2个因子分上有显著差异(朋友支持与其它社会支持因子除外)。由此可见,本研究所选用的量表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回归方程

大学生网络成瘾分数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除求助因子外,网络成瘾与其他19个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都存在统计学意义。

使用6个量表所涵盖的20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对被试的网络成瘾分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共有4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分别为家庭内社会支持、受惩罚因子、幻想因子、生活满意度指数。校正后的 R2=0.221,通过了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F=25.968,df=4,P<0.001)。回归方程系数及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逐步回归分析

4.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结构方程模型比较

为了较好地说明模型一中各因素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与假设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验证。表3中列出了各模型的数据拟合结果,因为模型一卡方的概值小于0.05,因此应拒绝模型一拟合数据的原假设。

表3 各模型的拟合指数

通过设置修正指数门槛后发现:最大的修正指数出现在残差协方差的 e3 与 e4、e5、e6,e4 与 e5、e6,e5 和e6之间。通过修正模型允许6对误差协方差被重新估计,得到模型二,(见图2)。一般认为,模型的数据拟合指数中RMSEA(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越接近0越好,卡方值越小越好,TLI(非规准适配指数)、NFI(规准适配指数)、CFI(适配度指数)越接近1拟合性越好。RMSEA 应低于 0.06,TLI值应高于 0.95。PNFI(简约调整后的规准适配指数)为模型的简洁性指标,数值越小表示模型越简单。可见模型二对数据的拟合也不是很好。

图2 模型二

通过考查模型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后发现,社会支持与幻想之间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自责、退避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删除原模型中的自责与退避两个项目,假设社会支持与幻想之间不相关,进一步得到模型三,(见图3)。从表3中可以看出模型三对数据的拟合程度相当不错。

模型三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回归方程有相通之处,其自变量的4个项目很相似,因此有必要根据回归方程建立模型四并加以检验。模型四(见图4)使用受惩罚应激和家庭内社会支持替换了生活事件应激和总的社会支持两个项目,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四对数据的拟合程度不如模型三,因而拒绝模型四而接受模型三。

图3 模型三

图4 模型四

四、测试结果分析

1.网龄、性别、年级、专业差异

为了检验不同网龄者在网瘾程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网龄者之间网瘾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F=1.305,df=13,P=0.208)。Grohol认为,网络成瘾是1种阶段性行为,网络用户大致都会经历3个阶段:在第1阶段中网络新手被互联网迷住;在第2阶段中用户开始避免导致自己上瘾的网络活动;在第3阶段中用户的网络活动和其他活动达成了平衡。这种观点认为,所有人都会达到第3阶段,但不同的个体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所谓的网络成瘾者只是在第1阶段被困住,需要帮助才能跨越。如果Grohol所提出的阶段理论成立的话,那么,网龄短者的网瘾分应当显著高于网龄长者的网瘾分,因为脱瘾是一种自然过程。所以可推论,网络使用时间越长网瘾程度越低。但是,本研究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实际上目前大多数研究都认为网龄与网络成瘾无显著关系,这一点几乎没有争论。因此,阶段理论缺乏实证支持,用户也不会随着网龄的增长而降低其网瘾程度。

本研究发现:网瘾水平在不同性别(F=3.762,P=0.053)、年级(F=1.013,df=3,P=0.387)和文理科(F=0.907,P=0.342)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人以自编网络问卷为工具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在网瘾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4],本研究使用网络成瘾鉴定量表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其它使用与本研究相同的鉴定工具的调查也没有发现不同性别与年级在网络成瘾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9]。因而本研究的结论更具有可信性。实际上,年级与专业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的影响,很可能是通过增加或减弱个体对互联网的可得性来实现的。

2.网络成瘾与人格、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

在生活事件方面,网瘾分与人际关系应激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应激因子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网瘾分与应激总量的相关系数为0.268(P<0.01)。大学生的网瘾水平与各种应激源之间可能存在交互性的影响。一方面,生活事件可能成为大学生发生网络成瘾的诱因;另一方面,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也会带来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和健康适应等问题。生活事件中的丧失因子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往往是单向的,其受大学生网瘾水平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丧失因子与网络成瘾水平的相关度也是六个因子中最低的,仅有0.114(P<0.05)。

在应付方式方面,大学生网瘾水平与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r=-0.196,P<0.01)与自责(r=.326,P<0.01)、退避(r=0.311,P<0.01)、幻想(r=0.367,P<0.01)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求助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成熟的应付方式,但其与网瘾水平无显著相关(r=-0.036,P>0.05)。合理化因子与成熟的应付方式和不成熟的应付方式都有联系,在本研究中倾向于将之视为一种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其与大学生网瘾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r=0.268,P<0.01)。因此,可以认为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可能是大学生发生网瘾的主要原因。

在社会支持方面,大学生的领悟家庭内支持、朋友支持、其他社会支持和总的社会支持都对网瘾程度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这种负相关同样表现在大学生自尊程度(r=-0.270,P<0.01)和生活满意度指数(r=-0.306,P<0.01)方面。因此可以认为,社会支持、自尊、生活满意度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此相反,交往焦虑则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具有0.214的相关度(P<0.01)。

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机制

本研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结构方程模型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在机制(见模型三)。大学生所遭遇的生活事件刺激、所体验到的社会支持、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指数以及应对风格中幻想方式是影响他们发生网络成瘾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前两个因素既可以独立地预测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还可以通过后两个因素间接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生活事件刺激可以通过个体幻想的应对方式和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来间接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来间接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在上述因素中,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领悟性社会支持是网络成瘾的抑制因素,生活事件的刺激和幻想的应对方式是网络成瘾的促进因素,当大学生暴露在两种促进因素之中同时身边又缺乏抑制因素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网络成瘾者。实际上该模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外因交互作用机制。其中的内因主要包括应付方式和对现实生活的满意感,外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生活应激以及领悟性社会支持,外因不但可以独立发生影响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内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发挥作用。本研究的模型反映了在内外因交互作用的机制中,不成熟的应付方式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直接原因。

五、结 语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在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多项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呈现低相关或弱相关,研究者可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寻找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更高相关性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生活满意度和领悟性社会支持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抑制因素;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和幻想的应对方式是网络成瘾的促进因素。由这4个因素所构成的模型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发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1]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3):237-244.

[2]Davis R A.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2):187-195.

[3]陈 侠,黄希庭.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7(3):672-675.

[4]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3):695-697.

[5]易晓明.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心理科学,2005(6):1476-1478.

[6]雷 雳,柳铭心.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6):797-802.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for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ZHANG Xiao-ming1,WANG En-jie2,TANG Yao3
(1.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lice,Baoding 071000,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3.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To explor the teenagers’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questionnaire and measuring scale were used,includ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information of subject,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coding style inventory,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life satisfaction index(LSIZ),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the self-esteem scale(SES),internet addiction judge inventory.statistics with the SPSS 15.0 and AMOS 7.0 show that tlie life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re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the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immature coding style are the stimulative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These four factor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 model to forecast the occurrence of teenagers’internet addiction to a certain extent.This implys that immatured way of coping with the internet is the main reas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psychological mechanism;intervention options

R 395;B849

A

1008-4339(2011)04-0348-05

2010-10-28.

张晓明(1977— ),女,硕士,讲师.

张晓明,phenixe@126.com.

猜你喜欢

量表问卷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问卷网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