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贴敷治疗小儿脾虚泻临床疗效观察

2011-08-28王金龙钟艳滕纪媛伦宗姬孙丽娟韩靖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18期
关键词:肉豆蔻儿科学吴茱萸

王金龙 钟艳 滕纪媛 伦宗姬 孙丽娟 韩靖

小儿腹泻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蛋花汤样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我院儿科发展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小儿脾虚泻,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儿科病房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小儿泄泻(脾虚泻)患儿186例,年龄6个月~3岁,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93例,男56例,女37例;平均年龄(14.31 ±4.04)个月;平均病程(3.56 ±2.37)d;治疗前大便次数(6.51±2.32)次。对照组93例,男52例,女41例;平均年龄(15.06 ±4.28)个月;平均病程(3.10 ±3.08)d;治疗前大便次数(6.36±2.638)次。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每日大便的次数上,P均>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患儿基线水平基本一致,有可比性。

1.2 中西医诊断标准及分型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汪受传主编的《中医儿科学》[1]: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杨锡强、易著文主编的《儿科学》[2]: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贴敷神阙穴,药物:免煎中药吴茱萸3 g、肉豆蔻10 g,药物与面粉按1∶1比例调成干湿适宜的糊状,平铺在专用的敷贴上,贴敷于患儿脐部,1次/d;对照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思密达口服,3次/d;总疗程5 d。

1.4 观察方法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包括大便次数、性状、有无发热、并发症等。

1.5 疗效判定 标准参照文献[3]相关部分拟定。显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有效:大便次数及水份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检或红、白细胞偶见。无效:大便次数及水份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腹泻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腹泻消失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腹泻消失时间比较(±s)

注:两组间比较,其平均止泻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表明治疗组在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别 例数 止泻时间(d)治疗组<0.01 93 3.23±0.67对照组 93 5.12±1.26 P值

3 讨论

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因素。古代医籍论述较详,早在《素问》中已有“湿盛则濡泄”;宋《小儿药证直诀》也有“吐利久不瘥者”、“脾虚生风而成慢惊,吐泻久病……亦能成疳”的病理转归。明《景岳全书·泄泻》强调“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之中湿邪最为重要,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其他诸多外邪只有与湿邪相兼,方能致泻。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肠,大小肠的分清别浊和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胃为泄泻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当中又以脾为主,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自可成泻,其他诸如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肾等脏腑所致的泄泻,都只有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时才能引起泄泻。同时,在发病和病变过程中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之间常相互影响,外湿最易伤脾,脾虚又易生湿,互为因果。故治疗当以健脾利湿为主。

神阙穴位于脐中,又名气舍、命蒂,乃神气出入之门户。《会元针灸学》曰:“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生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神阙属任脉经穴,且与冲、督、脾、胃等经脉密切相关,有“脐通百脉”之说。清代外治宗师吴师机认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此法可“运转阴阳之气”,因而“此法无论何病,无论何方,皆可照用”[4]。所以,中药贴敷神阙穴具有以下优点:1、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而通达百脉,是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气注于脐中,可为五脏六腑之本,六气归藏之根。此穴能补虚泻实,可升可降,统领三焦,无所不应,所以它是临床外治法中最常用的主穴之一。2、婴幼儿皮最弱,有利于药物的穿透、吸收和储存,皮肤筋膜和腹腔直接相连,脐下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及大量的淋巴管和神经,加之脐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利于吸收。3、脐窝填药,外加特制药贴封固,自然形成闭式,使正常分泌的湿气不散发而能滋润药物,有利于促进吸收。4、药物经脐吸收后,能刺激局部充血,血液循环改善,促进药物的吸收,而且中药外敷能避免药物通过肝脏的首次效应及胃肠道对药物的分解和破坏[5]。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6]。5、此方法简便、长效,对口服药物困难者更显优越性,对小儿尤为适宜。故神阙穴能激发各经经气,使气血流通而循行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药物通过神阙穴可藉经络通路和经气左右达于全身各处而发挥治疗作用。加之小儿年幼,自制力差,治疗不能主动配合,采取以神阙穴为中心贴敷治疗,可收到直达病所、药半功倍、无创无害无痛的独特临床效果。

针对小儿脾虚泻的特点,选用吴茱萸、肉豆蔻贴敷治疗。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的功效,归肝、胃、脾、大肠、肾经。如《本草经疏》云:“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入脾散邪,则腹痛自止矣”。肉豆蔻具有温中涩肠、行气消食的功效,归脾、胃、大肠经。《纲目》:暖脾胃,固大肠。《药性类明》:肉豆蔻,温中补脾,泄痢久不已则用之。《本草经疏》:肉豆寇,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故为理脾开胃、消宿食、止泄泻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吴茱萸对蓖麻油、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有显著疗效,其治疗作用随剂量增大而提高,作用产生虽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而肉豆蔻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少量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和刺激胃肠蠕动,大剂量则抑制。鉴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暴泻、久泻均可伤正气,故治疗应以“健脾温补”为主,祛邪为辅。因脾喜香燥,故取吴茱萸、肉豆蔻之辛苦而温,芳香而燥能入脾之功效,暖神阙穴可温下元、消寒积,以达到温脾散寒、助阳止泻的功效。

通过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不仅在有效率、缩短病程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且未见药物过敏及其他副作用发生。因此它给我们以提示,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小儿脾虚泻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无创、无副作用的方法,它可有效避免小儿服药困难的弊端,值得推广及发展。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03.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5:292.

[3]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中国实用儿科学杂质,1998,13(6):381-384.

[4]吴师机,理瀹骈文.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0.

[5]曹德英,张立德.经皮离子电导入药系统.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3.

[6] 梁忠明.脐疗法的研究进展.时珍国药研究,1992,3(2):89.

猜你喜欢

肉豆蔻儿科学吴茱萸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肉豆蔻-8散中5种成分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法测定肉豆蔻-8散中的丁香酚的含量
肉豆蔻挥发油抑菌及抗花生油氧化作用研究
应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
二十味肉豆蔻丸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