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本的香港书展其实赚到了
2011-08-30马家辉
马家辉
香港书展热闹非凡、人气旺盛,但原来是一盘蚀本生意。传媒版面上,刊登了一张照片,香港贸发局当家的皱起眉头,忧心忡忡,仿佛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书展到底是不是蚀本生意,完全视乎你对“利益”二字采取什么定义角度。就钞票而言,支出高于收入,固然是蚀本,但别忘记,除了钞票,香港贸发局同时赚回来的,尚有形象和面子,这叫做“商誉”,是大企业的无形资产。尽管难以具体计算,广大市民却都在心底各有算盘,他们,是懂得的。
试想想,如果没有香港书展的畅旺口碑,在香港市民口中,香港贸发局永远只是围绕着衣食住行和工商贸发打转的生意机构,像一个咬着烟斗的大掌柜,眯起眼睛,虽有属于他的专业,格局终究有欠宽广。然而有了书展,便不一样,跟书本扯上关系,总是好的,而且书本永远是个有“s”字母的复数,嫩模写真集是书,九把刀小说是书,王安忆、莫言、董启章、钱钟书也是书,贸发局只要坚持中门大开,广纳群书,即能有效而高速地提升形象,每年让90多万香港人深深记得她的招牌,并且深深感谢她,带来了几天的欢乐阅读。
90多万,绝非小数字,就人口比例而言,这个入场人次已令香港书展成为全球“参观密度最高”的书展,更何况在香港以外,台湾和内地皆已知悉香港书展之威力,作家们来了又走了,都在嘴巴和文字上谈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华文阅读世界都知道香港书展的响亮名号了。这其实已经不再只是贸发局的商誉,而更是一个足具配合未来西九运作(西九龙填海计划)的“香港品牌”,经常把创意产业挂在嘴边的曾俊华(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若够精明,理应予以借用。
倒过来说好了:或许如果报上新闻出现“香港书展年年赚大钱”之大字标题,那才是负面新闻呢。那时候,必有狠辣书商跳出来用狠辣语言狠狠咒骂,原来有这么多盈利,为什么不减摊位租金?为什么不提升场局服务?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不那样?面对诘难,欲辩无从,不吃羊肉已沾膻味,沾了羊肉更是洗不清,惨矣哉。
有些生意,赚钱是光荣,有些生意则很奇怪,恰相反,亏本不算是亏本。台湾诚品常受肯定,理由之一正是“整整亏了15年钱!哇噻,老板仍然坚持呢!”香港书展,亏钱而坚持,再过15年,或有机会成为另一页香港传奇。
所以,结论是,香港贸易发展局的行政总裁应该破涕为笑,再次召开记者会,抬头挺胸,义正词严地告诉香港同胞:“是的,我们亏本了!但我们亏得高兴、亏得快乐、亏得光荣! 我们是为了香港文化而亏本,没问题,我们伤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