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控制FPC微连点分板后毛刺大小的研究试验
2011-09-18吴卫钟
吴卫钟
(景旺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102)
1 前言
目前FPC行业大部分的客户FPC产品都需要连片交货,以方便SMT贴装元器件、FPC工厂生产与客户上线的成本管控和效率提升,FPC工厂一般是以连接点的方式实现连片交货,传统设计为先冲外形(冲成带连接点的连片),再连片贴装元件,因此贴完元器件后,需要将单件FPC从连片上分开下,此时在连接点处就会产生毛刺,传统的连接点设计(图1)分板后毛刺大小一般在0.3 mm ~ 0.8 mm之间,低于业界同行的技术能力水平,当客户要求严格时,这么大的毛刺将会有客户抱怨的隐患;如果设计为先连片贴装元件,再冲外形(冲成单件),由于冲切时板面已贴有元器件,在冲切过程中,可能会有元器件压伤,压裂,静电损坏,板冲坏等产品报废隐患和客诉隐患,报废成本非常高,同时先贴元件再成型的方法,成型后成单件,产品点数和FQC检验时生产效率非常之低,此种设计不建议使用;为此,对连接点设计与管控进行以下的研究。传统的连接点设计图1。
图1
2 试验目的
改善连接点处分板后毛刺大小,满足客户对产品品质日益增长的要求,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缩短交货周期。此次试验选用厂内料号“A”与“B”为试验对象,分别试验外凸和内凹两种新型微连点设计方案,流程设计为:先冲外形(冲成带连接点的连片),再连片贴元件;以下就两种设计方案作简要阐述。
3 外凸型微连点试验方案:
使用双面TFT板“A”为试验跟进对象,工程设计修改如下。
3.1 线路菲林微连点处设计修改
(1)外形外微连点处位置单面线路菲林增加“限位耳朵铜皮”,并且在“限位耳朵铜皮”内增加一条CVL对位线,但注意不能影响其他性能。
(2)在客户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外形内微连点处位置单面线路菲林增加“防撕裂线”,但注意不能影响其它性能,“防撕裂线”。
3.2 CVL开窗设计
(1)CVL在连接点处设计为圆形开口,开口向单元内进行内缩设计。
(2)流程卡注明以“限位耳朵铜皮”内CVL对位线对位。
3.3 模具微连点设计(图2)
(1)微连点长度尺寸:1.2 mm。
(2)微连点位置避免在线路位置,尽量在铜皮(地线)或线路距外形大于0.25 mm以上的地方放置。
(3)微连点数量:4个。
(4)微连点位置:纵横方向各2个。
图2为测试阶段图纸,其上的所有数据仅供参考。
图2
4 内凹型微连点试验方案
使用双面TFT板“B”为试验跟进对象,工程设计修改如下。
4.1 线路菲林微连点处设计修改
(1)外形外微连点处位置双面线路菲林增加“限位耳朵铜皮”,“限位耳朵铜皮” 内缩(向外形内),并且在“限位耳朵铜皮”内增加一条CVL对位线,但不能影响其它性能。
(2)在客户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外形内微连点处位置单面线路菲林增加“防撕裂线”,但注意不能影响其它性能,“防撕裂线”。
4.2 CVL开窗设计
(1)CVL在连接点处设计为方形开口,开口向单元内进行内缩设计。
(2)流程卡注明以“限位耳朵铜皮”内CVL对位线对位。
4.3 模具微连点设计(图3)
(1)微连点设计尺寸:1.0 mm。
(2)微连点数量:4个。
(3)微连点位置:纵方向1个,横方向3个。
图3为测试阶段图纸,其上的所有数据仅供参考。
图3
5 试验过程简述
(1)主流程:开料—钻孔—图形转移—蚀刻—贴合—压合—冲孔—冲外型—SMT
(2)各流程生产参数均按照正常参数不变;
6 试验结果
(1)外凸和内凹两种新型设计的板成型后检查连接状态均完好,均没有掉板现象;
(2)两种设计的板分成单片时都不会分坏,目视板边较整齐,二次元测量毛刺数据外凸均在0.3 mm以内,内凹均在0.2 mm以内,具体数据见图4。
图4
(3)用200X USB放大镜拍摄图片如下。
①“A”外凸型微连点撕板后放大图片见图5。
②“B”内凹型微连点撕板后放大图片见图6。
7 结论
图5
图6
通过以上试验验证:采用上述设计可以确保分板后连接点处毛刺外凸≤0.3 mm,内凹≤0.2 mm,当客户对连接点处毛刺要求外凸≤0.3 mm且内凹≤0.2 mm时,可以采用上述设计以满足客户要求。并且,对使用于双面板SMT产品上,若按照整板SMT后单PCS成型则每张板需要点数90次,平均检查需要2 s/PCS;冲型一台机需要配3个人,放板时间5 s/PCS;包装每SET数量板7 min ~ 10 min,采用微连点设计每张板载切成2SET则每张板只需点数2次,平均检查1SET只需要10 s左右,FQC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300%~500%;冲切人员生产相关产品可以节省两个人的人员工作成本,冲切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近400%左右,同时避免了由于冲切不当导致的SMT产品报废,品质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在包装时连片撕废料后单片包装效率高且整齐美观,时间只需30s ~ 60 s,包装整体生产效率提高500%~800%。
本文主要基于以实际试验为主,提供行业同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