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变化

2011-09-03徐雪高龙文军常瑞甫

河北农机 2011年5期
关键词:农机化农业机械机械化

徐雪高 龙文军 李 靖 常瑞甫

农业机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张桃林,200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从无到有,在曲折的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迈入了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从发展变化来看,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2004年以来,我国出台了农业机械购买补贴政策,并逐年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农机化资金总投入、中央财政投入和农民个人投入明显增加,形成以政府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2009年农机化总投入达到689.66亿元,约是2005年的2.03倍,年平均增长15.2%;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35.1亿元,约是2005年的27.1倍,年平均增长93.5%;地方财政投入69.2亿元,约是2005年的1.93倍,年平均增长14.11%;单位和集体投入13.01亿元,约是2005年的1.42倍,年平均增长7.2%;农民个人投入468.53亿元,约是2005年的1.66倍,年平均增长10.63%(见表1)。高,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75亿kW,比2004年增加了2.34亿kW,增长36.4%,平均年增长6.41%;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7.92kW,比2004年

表1 2005年~2009年农业机械化投入变化情况

2 农业机械总动力显著提升

2004年以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各项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关键农时季节的机械化生产,全国农业机械化保持了快速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屡创新增加了15.04kW,增长45.74%,平均年增长7.8%;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机动力3.1kW,比2004年增加了1kW,增长47.62%,平均年增长8.1%(见表2)。从各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看,2009年山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排第一,达到11 081万kW,前十名占全国的比例达到64.9%;河北省每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排第一,达到104kW。

表2 2004年~200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情况

3 农业机械数量快速增长

新世纪以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农业机械数量快速增长,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农机固定资产总值(原值)增长显著(见表3)。2009年,农机固定资产总值(原值)达5819.8亿元,比2004年增长59.6%,年均增长9.8%。二是农用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大幅度增加。2009年,拖拉机总数达2 101.4万台,比2004年增长33%,年均增长5.9%;其中大型拖拉机数达350.5万台,约是2004年的3.5倍,年均增长25.7%;小型拖拉机数达1 750.9万台,比2004年增长19.3%,年均增长3.6%;拖拉机配套农具数达3 422.6万部,比2004年增长36.6%,年均增长6.4%。三是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取得较快发展。2009年,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2 085.7万台,比2004年增长24.5%,年均增长4.5%。四是以联合收获机为代表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发展显著。2009年联合收获机数量达到85.84万台,水稻插秧机达到26.1万台,农用运输车达到1 345万台,分别比2004年增长1.1倍、2.9倍和20%,年均分别增长16.1%、31.2%和3.7%。

表3 2004年~2009年农业机械数量变化情况

4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农机总动力和拥有量的不断上升,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整体进入了中级阶段。200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达到49.13%,比2005年提高约11个百分点;其中,农作物机耕水平达到66.57%,机播水平达到41.03%,机收水平达到34.74%,分别比2005年提高约10个、11个和1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以人畜力为主到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见表4)。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2009年,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4%,生产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33%,机械种植和机械收获水平分别达到16.7%和56.7%,较2005年末年增提高2.4个和5.8个百分点;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24%,其中机收水平达到16.9%,较2005年末年均提高3.5个百分点,进入提速发展阶段;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7%,其中机耕水平约达73%,机播水平达到74%,机收水平达到57.7%(表5)。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棉花、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年,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23.2%、23.8%、47.8%和36.3%。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2009年,畜牧养殖机械达577.05万台,渔业机械达216.56万台,林果机械达13.36万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达1296.6万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达1157.83万台,分别比2008年增长5.8%、11.9%、41.1%、6.7%和6.2%。

表4 2005年~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变化情况

表5 2005年~2009年全国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情况

5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随着各种农机服务组织的不断涌现,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2009年,全国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达17.5万个,比2008年增长了5.9%。在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中,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迅速。自2007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我国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取得了较快发展。2009年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49万个,比2008增长73.3%(见表6)。同时,以农户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巩固,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机户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9年农机户数达到3940.3万户,比2008年增长了2.8%;农机户占农户的比例达到15.35%,比2008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农机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出现,加快了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进程。股份制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集团承包、“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和“场县共建”等方式,积极开展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2009年,农机跨区作业面积达到 27 416.3千 hm2,比2008年增长了13.8%;其中跨区机耕面积达4 466.65千hm2,跨区机播面积达1 748.24千hm2,跨区机收面积达20 612.49千hm2,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10.4%、1.3%和13.5%。农机作业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维修服务等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经营总收入达到3 896.9亿元,比2005增加49.2%,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2009年农机户户均经营总收入8 838元,比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高3 700元。

表6 2004年~2009年全国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情况

6 农机科研和推广培训取得新突破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研机构逐渐增多。2009年,我国农机科研资金投入达到4 960万元,农机化科研机构达到85所,其中省级22所,地级63所。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投入和农机科研机械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机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380马力大型拖拉机研发获得成功;小麦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基本成熟;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取得突破;油菜、牧草和甘蔗收获,移动式节水灌溉,秸秆粉碎还田和复式作业机具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农业部课题组,2011)。同时,农机推广培训资金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机推广培训机构也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农机推广培训投入资金分别达到5.61亿元,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达到1 874家,其中农机化大、中专达到42家,农机化学校达到1 832家。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面积全面建立,免耕播种、化肥深施、深松整地、机插秧、玉米机收、秸秆还田、高效植保、农用航空等一大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面积达5 000多万亩,耕作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以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制造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基本建立。农业机械化培训深入开展。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培训人次达到576.84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2.2%;其中培训农机管理人员13.99万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66.23万人次,培训农机监理人员6.51万人次,培训农机操作人员46.92万人次,分别比2005年增长21.6%、15.9%、1.09%和 10.99%(见表7)。

7 农机化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04年全国人大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法制轨道。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七个“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为农机化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2009年~2010年,国务院相继公布《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工信部、财政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等部委相继单独制定和联合制定了配套法规和规章,如《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同时,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农业机械化法规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涵盖了农业机械化试验鉴定、质量监督、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农机维修等各个领域。

表7 2005年~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培训情况

8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逐步强化。2009年,农业部印发《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管理规范》、《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志着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全面走上了依法管理新阶段。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安全技术状况明显改善,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明显提高,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农业机械事故发生(张桃林,2009)。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事故事次数达836次,比2005年减少3 777次,减幅达到81.9%;其中一般事故次数为835次,比2005年减少2 844次,减幅达到77.3%;重大事故事仅1次,比2005年减少560次,减幅达到99.8%;特大事故没有,比2005年减少25次,减幅达到100%;死亡人数为262人,比2005年减少802人,减幅达到75.4%;重伤人数为603人,比2005年减少1 663人,减幅达到73.4%;经济损失为732.5万元,比2005年减少1 429.5万元,减幅达到66.1%(见表 8)。

表8 2005年~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事故变化情况

9 农机流通渠道“三足鼎立”,新的营销模式不断出现

1949年以来,我国的农机流通的主要渠道是国营农机公司。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许多民间资本参与农机市场,全国涌现出一大批民营流通企业。同时随着农机补贴机具经营资格的竞争,部分地区农机管理部门自行成立专门公司经营农机。目前,农机流通渠道呈现国营农机公司、民营农机公司、专营农机公司三足鼎立的格局。随着农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农机企业在比产品质量的同时,纷纷通过创新营销模式、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力求达到客户最大的满意度,农机流通服务的整体水平快速提升。2007年开始,中国一拖、福田雷沃等几家农机生产企业品牌专营店、农机4S示范店的问世,成为引领我国农机流通行业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标志。四川吉峰农机创新营销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第一家上市的农机连锁企业,第一家跨省经营的农机连锁企业,第一家增长速度最快的农机连锁企业。2009年,吉峰农机连锁网点已覆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陕西、广东等7个省市地区,形成拥有直营连锁门店70家、代理经销网点550家、年销售农机46万台套、服务农业对象稳定在41万户的全国最大的农机连锁销售企业。

[1]农业部课题组编.农业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研究201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版社,2011.

[2]张桃林主编.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农机化农业机械机械化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
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与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