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解析在集镇风貌更新中的应用——鄂西野三关镇风貌更新设计
2011-08-30王敏
王敏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风貌出现均质性、破碎化、无序性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城镇形象、社会、经济发展。藉此,城镇风貌规划理论与专项规划时兴。风貌规划的理论基础、成果内容、评价标准尚在探索中,通过规划介质主动的优化与导控城镇风貌形成,在城市研究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集镇在积极向城市身份发展,空间拓展与用地代谢给集镇面貌带来极大冲击。集镇的风貌问题代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风貌形成的普遍现状。集镇风貌问题表现为:更新速度快,整体组织缺失,特色流失;系统协同不够,要素多样有余,结构秩序失衡;演替重今失古,地域性保护不力,传承创新性不够;风貌表达的意向性和判读性亟待加强。藉此,本文提出集镇风貌的叙事解析理念。城市风貌的各种构成要素的整体阐释,就像讲故事,不仅仅要阐明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重要的是要善于组织悬念、发展冲突高潮来推进情节发展,以叙事结构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所有生机勃勃的城市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必备因素,那就是城市组织不但高度复杂,而且整齐有序”[1]。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梳理与控导集镇风貌的生长演化趋向,以适应快速发展下的有效优化,使之和谐有序,同时创造性的承继地域文化的特色生命力,这是叙事理念下风貌优化的基本问题。叙事理论对象化的应用于城市风貌系统的结构优化与意义表达,在城市风貌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中是一种学科交叉应用的创新尝试。
1 城市风貌的叙事功能与要素
城市风貌是对城市的一种认知结果,包含了城市主体人与城市客体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信息交流的完整过程。默片的叙事采用“时空场景”与“画面剪辑”手法为灵动的看待城市风貌的景致画面提供了极为相似的切入视角。本文提出城市风貌的叙事解析理念,作为风貌系统优化的基础,并根据默片叙事与风貌叙事的互通,提出城市风貌叙事的三要素理念。
1.1 城市风貌的基本功能——叙事与表意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容器。它满足市民的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需求,更为本质的,它与市民产生着艺术的、文化的、精神的、情感的交流行为。人与城的交流互动,前提是城市成为一种可读、易读的叙述及表意文本。作为一种叙事场域,城市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城市风貌的叙事表达了城市生长形成过程及其中文化脉络承袭的连续性经历。城市叙事,对城市系统提炼时空线索,梳理空间结构关系,清晰条理的把城市的源起、空间形态、环境景观等外显与精神、文化等内涵的情节要素贯串起来,构成一个娓娓道来、耐人品读的作品。反过来,城市要为人所阅读、被理解,如何组织城市的时空情节以符合城市主体的阅读行为与习惯?也是城市研究中塑造形象,彰显文化,促进和谐发展的本质议题。可以说,叙事性与表意性是城市风貌的基本功能之一。
1.2 默片叙事要素
默片以影像画面承担了完整的故事表达的任务。主题、场景、画面剪辑是默片叙事的三原素。主题,是默片表现的中心思想,语言、画面、情节推进都是为了烘托主题而服务。默片主题要鲜明可读,主题的表现重点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顺畅沟通。场景,是电影的基本叙事单元。“它是体现电影时空统一性的重要方式。电影拍摄是以场景为基本组织单位,画面的剪辑以场景交叉和转换为基本技巧,而观众观看电影最易辨识的单位也是场景”[3]。若干个叙事场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就构成了情节推进的因果关系。画面剪辑,根据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感知规律,将多组影像分切再组织,可以形成不同的画面构成,来展开情节,揭示主题,并完成叙事。电影是时空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了,场景也随之改变。场景可以剪切为若干画面,画面剪辑产生的时空跨度很大,产生的影视效果也是无穷的。
1.3 风貌叙事的三要素
城市,如同一部随时间流转变幻也不会落幕的影片。城市风貌如同一幅幅时空片段,风貌的规划与设计恰为编辑这一段段时空画卷,使其连贯成完整的作品。风貌叙事三要素可以归纳为主题、场景与构成三要素。
(1)主题,首先应提炼风貌主题。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地区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发展形成过程的最直观的表达。城市风貌的叙事主题主要体现三个基本内容:阐明城市发展脉络、凸显地域特色、突出城市品牌与形象。需要梳理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明晰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轨迹。在此基础上,提炼城市主题。城市的主题可以是不同层面的,但一定是最能代表城市与众不同的特色。
(2)场景,是具有场景感的物质环境。按照城市风貌的组成要素,可以分解为“场”和“景”两个部分。场,以空间为主的风貌表达场域,主要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公园等公共场域。景,城市风貌构成的景观和界面,建筑、环境标示、景观雕塑小品等,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场景组织遵循三个基本意义。第一,功能意义。空间首先具备功能意义,功能决定形式,也主导了空间中人的活动。风貌场景应首先满足功能要求。第二,历史意义。城市风貌不断演化,它的现状附带着历史的痕迹,也预示着未来的趋势。风貌场景具备的时间属性与历史意义时统一的。第三,协调意义。城市风貌是一个复杂系统,局部与整体应兼顾协调。明确各场景在风貌系统的等级与层次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局部,整体协调。
(3)构成,表明了风貌系统的结构组织。风貌的意义传递需要形式语言与人的体验及心理的共同定义,因此城市风貌的叙事构成性表达了场景秩序与读者秩序的两个层面的共鸣。当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积极、和谐的,场景具备了感知意义,契合了某种主题。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是基于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心理或目标的人组合而成,其中每个个体具有共性的社会心理,包括认知、喜爱、态度、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等[3]。公众的城市风貌认知心理也是社会心理的一种。既涵盖了场景的序列、秩序、比例、节奏与韵律等美学构成要求,又要满足大众的“城市观感”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架构。
2 基于叙事解析的风貌结构建构与系统优化
2.1 风貌叙事结构建构方式
(1)叙事语汇。默片的叙事语汇是影像的画面语言。城市风貌的叙事语言由时间、空间两个子系统语素构成,城市构成的人、事、物等存在元素共同参与了风貌的时空语言系统。
(2)画面组织。“良好的环境印象给它的拥有者重要的感情庇护”[4],美好的城市总能“使人看见、可以记得和让人愉快”[4]。特别是大家熟知的那些风貌保护完善的城市,要素在时间、空间的组合分布、排列样态以及构成结构上不自觉的形成某种秩序或模式,并以某种“基因”逻辑或者文化代表性——即城市风貌的序列性,而传承发展。风貌组织的序列性隐蔽和多元。多数以直观显性的空间形式给人感知,也会隐喻于时间、文化含义背后。
图1 风貌结构建构与更新优化框架
(3)组成故事。城市是讲故事的。把城市作为叙事的视觉文本,从读者视角去解读城市故事。自然、人文都是好故事的素材,建筑、景观、山水自然等的形态以及在时间轴系上的历史轨迹,是城市故事的情节。通过空间组织与建筑、景观、环境等语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形成句、段、篇章后,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好故事,并表达出风貌复杂系统的意义。
2.2 风貌叙事结构建构与优化框架
风貌强调城市带给人的视觉印象和感知意向,落实在空间与环境景观等实体要素。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强调空间环境的形态设计,对空间结构的划分也多为功能结构导向下的圈、层、区、带和节点等斑块单位。这种风貌区划模式最大的障碍在于,它机械对待城市,整体切割为小区域单位,并不是从审读认知视角去解构又建构一个城市意象。城市风貌与城市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把城市作为一个视觉表意作品,而非单纯的空间组合体系。因此,对空间结构的建构应该更尊重人的阅读习惯,而不是简单的块带划分(图1)。风貌是涉及人、事、物等诸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应该在整体视角下,合理统筹它的系统构成关系。系统内在构成部分的协同作用是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当各要素及子系相互协调合作时,系统整体呈现有规律的有序运动状态[5]。本文提出城市风貌的系统导控框架正是基于风貌叙事和读者阅读的互动关系,对城市风貌的空间、界面、节点等构成元素,按照叙事的起承转合表达机理而提出的引导系统。梳理风貌系统各部分的协作动力,以激发整体在空间、时间、功能、结构的有序状态。在整体统一要求下,有主题、有节奏。处理重点区段与一般场景的相互构成关系。
3 案例:鄂西野三关镇集镇风貌更新规划
3.1 野三关集镇风貌定位
3.1.1 概况及现状问题
野三关,鄂西巴东县的经济重镇。集镇东临宜昌,西毗恩施州府,北去神龙架景区,西南与重庆黄水镇相连。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过境。野三关镇是一个山地生态小镇,也是千年土家古镇。集镇极具鄂西地域特征,宋文化、土家文化、寇准文化、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交织,土家傩坛戏、白虎崇拜、花灯、丧葬歌舞撒叶儿嗬等已成为鄂西地域文化代表。
野三关集镇风貌现状问题为:(1)整体风貌特色不突出,缺乏系统梳理。(2)镇民私房建设无章,建筑界面无序,建筑风貌缺乏地方特色。(3)整体环境品质不高,与集镇发展水平不符。商业主街(巴鹤线)环境档次低,街景杂乱无序。(4)集镇公共绿地、广场等空间场所需要整体配置。道路绿化与标示系统需要完善。(5)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群破坏严重。千年老街(农亭街)明清建筑拆毁、失修,亟待保护修复。
3.1.2 集镇风貌定位
野三关集镇风貌更新规划的编制,在于通过对野三关的风貌特色梳理与构成体系的建构,在空间环境、建筑界面、景观标示、文化表达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目标,为野三关镇在更新改造、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中妥善保护和系统更新特色风貌提供技术指导文件。通过梳理与分析,以体现集镇的自然、人文的地域特征为原则,确定野三关集镇风貌定位为:山形地貌、土家风情、历史感和地方格调等特征明显的鄂西集镇风貌。
3.2 集镇风貌构成分析
3.2.1 集镇风貌演进梳理
集镇风貌的更新代谢与空间的演进直接相关,由空间斑块的功能、形态、布局的演化可以清晰的绘制出风貌更新演化的时空坐标图系。野三关集镇处于山区,自然环境、交通条件是城市布局中关键的致演动力。随交通发展,集镇生活中心由最初的施宜古道两侧农亭古街转向巴鹤公路一线的商业中心,未来规划的镇区北部开发新区将成为集镇新区。野三关集镇风貌结构很清晰,农亭老街古镇区、巴鹤线、集镇新区将是集镇风貌具代表性的展示区,应该重点打造。其它区块原则上尊重总体规划的布局结构,在建筑和空间环境上相应的整治[6](图2)。
图2 野三关集镇重点风貌区演化
3.2.2 确定集镇风貌重要叙事场景
依托集镇空间演进脉络,以野三关镇总体规划范围为风貌更新的研究范围,确定“两线、两区、五入口”为集镇风貌的重要叙事场景,也是风貌更新详细设计区段。两线是现状商业街巴鹤线、沪渝高速入镇引线。两区为劝农亭千年古街区、集镇新区民居展示区。五入口分别是集镇四个方向的入镇门户区。两线是感受地域特色的两条敏感带,最直接的视觉要素是连续的街景立面,因此它们作为分别表现鄂西建筑和土家建筑的地方建筑风貌带。两个重点片区分别为古镇风貌区和新集镇风貌区。农亭老街一主一叉两条街,一方面保留与修复部分明清建筑和土家吊脚楼,另一方面对新建民居整治以实现风貌形制相互协调。新集镇风貌区挑选近期建设的土家巷安置住区,作为地方现代民居展示区设计。集镇入口注重空间环境整治和标志性景观设计。
3.3 集镇风貌系统优化
集镇风貌更新规划分为总体风貌规划、详细风貌规划两个层次(图3)。总体规划层面的工作内容依托集镇的整体视角,对系统的风貌结构、建筑界面的形式、色彩和高度进行区划,为详细设计提供有指导意义的系统框架。详细设计层面工作内容主要针对重点风貌展示区(场景)、节点和敏感地段做出风貌优化详细设计。分别从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建筑色彩、主题文化空间、风貌敏感地段、环境标示系统等内容详细设计,以形成面向操作层面的风貌营造引导与控制图件。其中遵循了以下规划设计策略:
(1)秉承空间环境优化理念,自然与人文环境并重。健康的集镇空间开发模式应是理性的保护性开发。在可持续前提下秉承理性开发态度,尊重自然肌理,凸显人文特色,在土地利用与空间设计中以优化人居环境质量为根本。优化商业氛围、提高居住品位、打造公共空间的文化趣味,完善道路与环境标示系统。
(2)建筑语言的形式抽象与推演。“建筑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共享的物质与精神空间环境”[7],是最能承载地域文化风貌的表达要素。善于从地方建筑中剥离出原型语言,由此构建地方建筑形式语言并营造具识别性的地方建筑。在野三关建筑语言研究中,归纳出两种地方建筑形式,以农亭街为代表的土家吊脚楼风格建筑,和以郑家大屋、杨家大屋为代表的鄂西天井院风格建筑。通过建筑构件推演,形成两种新式地方形式。农亭老街古镇风貌区建筑为坡顶批檐、龛子围廊的干栏建筑,新区及巴鹤线、高速引线两侧建筑界面以白墙青瓦花窗形式的鄂西建筑为主。
(3)空间要素的文化表达。在规划设计中,准确选取风貌“主题”,并组织完整风貌“故事”,是城市风貌优化的主要设计理念与任务。城市风貌场、景要素的有序构成,尤其需要在系统整体性统领下,兼顾风貌时空载体的功能适用、视觉美感和受众的情感心理三层面协同。城市风貌更新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地域的场所之中,并且使其表达了这种特定的文化和场所精神”[8],我们需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与发展。
图3 野三关集镇风貌更新总体规划
(4)积极维持传统风貌肌理,保护历史风貌遗存。类似野三关集镇这类中小城镇,往往有一些未被城市化摧毁的历史风貌遗存,这些具有文化价值的风貌街区,值得理性保护和利用。尊重城市的传统文脉,维持文化线索的连续性,不论从经济、社会、空间环境品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效益。
(5)风貌系统的织补优化。城市各组成要素并不能如电影画面般灵活剪辑,需要依托现状脉络,梳理并织补缺失的故事情节,以优化整体故事脉络。从语义学视角,城市风貌主题是语句的中心含义,风貌场、景要素是语汇的选用与组织过程,而结构构成性则是语句组织顺序与语法规则的总括。城市风貌的系统优化,如果按照主题、场景、构成三个层次先进行梳理提炼,后对现状肌理适当的组织剪辑与织补,通过规划设计完善风貌叙事逻辑。
4 结语
以叙事解析的方法,从系统视角建构集镇风貌结构,并形成风貌系统优化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寻求时间、空间动态的风貌表达方法,这是城市风貌的系统优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条思路。文本的研究仅仅是在城市风貌系统优化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个尝试,理论与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中,情况更为复杂,诸多问题值得在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深入探讨。
(本文案例成果为团队共同完成。项目负责人:余柏椿教授,其他参与人员:李梦晨、李阳、韩秀梅、张昊、王思丰、王雅丽、付晶晶、范风华、刘海燕。)
[1]尼科斯·A·萨林加罗斯.城市结构原理[M].阳建强,程佳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77.
[2]戴德刚.场景:电影叙事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J].电影艺术,2010(3):111.
[3]章智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22.
[4]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4.
[5]哈肯.协同学[M].徐锡申,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1-19.
[6]余波.湖北巴东野三关古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32.
[7]孔亚暐,邱明.建筑空间的知觉体验:现象学与史蒂文·霍尔的建筑思想[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3):209 -214.
[8]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01.
[9]郭逢利.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以长清崮山于家盘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3):3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