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第四站冠军揭晓

2011-09-10

当代 2011年5期
关键词:上访者乡风小说

经过本刊读者E|mail、传真及电话、信函投票,长篇纪实《一九一一》荣获2011年第四站“《当代》最佳”称号。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1年第四站读者来信选登

读者:何文潮

《当代》一贯注重时代性。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刊发《一九一一》如此重头作品,可谓用心良苦。

中篇小说《上访》,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着,解决着,天天难过,天天都在过”的乡镇长的艰辛、奔波与苦衷。好看,耐读。笔者身临其境,体会颇深。用一句老话,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晚秋》,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闹剧。一场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写得精彩,绘声绘色。世间冷暖人自知,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场闹剧,即是徐教授和小莉的悲剧,更是那对母女的悲剧。给人启示颇多。《乡风》人为编造痕迹太重,可信度差。

三个短篇生活味道十足,尤其是《办喜》,把一个乡镇长和一个煤炭暴发户之间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精彩。特别是小说那欧•亨利式的结尾,镇长把煤炭暴发户送给他的红包退回一处,犹如神来之笔,把人物写活了。《闷》,文如其题。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生活的空间是否太闷了,是否该调节一下了?答案是肯定的。

史纪《淮西兵变君臣心》,调侃的语言,求实的考证,冯八飞这位老外(冯八飞是中国人——编者注)太厉害了,是否我们的作者都应该好好向他学习一下?

读者:嵇银胜

本期冠军作品推荐《上访》,社会总得有人关注,进而才能更好地进步,何为上访,无非是对上询问政策,争取公平,其实上访者是对政府工作的支持、改进,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工作的督导、检验,但是,上访者你们受伤了吗?《上访》告诉了我们一切。

读者:郑伟才

冠军当选《一九一一》。看得出王树增在史料的查阅上做了很多工作,写实小说贵在反映真实,提炼真实,不神化伟人。文章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孙文,显示了孙中山的革命心路成长过程,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靠着务实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推翻了大清帝国这台庞大而臃肿的国家机器。

《晚秋》写得好,韩银梅的中短篇越来越有穿透力了,结婚不见得是错误,离婚未必是醒悟,也可能是失误,老了老了,还离了,看来这个世界谁离了谁都可以过,而且男的很可能比女的好过些。

《乡风》告诉我们赚钱容易,只要肯动脑筋,但是要赚干净的钱就难了,比如说三喜赚的。《办喜》收尾收得很有力道,镇长把红包还给刘继文的那一刻,就是全文的高潮,有力地讽刺了唯钱论者。《闷》让我记住了一句话:“平淡,就是生活的本质。”“岳飞系列”有几个总结,概念挺有意思,如:爱将者,领导偏爱之将也,重点在爱,不在将。恨将者,迫于形势不得不用,边用边恨,越用越恨。总之就是一句话:领导总是对的。

读者:刘杰

我推荐《一九一一》为本站冠军作品。我是在美国华盛顿读完该部作品的。独在异国他乡,感受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革命事业颠沛流离走遍天涯的英雄壮举,备感敬仰。该作品创造性地以人物为经,时间和事件为纬,形成巧妙自然的交织。丰富翔实的资料,行云流水般的叙述,画龙点睛级评说,让枯燥的史实鲜活、琐碎的事件有条理、沉寂的人物闪光,使得作品史料价值和可读性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令人读之不忍释手。作者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披露了许多“不为尊者讳”的历史细节,使包括孙中山先生在内的革命者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好的作品,是把人带起来与它一同飞翔。掩卷长思,我们的心是否与作者作品一起飞向了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年代?答案是肯定的。最后概而言之:《一九一一》,大作;王树增,大家;《当代》,大刊!

读者:康立群

推荐《一九一一》为本期最佳,封底已作了评论,完全同意,不再重复。作者很勇敢,富于挑战性。写辛亥革命远比写战争纪实难度大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来,在这方领域研究中存在的“左”的干扰。比如所谓不彻底论。其实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党,只能完成它所处的历史时期所要求的阶段性任务,哪来的“彻底”?比如所谓妥协性。统一战线是古今中外斗争取胜的一大法宝。当孙中山几乎是单枪匹马面对千年王朝这个庞然大物时,必然要充分挖掘、联合、利用一切力量助跑。对此不必“令人费解”。比如贴标签式的阶级分析法等等。应该说,作者的议论总体上说是客观公允深入的,但感觉“左”的影响似乎依稀隐现。

另外,刻意区分某次起义是否孙中山发动领导也似无必要。瑕不掩瑜。因未拜读全书,上述不成熟看法,望作者无则加勉吧。

读者:潘征

百年以后回顾辛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看得出王树增老师是做足了功课, 本期最佳当属《一九一一》。

中篇小说《上访》、《晚秋》、《乡风》,题材并不鲜闻,篇篇可圈可点。其余短篇《办喜》、《在乌鲁布铁》、《闷》也很精彩,值得一读。

匡文立老师刊发在《当代》的“中国鬼神系列”,篇篇拜读,本期《太上老君》耐看,长知识。

读《淮西兵变君臣心》前,先把此前冯八飞老师刊发在《当代》的文章一一找出重温,教授说岳有不一样的精彩。

读者:蒋培娟

《上访》题材并不新颖,但基层干部的苦辣辛酸跃然纸上;《在乌鲁布铁》,写城市给人造成的伤痛,偏远小镇成医治受伤者的精神之地;《办喜》以办喜为主线,写煤老板刘继文与王镇长“斗法”,小说挺耐看。小说《乡风》里并没有见到“传统意义上纯朴厚道的乡风”。《晚秋》说的是徐老先生退休后因为误会和妻子离婚,变故给他带来了自由和愉悦,彰显了一点人道主义色彩。小说《闷》人物情节“似曾相识”,作者文字驾驭能力不错。本期的中短篇作品无一不和现实紧紧贴合。

匡文立老师的“中国鬼神系列”,冯八飞老师的“说岳系列”文章得连贯着看。

读者:刘培喧

《上访》为冠军作品。《上访》是一个很难写好的题目,看到上访者的悲哀,接访者更让人同情、怜悯,真实可信;只有社会和谐了,贫困和愚昧消失了,上访者才能减少,让法律保护自己才能成为现实。

读者:苏莫

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一九一一》,延续了他的写作风格,虽然主要内容集中在某个年份,但是在写作上却眼界宽广,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从历史背景、民族性格以及关键性的个人因素等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历史资料的选取也不仅仅局限于已经有定论的正史,而是以史学家的严谨态度,从大量的典籍中筛选出一些新鲜而有价值的材料,供读者自己甄别和判断,使这本书既有历史著作的品质,又兼具小说的精彩好读,推为最佳。

读者:刘利萍

小说《上访》是篇不错的小说,要不是《一九一一》,本期的冠军非他莫属。另外,本期的其他小说如《晚秋》、《办喜》等各具特色,都很不错,体现出《当代》关注时代、百花齐放的办刊精神。希望继续保持。

读者:王国强

三部短篇小说让读者回味无穷。王祥夫的《办喜》、徐岩的《在乌兽布铁》、伍瑜《闷》,其中可读性强,最为出彩的属伍瑜的《闷》,把当代都市男女的情感世界描绘得入木三分,这不得不令读者格外称道。

读者:曹参团

欣赏《上访》的普通社会现象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佩服《晚秋》的耐人寻味的不是结尾的结尾,震撼《一九一一》给读者补了一堂生动翔实的历史课。推荐《一九一一》为本期最佳。

读者:张艳丽

本期杂志篇篇精品,《一九一一》让我们重新走近了那个时代,重温了今天的共和与民主的来之不易;《上访》、《乡风》、《办喜》集中反映了社会最基层的官员和百姓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也感受了作者们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晚秋》、《闷》反映的是中老年夫妻的感情生活,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精神生活面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两篇作品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探索和尝试。

猜你喜欢

上访者乡风小说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乡风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如果上访者是你的亲人
文明乡风聚人心
上访的力量
上访者“被精神病”现象的法学思考
浅议接待上访群众的语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