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霞客游记》为何从宁海开篇

2011-09-03赵福莲

观察与思考 2011年6期
关键词:龙大天台山宁海

■赵福莲

链接:

《徐霞客游记》为何从宁海开篇

■赵福莲

徐霞客把宁海作为《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知道,成就任何一件事情,都得讲究三件事:天时、地利、人和。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宁海作为开篇或开游之地,是非常合适的。

首先,天时。从徐霞客开篇之日讲,1613年的5月19日,“云散日朗,人意山光”。开游之时,心境大好,入眼处,“俱有喜态”,这是良好的开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之旅,始于美好的心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宁海这个开篇之地,便赋予了一种高度的精神象征与文化意味。他真正在乎的又不是山水,而是山水之外的东西。徐霞客进入宁海时,方孝孺先生已被平反200多年,“而二百年来,不问贤不肖,皆知有先生,毕知有先生之文。”这个时候,对于徐霞客,内心一定是感慨系之,欣而慰之的。如果他入宁海时,方先生仍未平反,那么,他在游记的开篇估计是写不出如此轻松而又诗意的句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天时,也包括了人的心境,人的心境往往会受到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天时是何等地重要!

其次,地利。从名山来讲,宁海置身于天台山脉。天台山脉“周八百里”,而且“大小台处五县中央。五县谓余姚、句章、临海、天台、剡县。”其中王爱山、筋竹岭庵、水母溪(白溪)、澄深寺、摘星岭均属宁海,由此可见,在历史或地理位置上,宁海始终是名副其实的天台山地区,古人喜以“天台”作为自己的籍贯。直到唐代,象山与宁海分立,1940年,三门与宁海分立。尽管如此,宁海一直都处于天台山脉之中。。

天台山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最早描写天台山的文人是晋时的孙绰,他的一篇《游天台山赋》不仅使自己出了名,更使天台山名声大震: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举世罕能登涉,王者莫由 祠,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

宁海处于天台山海滨,是南龙大脉之东端,而且正好处在南龙大脉的龙口位置,此脉之尾端是云南丽江。而走这一条大脉是徐霞客的理想,故从宁海开篇是最适合不过的了。他出游绝非一般的观赏,而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每访一地,对该地的一切情况都事先作了解。

由此可见,天台山是南龙大脉自昆仑山脉之巴颜咯拉山东延而来,经云贵、湖广至浙江而伸入东海之山体。可以说,江浙至云贵一线均属南龙大脉。循着这条大脉纪游,是个历史性的创举,绝非偶然所为。《徐霞客游记》开篇自宁海始,是从整个南龙大脉的位置着手的,并非随意为之。

宁海除了山,水也有名。五代尤其是两宋时期,三门湾成了宋代航帮的聚集地。吴越蒋承勋、蒋衮等海商世家,频繁往返于明州(宁波)、杭州、台州与日本间,宋时,三门湾出现了庞大的航帮船队,其中著名的有郑仁德、周文德、周文裔、周良史等,周氏一家是航海世家或海商世家。《宋史·日本传》和木宫泰彦所著的《日中文化交流史》中,都留下了他们的光辉业绩。

宁海有天台之山,有三门之湾,在他的心目中,宁海,是个值得敬仰的地方,绝非只是天台山脉中的一个封闭小邑,而是通往大海彼岸的一个美丽之城。

再次,人和。宁海在明代以前著名的人物有胡三省、遵式还有明代的方孝孺等。胡三省是宋元之际的历史学家、《资治通鉴音注》之作者,同时也是浙东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方孝孺是徐霞客非常敬仰的人,山川自然的地理是形诸于外的,而人文的地理却是感动于心的。往往,人文的地理有时候会重于自然的地理。天台山乃道源佛宗之地,道教著名人物葛玄、葛洪以及陶弘景等人均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化。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朵奇葩!而有一个人却总是被

人遗忘,他就是为弘扬与传播天台宗文化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与心血的遵式大师!遵式,本名叶知白,少时出家,20岁受戒,精进刻苦,深研佛典,尤精于天台宗教义。28岁赴四明(今宁波)宝云寺讲学,推广传播天台宗教义。40岁回宁海,成为宁海西门崇教寺主持。52岁时,遵式受聘出任杭州天竺灵山寺住持。前后弘法近50年,传播天台宗教义不遗余力,座下高足弟子无数,入《大藏经·佛祖统纪》者就有29人!不仅如此,他还奏准将天台宗教籍收入《大藏经》中,被宋真宗、徽宗、高宗、理宗等赐封了“慈云大师”等十多个尊号。

天台国清寺、宁海崇教寺、宁波宝云寺直到杭州天竺寺这一条路线被称为“天台宗之路” 、“遵式弘扬天台宗之路”或“求法之路”。现在,该是到了重新重视和确立东掖崇教寺崇高地位的时候了。宁海崇教寺与天台国清寺是天台山脉东西两掖重要的两座宝刹,缺了哪一座都不完整,故弘扬天台宗,拜瞻天台宗宝庭,崇教寺是必不可少的一站。

宁海历史上的自然景观,人皆尽知,毋须多言;宁海历史上的人文景观尤其是方先生这样的大儒,海内谁不知他为“天下读书种子”!于是,他在《徐霞客游记》开篇时,只写下“人意山光”四个字来概括宁海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读中国的文字不能仅靠表面意思,中国字的内涵,不仅需要眼睛,更要用心灵去体会。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在徐霞客踏入宁海时是具备的,一直到现在,也是具备的,这三者缺一不可。

再说,历史上的浙东,是个迷人的地方,也是有名的诗仙之路,就像唐玄宗所说的: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故许多人对此向而往之,司马承祯慕浙东之仙窟,来了;诗仙李白高唱着“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之宣言来了;杜甫随之而来;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也到了宁海三门湾,欲搭三门湾的商船去日本弘法;宋高宗南渡时也逃到了浙东,如今的“十里红妆”就出自他“浙东女子尽封王”之金口。

当然,不能否认,徐霞客两到宁海、三入天台带有私人情感。徐霞客有位族兄仲昭在宁波谋职。仲昭有位朋友叫陈函辉,少有文才,名震浙东。曾任靖江县令,性耿直、恤民情,有政声,多次被劾奏,罢职归里,悉心注释《易经》。当时,他曾经辅佐陈组绶编绘过《皇明职方地图》一书,此书乃根据《广舆图》和其他明代重要地图而编绘的以国防为主的大型综合地图集。故当其族兄向他介绍此人时,他与函辉通了书信,并向他打听天台山之胜。陈函辉以《答友人问台州有何佳境》一诗作答。故徐霞客去世前,曾托仲昭请陈函辉为他写墓志铭,他慨然应允,作了一篇情深意重的铭文,是研究徐霞客生平事迹的宝贵资料。

猜你喜欢

龙大天台山宁海
天台山晨读(组诗)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走笔天台山:胜迹与佛光,附以时间的颂词
天台山诗页(组诗)
外星许愿机
龙虾池
村长请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