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
2011-09-13王志刚许前军张亚鑫包书政
王志刚,许前军,张亚鑫,包书政
(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农学会,北京 100125)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
王志刚1,许前军1,张亚鑫1,包书政2
(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农学会,北京 100125)
近年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加快,农业继续教育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此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基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视角的农业继续教育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根据在福建、安徽、山东和黑龙江四省的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态度、参与行为及其需求意愿。结果表明,农业继续教育中存在着认知度低、积极性差、投入和激励不足等缺陷,且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知、参与行为和需求意愿受到其职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加大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完善继续教育的制度体系、增加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以及建立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需求意愿
一、引言
我国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比较落后,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9%,与发达国家的60% -80%相比差距较大[1]。加入WTO以来,国外大量的农产品依托高新生产技术迅速涌入国内市场,对我国农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窘境,要全面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加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科”是指要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加速对落后的传统农业的更新改造,而“教”则是要用教育的方式加速对人的改造,是由人力资本提升促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发展理念的体现。由于教育之于技术的先行性和根本性的作用,要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之间的“高科技鸿沟”,农业教育必须先行,特别是在农业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农业继续教育[2]。
农业继续教育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的简称,主要是指对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科研、教育、管理及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198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在全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科技人员为主要对象的继续教育制度。1989年,农业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发布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成为全国农业继续教育的第一个法规,对我国农业继续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98年,农业部、人事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促进了我国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不断发展。2003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五十三条明确提出,国家建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将农业继续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然而,近年来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尤其是人员减少和经费削减的影响,农业继续教育失去了进一步发展所依托的对象和动力,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并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国外对于农业继续教育的研究较早,并且十分重视农业继续教育对于农业发展,尤其是对于提升农业人力资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3-4]。此外,众多的研究都突出了农业继续教育对于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业、提高效率、增加产出等方面的先决性和迫切性,并基于此设计出很多专门针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继续教育方案[5-6],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世界银行对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农业教育的援助计划[4]。该计划特别强调建立农业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继续教育体系,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另外,对远程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多[7-8]。
与之相比,国内对农业继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当前农业继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9-11];二是对农业继续教育的方式创新的探索[12]。而这些研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农业继续教育的管理和施教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继续教育的接受主体,而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的则相对缺乏。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对这一主体的重视不够,致使我国的农业继续教育在覆盖人群和实施效果上都大打折扣。
鉴于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主体,通过实地的问卷调查,深入研究该主体对农业继续教育的认知态度、参与行为和需求意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余下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为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第三节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农业继续教育的认知态度;第四节详细介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行为;第五节分析了农业继续教育的需求意愿;最后第六节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题组在福建、安徽、山东及黑龙江四省的问卷调查。此次共发放了672份调查问卷,最后收回480份问卷,剔除无效样本后,得到有效样本425个,样本有效率达88.5%。有效问卷分别来自福建220份(32.7%)、安徽114份(17%)、山东138份(20.5%)及黑龙江200份(30.0%)。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认知态度、参与行为、需求状况三个方面,包括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农业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的认知水平、对继续教育的态度、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状况及其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二)样本特征
将有效样本按基本特征进行整理,得到被调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基本各占一半,说明本次调查在性别上具有一定典型性。被调查者年龄结构中,31-50岁的人最多,占40.48%,其次为51-60岁的,占比为27.4%。与之对应的工龄结构中,工作11-30年的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工作3-10年的人占比接近30%。被调查者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达到44.64%,有大专学历人数占21.43%,有硕士学历者人数也达到18.75%,说明此次调查的农业技术队伍文化程度较高。被调查者中42.71%的人有中级职称,初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占比分别为20.02%和24.40%,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数占8.33%。46.0%的人员从事种植业相关的工作,养殖业从业人员占比20.8%,其余为农业工程和管理人员。
表1 调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人口统计情况
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农业继续教育的认知和态度
为了了解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情况,我们首先调查了各职称人员是否了解农业法中关于继续教育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教育、人事等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统计结果显示,各职称人员中了解农业法规定的继续教育制度的均在一半以上,其中知道此制度的人数比例最高的职称是副高级,占总数的近七成,最少的是正高级不及5成(表2)。这说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虽基本了解农业法规定的继续教育制度,但认知度仍相对较低,且不同职称间差距明显。
按照规定要求,中高级人员脱产学习时间平均每年累计不少于15天,初级人员不少于7天。本次调查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是否了解以上的规定时间进行了询问。结果表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其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要求的认知状况与职称的高低基本成正向关系,级别越高,认知程度越高。被询问的各职称人员中,知道此要求的人数比例最高的职称是副高级,之后随职称的降低该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最低的为无职称者(表3)。由此可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无职称人员对继续教育相关政策及其要求的了解尚不充分,显示出我国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普及程度不高。
表2 不同职称人员对农业法关于继续教育规定的认知情况的分项统计
表3 不同职称人员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要求认知状况的分项统计
为了了解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农业继续教育的态度,我们对其参加继续教育的意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各职称人员中表示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占到总人数的八成以上,这表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绝大部分希望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其中愿意人数比例最高的是副高级职称人员,几乎达到100%,其原因可能是这部分人员希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从而能够晋升到正高级职称;而无职称人员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比例最低(表4)。
表4 不同职称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意愿的分项统计
四、继续教育的行为
(一)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在职学历教育
调查首先对不同职称人员是否参加了在职学历教育进行了询问。结果显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人数比例与其职称之间成倒U型关系,即随着职称的升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人数比例从无职称的四成处逐渐上升,在中级职称处达到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最后降到正高级职称处的五成以下(表5)。这可能是因为继续教育的贡献在中低职称的提升中效果较为明显,所以中级之前,随着职称的提升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比例也相应增加;而当职称提升到一定高度,再经过继续教育实现提升的难度就比较大,所以中级之后的参与比例又呈现出递减的趋向。
另外,我们还了解到不同职称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所获得的学历,总体上大专、本科、研究生各占三成。具体来说正高级、副高级中本科、研究生占较大比例,且以研究生学历居多,两者在五成以上。随着职称的降低,所获学历也相应降低,中级、初级和无职称人员中均以大专、本科为主,且大专学历占的比例最大,都在五成以上,其中无职称人员中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占到六成,同时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最低(表5)。由此可见,参加了在职学历教育的人员当中,职称与其所获的学历情况成正相关,职称越高,其所获的学历也越高。原因是职称与学历挂钩,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其本来的学历层次就高,通过在职学历教育之后自然能获得更高的学历。因此,有必要在尊重个体意愿的条件下,针对不同职称开展有所侧重的分层分类的学历教育。
表5 不同职称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分项统计
(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近3年参加的教育培训
首先,从总体上看,所有被调查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近3年参加过教育培训。其次,从不同职称来看,各职称中人员参加过教育培训的也都在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参加人数比例最高的是初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比例高达八成,最低的是正高级职称人员(表6)。
另外,对各职称人员近3年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累计时间的调查发现,不同职称人员的继续教育累计时间存在差异,其中正高级、副高级和初级技术人员每年培训的累计时间多在11-20天,中级职称技术人员每年培训的累计时间多在21-30天,无职称的技术人员每年培训的累计时间多为10天以内(表6)。可见,一方面无职称人员的继续教育活动时间偏少,相应部门应采取措施增加无职称人员的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各职称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各主管部门应合理调整继续教育的培训时间和资源分配,使各职称人员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变化和要求。
(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互联网使用情况
不同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经常使用互联网的有近八成,不使用的只占1%左右,可见,互联网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使用比较普遍。具体来看,首先,在不同职称人员中,随着农业技术人员职称的提升,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比例也逐渐提高,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比例从无职称的六成上升至正高级职称的近九成。其次,不同职称人员互联网使用比例存在明显差别,无职称人员使用概率仅为六成左右,低于正高级和副高级达两成之多。从不使用互联网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都不高,最高的是无职称人员(表7)。这是因为一方面职称越高,素质水平也相对较高,使用互联网的技术也更加娴熟;另一方面职称越高,认知水平也越高,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程度也越强烈。
表6 不同职称人员近3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分项统计
表7 不同职称人员互联网使用情况分项统计
五、农业专业继续教育的需求意愿
(一)每年可用于继续教育活动的时间
每年可用于继续教育活动的时间在12天以上的不同职称人员比例差别不大,都在五成左右。可用天数在5天以下的比例最高为无职称人员,超过四成,其余职称人员比例都在两成以下(表8)。可见,有相当部分的无职称人员存在着继续教育机会欠缺、需求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该职称人员的继续教育的投入和组织力度。
表8 不同职称人员每年可用于继续教育活动的时间分项统计
(二)对自付费继续教育参加的意愿
调查首先就不同职称人员是否愿意自付费参加继续教育进行了询问,结果显示愿意自付费参与继续教育的不同职称人员比例都在一半以上,其中最高的为无职称者,达近八成,其次是初级和副高级,最低的为正高级,仅占五成(表9)。原因可能是无职称者向上晋升的空间最大,因而需求也最迫切;而正高级恰恰相反,其晋升空间已为零,虽然还存在其他的激励因素,但无疑晋升刺激是最主要的,在缺少该刺激的情况下,正高级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相对不足,需求较小。这就要求各单位拓展和创新继续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继续教育的结果与受训人员的薪酬、职称等利益机制相衔接,增强其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
当被问及对继续教育活动的个人愿意支付比例时,各职称对继续教育活动的个人愿意支付比例都集中在10%以内,人员总体比例近五成。其中三成以上的无职称人员愿意支付比例在50%以内,同比最高;超过四成的正高级愿意支付的比例为30%以内,同比最高。愿意全额自费的人数比例在各职称人员中都不高,相对最高的为正高级,约占一成(表9)。可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自付意愿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继续教育的外部性特点引起的,即其对社会的好处大于对受教者自身的好处。因此对于继续教育,各级政府应注意其公共物品的性质,加大对其的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其公益性质,充分发挥其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作用。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除无职称人员外的各职称人员中,个人愿意支付比例小于30%的都占八成左右,而无职称人员仅占六成,即有四成的无职称人员对继续教育的个人愿意支付的比例在30%以上,且愿意全额支付的人数比例也仅次于正高级位居第二。由此可见,无职称人员对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意愿和需求能力都比较强烈,相关部门应针对该需求调整继续教育资源的配置,增加对该类人员的继续教育投入,满足他们的继续教育需求。
表9 不同职称人员对自付费继续教育参加的意愿分项统计
六、结论
经过上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七点结论:第一,一半以上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有关农业继续教育的政策和规定,但仍有相当部分的人对此缺乏了解。此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农业继续教育的认知程度受到职称的影响,职称越高,认知水平也越高。这显示出政府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普及程度不高,尤其是在基层的宣传、执行力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的参与状况、时间要求及培训内容等,受其职称高低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相关部门应针对各职称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出专门性和针对性强的培训套餐。第三,一半以上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可用于继续教育的时间在12天以上,但仍有四成以上的无职称人员的继续教育时间少于5天。可见,低职称人员中存在培训时间不足、培训机会偏少等问题。第四,超过六成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愿意参加自付费继续教育,但支付比例都集中在10%以内。农业继续教育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农业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从经济上保障农业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第七,愿意参加自付费农业继续教育的人数比例和支付比例均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呈负相关。职称越高,参加的人数比例越少,愿意支付的比例也越小。这主要是因为职称越高,晋升空间越小,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越小。
综上所述,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存在着认知度偏低、积极性不高等缺陷,并且呈现出明显的职称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对农业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足、考核激励措施乏力,但最根本的还是由继续教育制度尤其是农业继续教育制度的缺陷造成的。此外,相关教育机构未根据不同职称人员对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设计培训的内容、形式、激励考核的方法等也是导致农业继续教育工作推进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增强对农业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继续教育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政府对农业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制度体系,根据不同职称人员的继续教育的特点设计出针对性与实效性并举的培训教程。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职称与无职称人员的继续教育的关注程度,加大对该人群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管理水平,以弥补阻碍我国农业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短板”。
[1]蒋建科.农技推广处在“十字”路口: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N].人民日报,2006-06-27(14).
[2]李寒,吴东贵,陈东明,余思林.我国农业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15-116.
[3]Okoruwa V O,Ogundele O O,Oyewusi B O.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of Farmers in Nigeria:A Study of Rice Farmers inNorth Central Nigeria[C].Australi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2006.1 -16.
[4]Eicher C K.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Global Insights of Relevance for Africa[R].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Staff Paper Series,2006.No.26.
[5]Aggor R A ,Osei C K,Alluri K.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Agricultural Agents in Ghana Using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C].South Africa,the Second Pan -Commonwealth Forum o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2.1-14.
[6]Rogers Alan.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taff in Namib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istance Learning:An Exercise in Participato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R].United Kingdom,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1991.(09):366 -723.
[7]Barnes D M.Distance Edu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the Poultry Industry[J].Montreal,Quebec,Canada,The 8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ultry Science Association,2001,(10):288 -292.
[8]Ellis W W,Raab R T,Abdon B R.Knowledge Sharing and Distance Learning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Asia Pacific:The Asia - Pacific Regional Technology Centre[J].Bangkok,Thailand,2001,(5):26 -29.
[9]和希顺,余斌.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1-74.
[10]王志安.农业科研单位继续教育工作对策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8,(6):115 -117.
[11]范小建.农业继续教育:向外伸出你的手[N].科技日报,2007 -12 -11(12).
[12]梅隆.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农村能人培训做活服务“三农”大文章[N].农民日报,2008 -12 -14(08).
A Study on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Cognitive Attitude to Continuing Education
WANG Zhi - gang1,XU Qian – jun1,ZHANG Ya - xin1,BAO Shu-zheng2
(1.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2.Chinese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st Societies,Beijing100125,China)
Recently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to speed up,agricultural continuing education(ACE)has ever-increasing become the focus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lthough som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related topics in the field,it is still lack of the empirical study which bases on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APs).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o in - depth research on APs’perception,participation and need of ACE,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four provinces of Fujian,Anhui,Shandong and Heilongjiang.As the results,there exist defects such as low awareness,poor motivation,inadequate inputs and week incentives and so on in ACE,moreover the Cognitive attitude、Participative Behavior and Demand of ACE is alway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AP’s title.On this basis,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ACE,improve the system of ACE,increase the financial support and establish a hierarchical and classical ACE system and so on.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continuing education;perception,participation;demand
F30
A
1002-9753(2011)08-0048-08
2011-01-22
2011-07-08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70773115)和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培育计划项目(10XNJ020)。
王志刚(1965-),男,辽宁开原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食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文责编:润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