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华强北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构想

2011-09-03

铁道标准设计 2011年9期
关键词:华强北号线片区

王 亮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功能为主体转向与城市的改造和发展相结合,并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外一些大城市从建造单一功能建筑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将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快速路、地下仓储等统筹考虑,进行综合开发;尤其在地下空间利用的重点地区和主要节点,强调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形成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综合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使城市发展、土地利用更加高效、合理。

1 华强北商圈概况

1.1 商业背景

华强北片区位于深圳城市中心腹地的福田区,用地面积1.45 km2(图1),是目前深圳市三大商业中心之一。片区现状商业多是在工业厂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少数新建地下空间以外,其余均缺少对地下空间的开发。目前地下空间的开发多是业主出于解决地块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分散独立开发,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以停车为主,局部地块在临华强北路的负一层开发有少量商业,但缺少公共服务职能。

图1 华强北区域卫星图

华强北地上商业街业态多、品类全、店铺密,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而地下商业的隔断,使其难以吸引人流进入地下,无法改变人们只在地面消费的长期习惯。

1.2 交通概况

1.2.1 人流现状

目前华强北路片区日均客流量近60万人,周末及节假日客流量可达80万人。现状地下无过街设施,大量人流被道路分隔,在近1 km长的街道范围内仅有3处平交角路口具有地面人行过街功能,一旦出现客流堆积,势必造成交通瘫痪。

1.2.2 车流现状

华强北片区发生功能转型后,其道路结构并未跟随进行相应的改造。工业区内部道路转化为城市交通干道后所承受的使用压力远超过原设计标准,片区道路在高峰时段已大大超过其设计能力1 200辆的标准,导致堵车现象十分严重,停车设施明显不足,占道停车、路边停车等违章现象时有发生。

1.2.3 轨道交通概况

目前片区内共有4条地铁线路穿越,并设有5座地铁车站,是深圳市地铁线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其中地铁1号线华强路站已于2004年建成通车,2号线华强北站和3号线华新站也将于2011年6月运营通车。地铁1、2、3号线分别垂直于华强北路东西向敷设,规划地铁7号线沿华强北路南北向敷设,设华强北站和华新站,并实现与地铁1、2、3号线换乘(图2)。

图2 轨道交通示意

轨道交通的大流量、高效率特征给予改善华强北片区过载交通压力以机会。同时,从国外的相关成熟案例可知,围绕地铁站点高强度建设开发的模式将有效促进城市的商业服务形成规模积聚与优势发挥。在片区面临普遍更新改造的现实情况下,把握地铁7号线建设时机,合理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华强北片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华强北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设想

2.1 地下空间开发的目的

(1)通过华强北地下空间的开发,将人流引导至地下空间,缓解区域交通压力,解决地面交通拥堵,人车争道的现状。

(2)通过强北地下空间的开发,将华强路两侧的商业空间连通,形成业态互补、资源共享,解决空间资源供需不足的矛盾。

(3)通过强北地下空间的开发,使原本分隔的城市空间集聚融合,提升区域价值,带来更多的商机。

华强北地下空间的开发,为轨道交通带来了更多的客流;而轨道交通站点的引入,又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将华强北路地下空间连通,并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满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且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这势必成为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趋势和探索方向。

2.2 地下空间开发的思路

已建的地铁1、2、3号线均为地下二层车站,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轨道层。规划地铁7号线下穿地铁1、2、3号线并与其正交,其轨行区势必要设置在地下三层。若按常规方式设计,7号线在此应设地下三层车站,即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设备层、地下三层为轨道层。这样虽实现了地铁线路的贯通,满足了车站的使用功能,但地面交通的拥堵和商业的分隔现状仍然得不到彻底解决。倘若换一种思路,即地铁7号线轨道层不变,将站厅及设备层布置在地下二层,使地下一层作为公共开发空间,再将整个华强北路地下一层贯通,形成一条贯穿南北、沟通地上与地下的连续空间,实现区域内城市空间的整合(图3)。

图3 地下空间布局示意

2.3 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定位

纵观华强北片区的发展历程,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正是地面拥堵的交通、狭小的行人活动空间以及割裂的商业业态。在这里,人、车、商业似乎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因此,解决交通问题迫在眉睫,它是明确地下空间功能定位的前提。

其次,若地下空间仅有单纯的过街功能,虽然能局部缓解地面人车争道的矛盾,但地下空间单调、乏味、缺少吸引力,其职能作用发挥有限,需要采取局部设置商业设施或公共活动空间的手段来达到聚集人气、吸引客流的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华强北地下空间可以采用“地下步行通道+商业街”的布局模式进行开发。这种开发方式既缓解了地面拥挤的交通,又增加了区域空间的容量;既构筑了层次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又建立了高效、安全、资源共享的城市综合体。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要素

地下空间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如何打破传统地下空间的束缚,提升空间的价值,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华强北地下空间开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4.1 增强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联系界面

地下空间的开发使原本中断或无法相连的地面空间通过地下街再次连接,让公共空间之间的活动出现新的延续和新的关联,从而打破了原有公共空间布局结构。由于空间的连续性和开放性增加,使得地下空间与城市界面通过灵活设置的出入口和下沉广场来增强其渗透性,让地上和地下公共空间能够平稳过渡、顺利衔接。这种公共空间多以立体化开发的形式出现,起作用不仅仅在于连通,而是使其相互渗透和延续(图4)。

图4 华强北地上与地下空间连接示意

2.4.2 合理设置地下公共活动空间

由于地下空间不受天气和地面交通影响,当其内部设计有足够空间,并有计划地引入城市活动时,地面的活动就会大量转入地下。在不影响地下空间功能的前提下,设置公共活动空间,将展览、装饰、宣传等活动转移到地下公共区域,形成核心节点。

2.4.3 地下空间网络化

局部地下空间的存在,仅能实现其单一功能。而华强路地下空间的开发将其与地铁、地面空间、周边建筑地下室及地下商业空间互通互联,形成空间网络化布局(图5)。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空间的可延续性和相互关联性,而且增加了空间容量,提升了空间价值,满足了各种群体的不同需求。通过地下空间水平及竖向的连通,使其成为一个立体的、具有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

图5 空间网络结构

3 地下空间与城市界面的融合

华强北片区作为城市的中心区,一方面需要适应城市的建设发展格局,创造令人记忆深刻的整体风貌形象,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空间细部环境的处理,来改善商业氛围,聚集人气。通过对建筑单体、构筑物、建筑群组的人性化设计,加强城市区域的环境认知。

3.1 地下空间运作设施的处理

供地下空间运作的设施包括采光设施、通风设施、冷却塔设施等。其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一般而言,处理这些设施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地面景观设计,使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增强其隐蔽性。例如把通风设施布置在绿地范围内,通过立体绿化来弱化其存在性;另一种是索性将其整合为街道名片或建筑小品,突出其个性,使其与原有功能大相径庭,让人耳目一新(图6)。

图6 风亭创意效果图

3.2 地下空间连通设施的处理

地下空间供人流进出的连通设施包括地下连通口、地面出入口、下沉广场、入口雨棚等。对于城市景观的影响方面:由于出入口着重于引导的功能,这些设施多设置在步行交通能明显察觉到的地方,大多高于周围地面,且周围遮挡物较少,其设计要点就是要突显其特色,让人远处就能够注意到出入口设施的存在。当具有足够活动空间时,可采用下沉广场的设计手法,分层递进,实现地下、地上空间的人流交换(图7)。

图7 下沉广场概念图

4 结论

华强北商圈借助轨道交通的建设契机,实现了片区内地下空间的整合与再利用。通过对华强北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将地铁、商业及地下步行街紧密地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综合体,并有效地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优化了区域交通组织形式,丰富了商业业态。这种城市一体化的开发模式,既节约了土地,又合理地利用了地下空间,提高了城市用地的使用效率和商业价值,为国内其他类似项目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刘皆谊.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华强北号线片区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是谁动了华强北的“龙脉”?
白塔寺片区地图
深圳华强北变身创客天堂
一个商圈的产业救赎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