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多种教学方法的探讨

2011-09-12贺怡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4期

贺怡

(泸西县第一中学,云南红河652400)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多种教学方法的探讨

贺怡

(泸西县第一中学,云南红河652400)

新课改后的教材大量采用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新课标》的实施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一方面喜欢信息技术课,另一方面又表现了普遍的茫然和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多关注“兴趣”,让学生不自觉中“陷入”知识获取的状态里,课堂内外都是“兴趣”的天空。

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实施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提高信息素养,为国家培养出新一代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是高中阶段文化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通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学生要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当前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情况,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技巧,学习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为自己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大量的实验证明,学生只有积极动手,通过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因此,新课改后的教材大量采用了“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等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一方面喜欢信息技术课,另一方面又表现了普遍的茫然和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沉迷游戏,聊天,看电影,听歌曲,对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

课程标准的积极倡导与实际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冷淡和被动,这一普遍存在的矛盾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学习更新教育理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与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教学中知识点是有限的、固定的,但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的方法却是无限的、多样的,所谓“教无定法”,教亦无常法,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更多关注“兴趣”。让学生不自觉中就“陷入”知识获取的状态,是教师积极探索的目标。

一、“吸引你的眼球,动起你的手”——课件在教、学中合理

运用,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依据这一理论,运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谓事半功倍。特别是各种课件采用了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以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可听甚至可互动的动感内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在语、数、外等学科中已运用广泛,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若合理适度地运用课件,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课件在教师教中的运用

在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讲解中,使用Flash制作课件,在机房里设置共享。学生运行课件,就可以看到主机内部各个硬件组成部分通过数据线连接在主板不同插槽上的动态演示。在实际动手拆装一台计算机之前,教师利用课件先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主机内部的组成,为后面的动手实验做了有效铺垫,而且学生在课件动态演示中获取知识相比在教师单纯、平淡的语言中获取知识要深刻和形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聚精会神。

2.课件在学生学中的运用

在讲解《信息编码》的知识后,使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在机房里设置共享,学生利用交互式的填空选择题继续巩固各种进制之间的计算转换。同样是填空和选择,通过传统的纸质出题,学生心理上会有本能的排斥,通过能够交互的课件出题学生却饶有兴趣,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二、“教有依,学有据”——学习任务清单的科学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中提到“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任务”具有目标性和积极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学习任务清单的设计和使用便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范例。任务清单的形式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版本的,它能成为教师讲课的知识要点依据,学生学习的提纲、实验手册、复习的资料。由于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紧扣了教材知识点,还注意把握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使用中都能调动起学习热情。例如,在网络信息搜索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清单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网络信息搜索”学习任务清单见表1、2。

1.使用百度、谷歌、雅虎搜索“关于姚明的简介”。(见表1)

2.任选搜索引擎,分别输入关键词“篮球and姚明”、“篮球or姚明”、“篮球not姚明”。(见表2)

3.准确搜索“关于现代奥运会中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

表1

表2

三、“我们的高中很有趣,我们的世界很精彩”——把信息技

术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

“一切为了高考”,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无形中已经把高中教育等同于高考教育,什么兴趣爱好在高中三年都要统统为高考让道,与高考科目无关的事不要做,与高考科目无关的时间不能浪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了一句口号、一副挂在墙上的标语,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像信息技术这种非高考科目,学生从心里就缺乏基本的重视,如果信息技术教师仅仅只利用一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对校园里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领域关注不够,那么信息技术在学生的高中教育阶段将不会有更大的实际作用。

其实信息技术在当今的社会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校园这个小小的范围里,信息技术同样已走进了各个角落。信息技术教师要把目光投入到学校的每个部分,一切散发信息技术光彩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课堂、学习的天地。

1.[领域一]“老师,我们这样看”——学生也能做课件,也能编自己的教材,师生互动,师生双赢

在学习了PowerPoint之后,笔者把学生按座位的排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为物理教师制作一份《万有引力》公开课的演示文稿,学生对此很有兴趣,从分工查资料、利用网络搜索素材到小组协作组织幻灯片,整个过程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之后,笔者又让他们的物理教师看了学生作品,物理教师几乎都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原来他们这样想啊!”有些学生的作品甚至直接被物理教师采用。只是“协作学习”的一次尝试,却让师生之间在思想上产生了互动,教师和学生获得双赢。信息技术不是独立的学科,它能和其他学科整合,不但教师能做,学生同样也能做。

学习了网络搜索,笔者让学生回过头为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自编一份教材,编得好就在下一级采用,或许是好胜心吧,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大有和教师一较高下的意思,教师也从反馈中改进了这一章的教学思路。

2.[领域二]“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报》为信息技术争取实践的舞台

学校办《学生报》已经很多年,但除了稿件修改和编辑,版面设计和素材准备都是印刷厂的范畴。学习了Word的自选图形和Photoshop的图形常用编辑功能后,笔者让学生尝试为自己的《学生报》提供图形稿,每当看到自己编辑的图片被印刷在报上,学生的成就感被焕发出来,学习的快乐也在校园里传递……

3.[领域三]“我为图书馆出份力”——让学生尝试做图书管理系统

“数字化校园”已从大学延伸到了高中,图书馆也逐步走向数字化管理。在学习了数据库Access和VB后,让学生分组,尝试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学以致用,在校园里学生就能感受到信息技术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变化和便捷。

4.[领域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网站的建设中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网站建设也大多由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担任。其实在网站建设中,学生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广泛征集学生的创意和作品,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网络中,打破年级的界限,冲破思维的牢笼,在网络的世界里学生的才能将能够得到挥洒,各种资源将无比丰富、取之不尽。信息技术的学习将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以人为本,让学生做校园真正的主人,只要教师关注一切“兴趣点”,抓住课堂外一切学习的机会,将信息技术见缝插针,教学的课堂会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四、“校园一角”——《展示橱窗》在校园里开辟一片信息技术的天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中学生的道德情感(特别是荣誉感和成就感)的动机时,“充分利用好的艺术作品与生动范例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实践的间接经验,丰富情感内容”。基于心理学的理论,为信息技术在校园里开辟一片展示交流的空间,以许多优秀范例去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培养其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学校各部门都有展示橱窗,争取一块橱窗给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学习Word后学生制作的小报,把好的作品放到橱窗里展示,对基础好的学生是极大的鼓励,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走进团委、教务处、图书馆……走进学校的各个部分,让学生感受在学校这个小小的社会单元里,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有效的渗透,它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带给我们快乐,激发我们的热情,信息技术无所不在,学习信息技术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

结束语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中也采用了大量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作为实际教学的实施者,如何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在日常教学中探索和发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则需要更多关注校园每个角落的“兴趣点”,无论课堂内外,把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整个高中教育中去,还信息技术以实用,还信息技术以趣味。

[1]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高玉祥.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评析及成果选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4]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编辑:王天鹏)

book=39,ebook=13

G424.1

A

1673-8454(2011)08-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