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草坪 走向森林
2011-09-13毛林强李心怡
毛林强,李心怡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连接各个城市建设的道路建设更是成绩斐然。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大城市与郊县城市之间的城际道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若把连接省际的高速公路比作人体大动脉的话,那么,各种短距离的城际道路便是静脉血管了,人若得了病,营养必须从静脉注射。因此,若要保持城市的健康发展,不让血管发生堵塞,必须保持“静脉”的健康、流畅。
1 什么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何为景观?目前为止,说法不一。就笔者的理解:它是一个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技术。这就指明了这是一门关于人和空间关系的学科。然而,把它局限到道路景观这一层面上来的时候,这种联系就更强了。因为,景观设计与建筑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偏重于使用功能和使用技术,偏重于解决人类生存问题。景观设计则要上一个层次,它要解决人类精神享受的问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小尺度的范围内,偏重于艺术性和精神活动。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还强调观赏性。人每天都要使用道路,如何在人们使用道路的过程中达到身心愉悦而又不影响其效果,这就是道路景观的目的。
2 从草坪模式开始
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的绿化有统一的规划,最普遍的做法就是种植草皮,而且是大规模的种植草皮,给人一望无际的印象。
然而,这种做法到底效果如何呢?
首先,从视觉质量上来讲,大片绿色的草地,的确能够使人在看惯了水泥地面之后在心理上产生亢奋,使疲惫的心境为之舒展,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当人们对一望无际的草坪习以为常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人的欲望真是难以满足。单一的东西,往往很难让人长期忍受。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一对双生子,在问题产生之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随之产生。既然单一的绿色草坪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那么,就来丰富色彩,中间插入五颜六色的花卉。草坪与花卉搭配的道路景观,让人眼前一亮,比起单一的草坪模式,这种道路景观设计,色彩丰富,层次感强,暂时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随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管组合方式:草与花,草与灌木,花、草、灌木相互搭配,还有热带的各种植物也一并移植过来,真的使人眼花缭乱了。
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如此,花、草、灌木搭配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呢?首先就是养护问题:草地定期剪除,花卉过了花期就会凋谢,灌木也要修剪,要请园艺工人才能完成,还有浇水,除虫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后期成本太高。
草坪、花卉、灌木遇到的问题使人们不停的寻找其它的思维模式。也许是受到路灯的启发,高大的乔木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于是,当你行走在高大乔木形成的绿茵道上,坐在飞驰的汽车里的时候你的视觉焦点不只是停留在地面,天空中也出现了一抹亮眼的绿。到此为止,草坪、花卉、灌木、乔木的道路景观模式终于发展起来了。
不得不提的是另外一种模式,完全剔除这些需要养护的景观元素,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所谓的艺术品。例如:雕塑、壁画等。这些都是西方模式的景观元素,这些年来,大量运用到广场设计,主题公园设计中。初次与中国人见面,的确能产生一些好奇。然而,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不是艺术家。景观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要充分考虑到大众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如若这些艺术品不能为大众所理解,那只能走向灭亡。
3 也许这是一个答案
3.1 环境行为心理的启示
怎样才能走出道路景观的设计瓶颈呢?那就要走出草坪,走向森林。
单一的模式弊端太多,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有利的景观元素,形成优势互补,创造一种和谐的景观模式。
有心理学研究资料显示,绿色能够让人心情舒展。根据这个结论,在户外创造颜色层次丰富的景观,可以调节疲惫的心情,缓解工作压力。所以,单一的树列是达不到效果的,只有成片的森林才能够让欲望无穷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安静下来,摈弃原来单一的草坪模式,让我们走向森林。
3.2 森林植物的作用
森林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丰富的树种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形成一条条完整的食物链。而这些食物链就是森林给予人类的恩赐。只有在含叶绿素的植物细胞内部,作为食物连基础的太阳能才能转化成简单的淀粉。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空气和土壤中吸收水分,在光照条件下转化成游离氧和碳水化合物。这个重要的化学奇迹制造并补充了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和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简单的淀粉和糖。因此,森林被称为一个城市的肺,如果我们没有了肺,或者肺变得不健康了,我们怎么呼吸呢?如果植物生命消失了,所有生命也会消失。
蒸腾作用: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以水蒸气形式通过蒸腾作用从叶间蒸发,这一冷却和湿润的功能有益于其它动物的生存。在缺少植物的地方,只会有干燥的沙漠环境。
气候控制:植物也可以以其它方式改善气候。它可以缓和风暴,叶子和落叶层保护土壤抵御风和太阳的干燥作用。
保蓄水分:植物储蓄水分,包括落在叶子上,树皮裂缝中的雨露,组成其内部结构的木质素的水和细胞,覆盖或深入风化土壤的落叶层和根系中的水。被保蓄的水分可以净化空气,渗入表土和地下含水层。
土壤形成:在生死循环过程中,植物把腐烂的纤维和细胞归还给土壤形成腐殖质,并增厚表土层。这一缓解积累的重要物质若不被侵蚀则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水分和土壤的生产力。
森林除了有上述生态方面的功效之外,还可以减少噪音污染。成片的森林对噪音有明显的减弱作用,并且,规模越大,效果越明显。
3.3 设计原则
确定了道路景观的设计模式,那么设计原则呢?
大城市与其郊县城市之间的城际道路设计与城市道路设计不同,城际道路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车辆。作为步行道只是其中很小的功用,可以作为附近居民休憩、散步的场所。既然如此,怎样才能为乘客创造一种舒适的环境呢?
总体原则是:综合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地形、气候各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
自然地形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适形态,它们是长期与大自然磨合的结果,适应它们就要与适应这种地形的自然力和条件相和谐。
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决定其利用形式,通过规划利用和管理让每一处景观发挥它的特性和潜力。比如说,在日照比较少的地区,道路景观设计可以参照方案一(图1)为模版,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加以修饰。
3.3.1 “两路一绿”模式
如图1所示:在道路中间种植高大的乔木,因为日照不是很强烈,不用担心太阳光对视觉的影响。这种设计方案在考虑了绿化等必不可少的景观元素之后,创造一种开阔的大场景,使人心情舒畅,不破坏地形的自然形态,因地制宜,在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还可以设计节点小品,作为附近居民散步的休息场所,既提高了使用效率,又可以创造多样的景观形式,是人在习惯了传统的绿化之后,可以欣赏更多的东西。而且,景观小品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有一个原则:必须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水平,具有当地的地方文化特征。
图1 “两路一绿”方案(方案一)
在气候炎热,日照时间比较长的地区,就要充分考虑光线对视觉的影响。以草坪为基础,利用自然地势,创造出人性化的方案。可以在方案二(图2)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增强效果。
图2 “两路两绿”方案(方案二)
3.3.2 “两路两绿”模式
如图2所示,两路两绿模式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日照条件,最大限度减少阳光对眼睛的照射,通过种植高大乔木,利用自然的树荫来遮挡阳光。在道路中间设置隔离带,减少车辆对撞的可能。在阴影覆盖区内,车内乘客不会感受强烈阳光的照射,身心愉悦。且方案二只有在中间隔离带设置路灯,减少用电量,节约能源。在人行道两边可以设置更加节能的地灯。
3.3.3 有人在尝试
可喜的是,在我国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充分考虑当地条件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的的案例。不再是一大块草坪,而是多了对自然环境,对自然地形的认识;不再是一马平川,毫无起伏感的平坦大道,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试图创造一种纯自然的道路景观。举例来说:成都至龙泉段有一段道路景观做的非常好,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创造出坡丘的原始自然形态,在道路两边设置多个行人休息节点,可以说是道路景观“走出草坪,走向森林”的一次成功探索。
4 结束语
走出草坪,并不是完全的舍弃草坪,而是在草坪的基础上,加上大胆的创新,争取设计出一种符合各种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群落,而走向森林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森林是人类最初的家,人类所有的灵感均来源于此。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对大自然的掠取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外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怎样吸取外国发展的经验,在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探寻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而且,中国正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景观设计师及最初的设计者,责任重大!
[1] (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SWAGROUP.盐梅海滨观景路发展规划与初步设计[M].1999
[4] Jane Amido.移动的地平线:凯瑟琳·古斯塔夫森及合伙人事务所的景观设计学[M].大连:安基国际印刷出版有限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