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后”的责任担当——记长庆油田公司劳动模范、第二采气厂榆林配气站站长杨斌
2011-09-10本刊通讯员文建伟
□ 文/本刊通讯员 文建伟
责任编辑 李天星
在遥远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有一群人常年扎根在“大风起兮沙飞扬”的生产一线,建起了一座年产60亿立方米、生产能力达500万吨天然气的大型采气厂—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然而,承担这一重任的团队中,“80后”就有685名,占员工总人数的52%,杨斌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优秀代表。
他是榆林天然气配气站站长,这个站转输着长庆气田向北京供气约75%的气量,日外输气量最高峰达4000万立方米以上,是长庆气田向外供气的咽喉,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80后”就是用他并不成熟的臂膀,担当着这个重任,恪尽职守,无怨无悔。
他虽然只有7年的工龄,却先后担任过榆林天然气处理厂的回注岗、维修大班和中控班班长,走一处竖起一面红旗;他不骄不躁,潜心钻研,发明了“杨氏转水法”;他是一名普通的“80后”员工,却把平凡的岗位工作演绎得十分精彩,先后获得厂优秀员工3次,多次荣获公司优秀员工、厂“技术状元、技术能手、技术标兵”等称号,2010年被光荣地评为油田公司劳动模范;他是一名“80后”的小伙子,却矢志不渝,勇于担当,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
一名“80后”员工在平凡岗位上能有多大作为?杨斌“7年3个岗,岗岗叫得响”,他是员工心目中的“技术大拿”。
2005年,榆林天然气处理厂正式建成投产。此时,由于生产任务重,上产速度快,污水处理压力较大,经常造成精馏塔、换热器、过滤器等堵塞。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对精馏塔的检修,精馏塔结构复杂多样,内部作业空间狭小,冬季塔内潮湿、冰冷,夏季塔内干燥、闷热,到处飞扬着各种各样的杂质、粉尘,还夹杂着各种异味……“检修精馏塔,就要钻到里面卸塔盘,清污物,作业空间小,里面都是泥和灰,光线昏暗,空气浑浊,气味难闻,整个卸下来需要一天时间,一般是三四个人倒着干。这是处理厂最重最累的活,身材魁梧一点的员工进不去,新员工不让进去,因此我进去的机会较多。”当人们称赞他时,杨斌却总是这样淡然的回答。
“有一次,精馏塔装置入塔进行检修。当入孔打开时,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刺鼻味,杨斌率先钻塔检修,逐层进行检查并且不忘给我讲解设备原理。午饭时间,他让我先去用餐,这样一钻又是二三个小时,出塔后已是面目全非,脸、衣服、手都是黑的,一身难闻的气味,但他从不说些什么。”徒弟赵文平说。每次杨斌都是提前完成检修任务,为装置能尽快开车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得领导的信任。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态度决定一切,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困难就像重重高山,只要你勇于克服,它就会把头低。”
善于动脑与研究的他,发明了“杨氏转水法”。榆林的冬天,经常狂风肆虐、滴水成冰。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加了厚厚保温层的转水加药管线,也会出现冻堵的情况。转水加药管线一旦冻堵,就要用热水去浇灌。这样一来,PV材质的管线极易因为剧烈的热胀冷缩产生裂纹而报废。在加药间内,在转水阀旁,杨斌苦苦地思考着如何防冻。有一天,当他路过加药间时,心中豁然开朗:用甲醇!既然集气站在冬天生产时,都要向管线内注入一定量的甲醇预防冻堵,那么要预防转水管线的冻堵,则非甲醇不可!他兴冲冲地做了实验:在转水停用之前,先进行“逆转水”,即把前罐区含甲醇较高的原料水转向后罐区,在确保管线畅通之后,再进行正常的转水。经过一个月的实验,转水加药管线再也没有发生冻堵现象。于是,杨斌创造的“杨氏转水法”,就成为了回注岗冬季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杨斌带队伍经常是在生产现场传帮带。
工作实践使杨斌感到勤学苦练是获得真本领的唯一途径。凭着那一股子的钻劲儿,参加工作7年来,坚持自学天然气净化、污水处理工艺原理、计算机基础知识、设备构造、机械制图等方面的知识,在生产中不断摸索总结,练就了过硬本领。“中控岗对技术的要求相当高,杨斌在设备前练习调配参数一站就是二三个小时,细心学习,善于总结,可以做到各参数协调布控,从而达到产品甲醇合格率100%。”队长郭程武赞扬说,“他不但学习自己本岗位知识,还了解集配气、天然气净化装置、锅炉等岗位流程和设备原理”。
杨斌在榆林天然气处理厂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周而复始的连续生产,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平凡,平凡就是默默坚守;关键岗位上的历练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要勇于担当、勇当先锋。7年来,他坚持“精心操作每一秒、平安工作每一天”,在各个岗位上获得了更多的工作心得,解决问题愈发游刃有余,成为员工心目中的“技术大拿”。
不久前他被调往长庆气田向北京供气的“心脏、咽喉、枢纽”之地—榆林天然气配气站担任站长,每天从这个站传输气量2400万立方米,冬季最大传输量可达4000万立方米。由此,使我们看到勇于担当责任的他,必将在新的舞台上演更加生动、精彩的话剧!
主人公心语: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怀揣一颗热诚的心,投入一份真挚的情感,才能真正让人生变得丰盈与饱满。”
“我并没有过多的长人之处,只是在生产岗位中结合实际,多思考了一些,提出了一些见解,处理了一些难题。”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这个大家庭里得到子承父业的骄傲,享受工作的快乐,收获爱情的欣喜。”
—杨斌
一名“80后”采气工的舞台能有多大?杨斌每到一处,都能带活一个班子、树立一面旗帜,他是团队心目中的“主心骨”。
“杨斌,我们来杀一盘……”郭程武怀里抱着棋盘,手里拿着茶杯,本想与杨斌下棋,敲门不见人,唤他不见声。四处张望,看见值班室的灯亮着,走过去看到的一幕不得不让他对眼前这个小伙子又多了几分赞赏。此时已是晚上8点钟了,杨斌正在对新来员工进行“心肺复苏术”的培训,他为每个人耐心讲解并示范,按照技术比武的要求,让员工规范掌握其要领。看着白炽灯下墙面上他示范动作的影子,俨然一棵挺拔的白杨树,每个枝丫都在奋力伸展,没有人能够阻挡一棵大树向上的雄姿。
“看到他们都进步了,我也很高兴,”杨斌说“他们信得过我,所以我也把工作中的经验和思考告诉他们,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因为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
近年来,新进厂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杨斌也承担了传、教、帮、带的任务。“刚到处理厂时,师傅那种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就让我钦佩,工艺、设备、操作、现场,但凡和工作相关,师傅都一丝不苟,总有自己独到见解。听师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中控岗工作,处理厂所有的工艺流程必须建立3D模型图,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签约徒弟赵文平动情地说。
油气保供责任时刻装在杨斌心中。
现场操作和解除故障,是杨斌给徒弟和同事演绎的最精彩、最生动的课程。2008年冬季的一天,气温骤降到零下29摄氏度,致使管线冻堵50多米,导致管线憋压,污水装置面临停产,集气站面临关闭气井,生产受到重创的可能。面对紧急情况,杨斌带领班组人员,顶着呼啸而过的刺骨北风,立刻采用锅炉蒸汽吹扫,在低温环境里一蹲就是一天,蒸汽附到棉工衣上结成冰层,眉毛上也挂满了白霜。可是,完全解堵并没有如期而至,而是恶劣的天气变本加厉起来,致使前解后冻。杨斌和他的徒弟们顾不上吃饭,商量解决办法。“用保温法,快拿保温毛毡……”灵机一动的他,迅速行动起来用毛毡细心包裹那些“冻伤”的管线,一边吹扫一边包裹,大家就这样连续激战4小时,终于在凌晨1点,管线彻底解堵,恢复正常生产。回忆起这个经历,徒弟段明霞感触颇深:“这一堂活生生、共甘苦的‘抢救’课,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勇于面对困难和智慧排险的态度。”
从回注岗到中控班再到配气站,杨斌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一个人能力有限,人人进步则力量无穷。在杨斌带过的20多名徒弟中,走上技术管理岗位的有3个,2名在厂技术比武中获得技术标兵称号,1名成为高级工。与杨斌“搭档”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杨斌依旧在以归零的心态,以学生的心态谦虚学习,热爱着自己选择的这份职业。
在榆林天然气处理厂经理解永刚眼里,杨斌是技术层面上的一面旗帜,希望他每到一处就树一面旗帜,通过他的传教帮带,涌现出一批批像他一样优秀的青年员工!
一名“80后”青年的人生会有多绚烂?杨斌21岁子承父业、26岁成就“夫妻状元”,他是家人心目中的“好儿子、好丈夫”。
杨斌有一个温馨的家,他也想和爸爸谈谈工作的事,给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给姐姐买件漂亮衣服,履行一个儿子、弟弟职责,可是他做不到,特殊的工作性质使他和亲人聚少离多,但是作为老石油工人的父亲和母亲非常理解和支持儿子的工作。春节前后,正值冬季高峰供气时期,生产压力大,担任班长后的杨斌,都不能与家人团聚。这时本可以不用值班的父亲和妻子主动申请值班,并把母亲从银川接到榆林倒班点宿舍,一家人陪着杨斌,支持他的工作。
工作中的杨斌总是全神贯注,富于思考。
杨斌与妻子,在家是爱侣,工作相促进。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杨斌的父亲杨自勇是采气二厂第一批驻扎的75名员工之一,他亲眼目睹了采气二厂从几孔窑洞白手起家,到承担榆林、子洲、神木三大气田开发管理、产能达到500万吨大型采气厂的历史变迁。他现任探井管理作业区巡井班班长,多次荣获厂优秀员工,他所在的巡井班组几乎年年被评为厂里先进班组或HSE先进班组。说起儿子杨斌,杨师傅虽然没有过多的褒奖,但是一直告诉笔者,杨斌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没让他操过什么心。“他工作后,我只是告诉他,分配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工作干好!”
杨斌的妻子段明霞也是一名采气工,她既是杨斌生活上最贴心的伴侣,又是工作上的好师徒、好帮手。
2006年7月,一批新员工到榆林天然气处理厂来实习,其中有一位秀外慧中的姑娘叫段明霞,她分到杨斌所在的班,并签订了师徒协议,没想这一纸协议就定了终身大事。段明霞原来是学医的,对采气自然是一窍不通,但她是一位好学上进的姑娘,有什么不懂就问师傅。杨斌就不厌其烦地讲流程讲操作,他们一块吃饭,一块上班,互相切磋技术,年轻人情窦初开,很快就碰出了爱情的火花。
甜蜜的爱情并没有影响他们学习技术的热情,反而成为他们表现爱恋、提升技能的原动力。不管是曾经一个远在内蒙古、一个在陕西,还是现在同在榆林处理厂上班,提升工作技能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2009年底,他们的爱情之果成熟了,曾经学医的“实习生”段明霞也成长起来了,在备战2008年采气二厂职工技术比武竞赛期间,夫妻二人你追我赶、共同进步,杨斌给段明霞讲解锅炉启停知识,段明霞教杨斌集配气岗的操作和更换孔板,他们共同学习消防泡沫装置和计算机的常用操作,成为了学习上的伙伴、赛场上的对手。最后,杨斌获得技术状元,段明霞获得技术能手,成就了一段“夫妻状元”的佳话。
夫妻俩在工作上互教互学、互相促进,生活上互相照顾、相亲相爱。因为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杨斌不能经常回家,段明霞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任务,从不抱怨;但只要杨斌回到家,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温馨的厨房里、父亲的棋盘旁、母亲的菜地里……。每到这个时候,全家人就像过年一样,享受着天伦之乐。旁人眼中这是一个充满温馨、充满欢乐的幸福之家。
当然,夫妻俩更多面对的还是聚少离多,即使是同在榆林处理厂上班,也只有下班才能见上面。今年5月,段明霞怀孕了,但是由于夏季各项检修、隐患整改多,杨斌更多的时间都是忙在生产现场,有时几天见不上面。每当工作间隙,想起身子渐重的妻子,杨斌心中充满愧疚。他把这种愧疚转变为对工作默默的坚守和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只要杨斌有时间,一碗亲手熬制的鸡汤总会如期而至。星辰下,段明霞身旁总会有守护的身影;临睡前,一盆热腾腾的洗脚水更是常客。对于杨斌所做的一切,段明霞也看在眼里、理解在心上,她说:“我知道他工作忙,身上的担子重,不想让他分心,更不想影响他的工作。”
“唯日孜孜,无敢逸豫。”杨斌,就是这样一位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坚定执着,在长庆大气田开发建设中迅速成长起来的杰出“80后”代表,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以求,用朴实的微笑,扎实的作风,踏实的脚步,勇于担当,默默奉献,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用高超的技艺创造非凡的业绩,与工友与家人携手并肩,共同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华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