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灾后居住环境重建的城镇居民需求分析研究——以都江堰、汶川为例
2011-09-13李维玮尹朝晖
李维玮,尹朝晖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1 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对灾区的城镇住宅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城镇住宅损毁,处于震中的汶川、都江堰两地尤为严重。2008年8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的指导意见》,2008年9月28日四川省政府下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方案》,随着这些由中央到地方政策文件的出台,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宅建设拉开了序幕。但这种自上而下重建模式下的城镇永久安置住宅是否能较全面的考虑居民的需求,尤其是在地震灾害影响下产生的特殊需求?值得研究。
2 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特殊需求的分析
2.1 概念界定与分析逻辑
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的特殊需求:主要是指经历过地震灾害的城镇居民与一般的城镇居民在行为、心理等方面对城镇住宅的不同需求,这些需求的产生与地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的特殊需求分析是按照地震对居民产生的影响,造成居民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突变,从而产生了对城镇住宅的特殊需求这一逻辑关系来进行分析研究。
2.2 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的特殊需求
通过对灾后重建城镇住宅的相关文献及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住宅设计方案和竞赛方案的研究,发现在灾后重建城镇住宅实际项目设计中主要考虑了快速建造、抗震防灾、无障碍设计等方面的居民需求,在一些竞赛方案和相关文献中除了以上方面还探讨了住宅适应性、“疗养”空间等方面的居民需求。
地震造成了大量城镇住宅损毁,使居民无家可归,从而城镇居民对永久安置住宅产生了快速建造的需求。由于都江堰、汶川属于地震频发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小规模的地震更是不断,居民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城镇居民对永久安置住宅具有抗震防灾的需求。汶川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尤其以都江堰、汶川最为严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受伤居民身体残疾,所以城镇居民对永久安置住宅的无障碍设计有特殊需求。大量人员伤亡对于有亲人丧生或失踪的家庭来说家已不再完整,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要面临震后家庭重组,重组的家庭会对城镇永久安置住宅产生住宅适应性的需求。比起地震在生理上对居民的影响,在心理上造成的创伤影响更深远,在震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居民会存在心理恢复的问题。环境会对人的心理、情绪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永久安置住宅将是城镇居民长期生活的居住环境,营造有利于受灾城镇居民心理恢复的居住环境是十分必要,“疗养”空间是受灾城镇居民一个潜在的需求。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存在快速建造、抗震防灾、无障碍设计、住宅适应性及“疗养”空间五种特殊需求。笔者通过对受灾城镇居民的调研,一方面验证这五种特殊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掘居民是否还具有其它方面的特殊需求。
3 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特殊需求的调研
3. 1 调研前期准备
3.1.1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包括板房临时安置区待分配城镇住宅的居民(简称板房居民)、交房待入住的城镇居民(简称待入住居民)及已经入住永久安置住宅的城镇居民(简称入住居民)。
3.1.2 调研地点
都江堰市选择勤俭家园板房区、慧民雅居安置小区及都江堰市其它城镇住宅安置小区作为调研地点。汶川县选择汶川县城阳光家园重建安居住宅小区、水磨镇自建临时住宅安置区、水磨镇老街重建街区及漩口镇城镇安居住宅小区作为调研地点。以上的调研地点涵盖了都江堰市和汶川县的四个样本城镇,可以较全面地了解两地四城镇居民对灾后重建城镇住宅的特殊需求。
3.1.3 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的目的一方面是验证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的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的五种特殊需求,另一方面是了解板房居民对城镇安置住宅的需求,待入住和入住居民对城镇安置住宅的意见及地震给居民带来的居住相关问题。
3.1.4 调研方法
半结构访问法:按照设计的问题大纲对调研对象分别进行面对面的访问,以验证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的5种特殊需求及发现其它特殊需求。
入户调研:通过进入入住居民家中了解居民的生活状态和重建城镇住宅的使用状况,分析入住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的特殊需求。
3.2 调研数据分析
首先统计都江堰市、汶川县城、漩口镇、水磨镇四地17个入住城镇安居住宅居民半结构访谈中提到的居民需求的频次(见表1),其中无障碍设计是提到频次最少的需求,但也有8次,占总样本量的47%,而提到频次最多的是抗震防灾,有16次之多,达到94%。所以,可以表明大部分居民存在这些需求。由于这些居民需求有些是和住宅相关的,有些只是一些由地震引发的现象,而且这些需求有些是相对独立的,有些是属于同一类的,所以下面分别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和归类。
表1 半结构访谈数据统计
3.2.1 建设速度和分配速度
建设速度和分配速度分别被访谈居民提到12次和11次,17个样本中有15个提到了速度问题,可以看出居民十分重视入住速度。访谈中居民提到的建设速度实质是建造速度,而建设速度包括了建造速度与分配速度,所以将建设速度成为一类。
3.2.2 理论研究得出的其它四种需求
通过理论文献分析得出的除建设速度外还有抗震防灾、无障碍设计、住宅适应性及住宅环境与心理恢复四方面的居民特殊需求也都多次被居民提到。抗震防灾、无障碍设计、住宅适应性及住宅环境与心理恢复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居民需求,将它们各自成为一类。
3.2.3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被较多提到主要原因是因为公众参与直接关系到居民对户型、功能空间等方面的满意程度。提到公众参与的10个样本中有3个样本参与了户型设计,他们对户型都较满意,其它没有参与的7个样本则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公众参与被大多数居民关注,但与地震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逻辑上不符合本研究的范畴,所以不作为特殊需求来考虑。
3.2.4 “震后生活想得更开”
“震后生活想得更开”被提到9次,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地震改变了部分受灾居民的人生观,从而导致了生活观的改变,反映在住宅需求上就是提高住宅环境品质的需求。虽然一般城镇居民也存在提高住宅环境品质的需求,由于研究样本是缘于地震而产生的这种需求,在需求的特点上与一般居民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本研究中的这一需求属于地震引起的居民特殊需求。
3.2.5 居民的其它需求
其它提到较多次数的四个需求——户型合理性、人均住宅面积、施工质量和装修材料,都属于住宅环境品质的内容。从统计结果中笔者发现提到“震后生活想得更开”的9个样本都提到户型合理性、人均住宅面积、施工质量和装修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需求。其中有6个样本表示入住的城镇安居住宅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还有3个样本则在这些方面表示较为满意。另外提到这四方面需求但没有提到“震后生活想得更开”的5个样本都是因为城镇安居住宅无法满足他们这四方面中的某一方面需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灾城镇居民在提高住宅环境品质的需求方面表现为户型合理性、人均住宅面积、施工质量和装修材料四种需求,所以将这四种需求归入提高住宅环境品质的类别。
4 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环境特殊需求的差异性
4.1 时间上的差异
地震的发生是瞬时的,但对居民的影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不同时期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存在时间上的差异。
4.1.1 地震灾后城镇住宅重建的三个阶段
震后2年左右绝大多数受灾居民只能居住在安置板房区内,居民们会急切希望住进安全舒适的永久住宅。居民对住宅有快速建造的需求,第一阶段可称为临时安置阶段。从地震1年多到震后3年(国家计划3年完成灾后重建)的这段时间,绝大部分城镇居民将陆续入住永久安置住宅,所以第二阶段可称为永久安置阶段。震后3年左右城镇住宅重建会基本完成,居民的生活基本恢复常态,社区建设将会是重点,第三阶段可称为社区建设阶段。由于灾后城镇住宅建设涉及地域很广、数量很大,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不同阶段重叠的特点。由于目前处于临时安置与永久安置重叠的时期,所以这次调查主要针对第一、第二阶段居民对于灾后重建城镇住宅环境的特殊需求进行分析研究。
4.1.2 第一与第二阶段城镇居民特殊需求的差异
笔者将临时安置阶段和永久安置阶段居民访谈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如图1。比较之后可以看出临时安置阶段城镇居民对于建设速度、抗震防灾的需求比例高于永久安置阶段居民,而其它需求完全相反。这个结果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关于基本满足低级需求后才会产生更高级需求的理论。由于居民需求存在时间的差异,设计者只有在设计之初深入分析居民需求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较好满足居民需求的重建城镇住宅。
图1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城镇居民需求比例对比
4.2 空间上的差异
汶川地震灾区包括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的237个县,如此大的受灾范围必然存在地理环境、城镇规模、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受灾城镇居民对重建住宅的不同要求,体现了空间上的差异。
笔者将入住重建安居住宅居民的访谈数据按照地区进行统计分析,见图2。从中可以看出主要在住宅舒适性的需求层面存在较大差异,包括无障碍设计、住宅适应性及提高住宅环境品质三方面。无障碍设计在水磨镇没有被人提到,这是和住宅形式有一定关系——水磨老街属于街巷式,入户门都在一层,故对无障碍设计几乎不关注。汶川县城由于受伤居民较多,因此对无障碍设计的需求比例较高。住宅适应性方面汶川县城居民关注比例略高于其它三地,主要是和遇难居民情况相关。对于提高住宅环境品质的需求水磨镇又远高于其它三个地区,这和城镇的发展模式有一定关联。水磨镇震后改变了发展模式,以发展小镇旅游业为主,居民不用外出打工收入就有较大提高,所以就会产生提高住宅环境品质的需求。而其它三地区地震前后在工作方式、家庭收入等方面变化不大,所以对这方面需求较少。
图2 各城镇居民需求比例对比
5 结束语
总之居民对灾后重建城镇住宅的6种特殊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只有对受灾居民需求的时间差异有较深入的了解才可以得到较完整的居民需求轨迹,只有在充分了解受灾居民需求空间差异的情况下才能根据差异较准确的判断居民需求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最终才能建造出更好的满足受灾居民需求的城镇住宅。
[1] 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尹朝晖,吴硕贤,张红虎,等.家庭居住生活方式影响要素调查及分析——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7(4):10-13
[3] 戴力农.当代设计研究理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