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分布与城市化新态势
2011-09-01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0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0) 胡 琪
21世纪以来,上海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调整了城乡分布的格局,扩大了市区的空间范围,改善了城市发展环境,尤其是近十年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开通到郊区,为新型居住社区的大批建立和疏导市中心区稠密的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上海人口分布状况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一、全市人口密度提高
2000~2010年,上海市的平均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2588人增加到3631人,增加了1043人。在全国大陆的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上海市的人口密度仍居首位。以区为单位,由于黄浦、静安、原卢湾区人口密度的大量减少,至2010年虹口区已经跃居为目前本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区,每平方公里为36307人,而2000年时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人口密度都在40000人以上。
以区县为单位,10年间常住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变化大体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人口总量大幅度增长的区,有松江、闵行、嘉定、青浦、奉贤;二是人口总量增长幅度居次的区,有浦东、宝山、普陀、金山;三是人口总量变化不大的区县,有徐汇、闸北、杨浦、长宁、虹口、崇明;四是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降幅较大的区,有黄浦、原卢湾和静安。
二、人口继续由城中心城区向外围区域转移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市中心区因人口分布过密所引发的城市病,长期困扰着上海城市功能的发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90年代以来,以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为标志,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为重塑中心城的功能,实现人口的合理再分布提供了契机。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心城区功能的置换和城市边缘地区住宅的大规模建设,中心城区过密的人口迅速向边缘城区扩散,其数量、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按照地理方位的不同,我们在区(县)一级的层面上,把整个上海市从中心到外围依次划分为:核心区、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4个层次。核心区,包括黄浦、静安、原卢湾、虹口4个区,各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中心区,包括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杨浦5个区,各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近郊区,包括原浦东、闵行、宝山、嘉定4个区;远郊区,包括松江、金山、青浦、原南汇、奉贤和崇明6个区县。
1.核心区人口绝对数持续减少,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大幅度增加
上海市中心区人口在80年代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里,中心区人口约减少56万人,年均减少5.6万人。进入90年代上海中心区人口明显减少,即由1990年的278.02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206.94万人,至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了177.80万人,整整比1990减少了100余万人,核心区的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也从20.84%下降到仅7.72%。核心区外的中心区2000年以后,人口增长越来越缓慢,趋于饱和,总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2010年比2000年有明显下降。
核心区人口减少的同时,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大量增加。尤其是近郊区,1990~2000年人口增加了253.06万人,2000~2010年增速加快,增加了401.96万人,致使近郊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从23.01%上升至41.79%。目前近郊四区已经成为上海人口最多的区。
远郊区在2000年之前人口增长的步伐很慢,但是2000年以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速度甚至接近近郊区,2010年远郊区的人口比2000年增长了253.59万人,增长了65.41%,在全市人口中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3.63%上升至2010年的27.86%。详见下表。
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分布的变化(1990~2010年) (单位:万人 %)
2.核心区人口密度明显下降,郊区人口密度大幅度上升
人口的郊迁扩散,使上海市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核心区人口密度明显下降,即由1990年的53922人/km2,下降到2000年的40136人/km2,2010年的34484人/km2,人口郊迁扩散效果明显。②中心市区人口密度上升较缓慢,由1990年的19915人/km2,上升到2000年的24228人/km2,之后增长缓慢。③近郊区人口密度上升最显著,即由1990年的1736人/km2,上升到2000年的3439人/km2,再上升到2010年的5907人/km2。④远郊区人口密度开始明显增长,由2000年的1038人/km2,上升到2010年的1717人/km2,升幅为65.41%。见下表。
上海市人口密度的变化(1990~2010年) (单位:人/km2 %)
三、外来人口对全市人口分布的影响
外来人口在上海人口分布中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1.外来人口主要分布于近郊区和远郊区
虽然从市中心到远郊区,外来人口数量呈现普遍增长的态势,但是从外来人口的地域分布的绝对量来看,分布于上海郊区合计占80%以上,尤其是近10年来,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地进入上海远郊区,见下表。
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分布的变化(2000~2010年) (单位:万人 %)
2.郊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
从不同地域层次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的比重看,全市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的比重普遍大幅度提高,常住人口中每100名户籍人口对应的外来人口数从2000年的27人,提高到64人。其中近郊区和远郊区分别达到84人和81人。见下表。
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分布的变化(2000~2010年) (单位:万人 %)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市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其中五普的外来常住人口数345.66万人,按照统计局2011年最新校订公布的口径。
四、本市户籍人口人户分离对全市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户籍所在地和现住地不相一致的现象,称之为“人户分离”。人户分离是伴随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人口流动迁移而产生和发展的。以区县为界线,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上海跨区的人户分离人口约2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86%,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数量明显增加(分别是122.52万人和7.47%)。形成人户分离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住宅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为人户分离现象的大规模产生提供条件。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从居住地来看,即“人在户(口)不在”;从户籍管理角度来看,即“户(口)在人不在”。
“人在户(口)不在”的人户分离现象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比较普遍存在于内外环线之间的区域,这些区域的新建居民小区因交通、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完善,居民入住率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户口迁入却发生了滞后,从而造成了人户分离。从全市2010来看,跨区流入占当地常住人口比重最高的是宝山、闸北、普陀区。
五、全市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调整了城乡分布的格局,扩大了市区的空间范围,改善了城市发展环境,而上天、入地和地面三维立体交通体系网的初步建成,以及新型居住社区的大批建立,为疏导市中心区稠密的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全市城市化区域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步伐,上海作为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功能的逐渐发挥,上海市在人口分布格局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城市化区域的扩大,导致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本市原上海县、嘉定县、川沙县、松江县、金山县和青浦县相继撤并改建成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金山区和青浦区。2001年,又撤消南汇县和奉贤县,建制成南汇区和奉贤区,至此,上海市只剩下崇明一个行政县建制。
与此同时,全市乡镇建制也由1990年的193个乡、46个镇和29个街道办事处调整至2000年的3个乡、153个镇和99个街道办事处,至2010年上海全市2个乡、109个镇、99个街道,3661个居委、1704个村委。
200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1449.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8.3%,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了22.1个百分点。由于国家统计局近十年来城乡划分的标准 的变化,上海的具体人口城镇化率的数据已难以考察比较。
2.全市户籍农业户口人口趋于减少,外来农业户口人数大量增加
户口属性的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比重,是传统考察人口城市化的重要指标。首先从上海本市的户籍人口看,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上海户籍农业人口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减少,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重从1990的32.64%下降到2010年的11.14%,绝对数从1990年的418.89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157.37万人。
从历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看,并未如户籍人口那样出现农业人口比重减少的情况,相反近20年来,常住人口中的农业人口比重还有所上升,从1990年的34.47%,上升到2000年的36.93%、2010年的37.86%。20年来,上海常住人口中无论是农业人口还是非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只是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较非农业人口增长更快点。见下表。
1990~2010年上海市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增长 (单位:万人 %)
资料来源:常住人口农业非农业人口根据上海市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年末户籍人口及其分类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
3.郊区新城建设极大改变了郊区人口的集聚状态
长期以来上海郊区城镇规模小、人口分散,90年代郊区普遍撤乡建镇和“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开始推动上海郊区人口城市化的进程。而作为全市发展战略提出郊区新城建设的始于“十五”期间的“一城九镇”试点。“一城九镇”中的“一城”,是指松江新城;“九镇”是指嘉定区安亭镇、宝山区罗店镇、浦东新区高桥镇、青浦区朱家角镇、金山区枫泾镇、南汇区芦潮港镇、奉贤区奉城镇、闵行区浦江镇、崇明县陈家镇。这些镇都不是区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其发展定位就是建成特色居住社区。“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又提出“1966城乡规划体系”。其中的“1”是指 1个中心城,也就是外环线内的主城区,其中的“9”是指9个新城。2009~201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点推进嘉定、南桥、青浦三个新城的总体规划优化和修编工作。考虑到全面和既往的新城建设成就,及至2011年初,本市明确提出了建设郊区“七大新城”的概念,宝山和闵行新城已在市区范围,不再作为新城建设提出。
从过去的10年间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郊区“七大新城”在各自行政区域范围内聚集的人口已经有了明显的增长,所在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