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斜纹夜蛾性诱剂田间诱捕效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2011-09-12姚士桐郑永利郑许松陈利英金周浩陆志杰

中国蔬菜 2011年2期
关键词:诱剂斜纹夜蛾

姚士桐 郑永利 郑许松 陈利英 金周浩 陆志杰

(1海宁市植保土肥技术服务站 浙江海宁 314400;2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 浙江杭州 310020;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1)

斜纹夜蛾性诱剂田间诱捕效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姚士桐1郑永利2郑许松3陈利英1金周浩1陆志杰1

(1海宁市植保土肥技术服务站 浙江海宁 314400;2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 浙江杭州 310020;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1)

采用标记释放回捕法,开展了斜纹夜蛾性诱剂田间诱捕效率的测定及气象因子对诱捕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成虫的标记回捕率在7.46 %~72.46 %之间;性诱剂有效诱捕半径为20~40 m。性诱剂的诱捕效率还受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影响,位于主导风向上风口的诱捕器,其诱捕量最大,夜间相对较大的风速和较低的相对湿度有利于提高斜纹夜蛾诱捕效率。

标记释放回捕法;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效率;气象因子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其寄主作物多达99科290多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且具有间歇性暴发成灾的特性,是我国重要农业害虫之一(姚士桐 等,2005)。昆虫性诱剂是指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或类似物,简称性诱剂。昆虫标记技术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可用于研究昆虫的运动、生境选择、取食、性行为以及确定种群结构(伊藤嘉昭和村井实,1977)。目前国内对于斜纹夜蛾性诱剂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侯有明 等,2000;苏建伟 等,2005;郑永利 等,2006;姚士桐 等,2007;王耀雄 等,2008),但至今还未见将标记释放回捕法与性诱技术结合进行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动态、求偶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本试验运用标记释放回捕法研究斜纹夜蛾性诱剂的田间诱捕效率及其影响因子,为斜纹夜蛾性诱剂在种群动态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斜纹夜蛾性诱剂,毛细管型,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油漆,浙江神州漆业有限公司生产;防虫网:规格为30目,浙江省台州市路桥锦绣筛网厂生产。

1.2 供试诱捕器

试验采用自主研制的斜纹夜蛾专用诱捕器,圆柱形,柱体白色,中空,高245 mm,横切面直径106 mm;在柱体中部的体壁上有4对均匀分布的红色锥形诱虫孔。锥形诱虫孔外端口为正方形(14 mm×14 mm),开口于柱体外表面;内端呈星状开口,长径为18 mm,短径为6 mm,开口于柱体内,两端口间的长度为14 mm。柱体下端有转接口,可与不同类型容器相联接作为接虫器。本试验采用容量为2L的废旧可乐瓶为接虫器。

1.3 标记方法

标记前一天晚上采用性诱剂诱集斜纹夜蛾成虫,当天上午将诱集到的斜纹夜蛾成虫放入长2.0 m、宽2.0 m、高2.0 m的防虫网罩内。防虫网罩悬挂于室内,罩悬中间装有拉链方便人员进出,防虫网悬挂高度1.5 m,接地部分用重物压住,以防成虫逃跑。在防虫网罩内对斜纹夜蛾进行标记,尽可能选择栖息在防虫网内壁上的成虫,标记时用小楷毛笔蘸少量油漆涂于斜纹夜蛾前胸背板上,并记录标记的斜纹夜蛾成虫数量。不同日期标记的成虫,采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标记完毕后置于室内傍晚移至释放点。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9年9月25~30日在浙江省海宁市尖山新区萝卜田中进行,试验区面积13.33 hm2,试验区内萝卜长势均匀,日常管理一致。斜纹夜蛾诱捕器的田间排列情况见图1,圆中心点为标记斜纹夜蛾成虫释放点,1~4号诱捕器距释放点20 m,5~12号诱捕器距释放点40 m,13~28号诱捕器距释放点60 m。9月25、26、27、28日分别用红、黄、绿和黑等4种颜色标记斜纹夜蛾成虫,每日傍晚释放标记的斜纹夜蛾成虫,释放时清点已死亡的斜纹夜蛾数量。在每日上午8:00~9:00,检查各接虫器中标记的斜纹夜蛾雄蛾数量,并分别记载;检查完毕后,清洗各接虫器,重新安装在专用诱捕器柱体下端(昼夜不收回)。气象资料由浙江省海宁市气象局提供。

1.5 数据处理

图1 诱捕器田间排列图

所有数据采用 Excel和 DPS(V5.12)(唐启义和冯明光,2002)进行分析,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原始数据不作任何转换。

2 结果与分析

2.1 斜纹夜蛾成虫的标记回捕率

2.2 斜纹夜蛾性诱剂的田间诱捕半径

从表1可知,不同日期释放的标记斜纹夜蛾成虫,其标记回捕率差异较大。4 d平均标记回捕率为28.70 %,其中最高标记回捕率达72.46 %,最低标记回捕率仅为7.46 %。

不同释放距离诱捕器平均单瓶斜纹夜蛾诱捕量见表2,结果表明距离释放点20 m处的诱捕量最大,其次为40 m处,60 m处诱捕量最小。方差分析表明,距离释放点20 m处和40 m处平均单瓶诱捕量之间达显著性差异,和60 m处达极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推测,斜纹夜蛾性诱剂的有效诱捕半径在20~40 m之间。

2.3 气象因子对诱捕效率的影响

2.3.1 夜间平均温度、湿度、风速与诱捕效率的关系 从表3可以看出,温度变化与诱捕率的关系不明显,但平均相对湿度与诱捕率存在极显著相关,二者关系可用Y=4.6557×EXP〔1.3697/(X-87.8827)〕这一回归方程表示(R2=1.0,显著水平P=0.0018,X为平均相对湿度,Y为诱捕率),总体来说平均相对湿度较低时诱捕率较高。同时平均风速与诱捕率也有着显著相关性,其相互关系也可用回归方程Y=1/〔-0.093529+1.1076×EXP(-X)〕来表示(R2=0.9370,显著水平P=0.0320,X为平均风速,Y为诱捕率),结果表明风速在0~3.0 m·s-1的条件下,风速越大诱捕效率越高。

2.3.2 风向与诱捕效率的关系 从表4可知,9月26日诱捕量最大的诱捕器为1号诱捕器,其位于N(正北)方向(图1),夜间的风向以NNW(西北偏北)为主;9月27日诱捕量最大的诱捕器为6号诱捕器,其位于NW(西北)方向,夜间的风向以NW或NNW(西北或西北偏北)为主;9月28日诱捕量最大的诱捕器为1号诱捕器,其位于N(正北)方向,夜间的风向以NNW或NNE(西北偏北或东北偏北)为主;9月29日诱捕量最大的诱捕器为1号诱捕器,其位于N(正北)方向,夜间的风向以NNE或N(东北偏北或北)为主。由此可以看出,诱捕器的诱捕量和夜间的主导风向密切相关,位于主导风向上风口位置的诱捕器,其诱捕量最大。但是当夜间平均风速较小时(如9月27日、28日),不同位置上诱捕器间的诱捕量差异相对较小。

表1 斜纹夜蛾成虫标记回收结果

表2 不同释放距离斜纹夜蛾诱捕器标记回收结果

表3 夜间温度、湿度、风速对斜纹夜蛾诱捕率的影响

表4 风向与斜纹夜蛾诱捕量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标记技术的基本要求是不影响标记对象的行为和寿命,标记回捕率的高低是衡量标记方法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本试验采用油漆涂前胸背板来标记斜纹夜蛾,方法简单,且具有较高的标记回捕率,因而该方法用于标记斜纹夜蛾是成功的。斜纹夜蛾标记释放回捕技术的研究成功,对于斜纹夜蛾运动规律的研究和防治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研究其运动性和估计种群参数。但该标记法对于斜纹夜蛾成虫行为和寿命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试验采用标记释放回捕法研究了斜纹夜蛾性诱剂的田间有效诱捕半径、诱捕率及其气象因子对诱捕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的斜纹夜蛾标记法是切实可行的,但不同日期标记回捕率相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不同释放日期的天气状况(如风速、相对湿度等)差异所致。斜纹夜蛾性诱剂田间有效诱捕半径为20~40 m,这和崔巍等(2009)认为的25 m基本一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时风向对诱捕量的影响要比距离大得多,如9月27日距释放点40 m处的6号诱捕器,其诱捕量明显高于距释放点20 m处的1号诱捕器,当日夜间风向以NW(西北风)为主,6号诱捕器刚好处于上风口。除诱捕半径影响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效率外,夜间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等气象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在试验天气条件下,平均风速越大,诱捕率越高;平均相对湿度越低,诱捕率越高。从诱捕器的田间排列来看,位于夜间主导风向上风口的诱捕器其诱捕量最大。然而本试验有关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对诱捕率的影响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试验期间天气条件变化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在此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作进一步研究。

崔巍,郑永利,姚士桐,汪霞,庞保平,娄永根.2009.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器田间应用技术.昆虫知识,46(1):97-101.

侯有明,庞雄飞,梁广文.2000.性诱剂对小菜蛾种群控制的应用技术研究.昆虫天敌,22(3):111-115.

苏建伟,肖能文,戈峰.2005.昆虫雌性信息素在害虫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捕中的应用与讨论.植物保护,31(5):78-82.

唐启义,冯明光.2002.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94-304.

王耀雄,巫厚长,刘成社,任翠龙,邹运鼎.2008.斜纹夜蛾的诱捕和田间防治.植物保护学报,35(5):475-476.

姚士桐,吴华新,郑永利.2005.茄果类蔬菜病虫原色图谱.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02-105.

姚士桐,郑永利,张勇勇,周明松,陈利英.2007.几种斜纹夜蛾性诱剂田间诱杀作用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33(4):127-129.

伊藤嘉昭,村井实.1977.动物生态学研究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08-138.

郑永利,董涛海,徐国军.2006.不同小菜蛾性信息素诱芯品种性能比较的初步研究.浙江农业科学,(4):441-443.

Determination of Trapping Efficiency of Traps with Sex Pheromone of Prodenia litura and Analysis of Its Affecting Factors

YAO Shi-tong1, ZHENG Yong-li2, ZHENG Xu-song3, CHEN Li-ying1, JIN Zhou-hao1, LU Zhi-jie1
(1Haining City Technical Service Station for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Fertility, Haining314400, Zhejiang, China;2Plant Protection & Quarantine Bureau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310020, Zhejiang, China; 3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310021, Zhejiang, China)

With mark-release-recapture methods, the trapping efficiency of traps with sex pheromone of Prodenia litura and the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 on trapping efficiency were studied in the fiel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pping efficiency was from7.46 % to72.46 %. The effective trapping radius of were from20 m to40 m. The trapping efficiency to Prodenia litura was determined by meteorological factors: like wind direction,wind speed and the relative humidity. The largest number of Prodenia litura attracted by traps was in the windward of dominant wind direction. Higher speed of wind and lower relative humidity could promote the trapping efficiency at night.

Mark-release-recapture method; Prodenia litura; Sex pheromone trap; Trapping efficiency; Meteorological factor

Q965.8

A

1000-6346(2011)02-0085-04

2010-05-25;接受日期:2010-07-25

浙江省“三农五方”合作项目(SN200704)

姚士桐,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jxhnyst@126.com

猜你喜欢

诱剂斜纹夜蛾
新衣软又暖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第七讲 草地贪夜蛾的迁飞及监测预警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性诱剂组合诱芯对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清新格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