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守治疗对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Hcy、IL-6及LN的影响
2011-08-27卫德强
卫德强
江苏省宜兴市中医院(江苏宜兴 214200)
中药保守治疗对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Hcy、IL-6及LN的影响
卫德强
江苏省宜兴市中医院(江苏宜兴 214200)
目的 观察中药保守治疗对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Hcy、IL-6及L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西药组)及西药+中药内服+中药灌肠组(中西药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肾功能改善情况及血清Hcy、IL-6及LN水平变化。结果中西药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显著降低血清Hcy、IL-6及LN的水平。结论中药保守治疗能降低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Hcy、IL-6及LN的水平,可能是其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的机制之一。
肾功能不全 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白介素-6 层黏蛋白 中药
近年研究表明,肾脏疾病患者普遍存在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Hcy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肾功能衰竭的形成,血清层黏蛋白(LN)及炎性细胞因子(IL-6)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中医药在延缓肾功能不全病程进展、推迟开始透析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诸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已被肾脏病学者所公认,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和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60例,分期参照 《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K/DOQI)[1],全部病例均在 3~4 期。 随机分为中西药组与西药组。中西药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3~58岁,平均42.10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10例,多囊肾2例;原发病病程10年12例,10~20年14例,20年以上4例。西药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5~59岁,平均 41.80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糖尿病肾病13例,多囊肾1例;原发病病程10年14例,10~20年11例,20年以上5例。中西药组中医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8例,脾肾气虚12例,脾肾阳虚6例,肝肾阴虚2例,阴阳两虚2例;西药组中医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7例,脾肾气虚13例,脾肾阳虚5例,肝肾阴虚2例,阴阳两虚3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西药组给予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常规治疗,包括休息、避免感冒、优质低蛋白低盐饮食、必需氨基酸、控制感染、纠正贫血、减轻胃肠道症状、调节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使用ACEI或ARB联合CCB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其他还包括降糖治疗及利尿。中西药组加服中药:生黄芪30g,白术 12g,党参 12g,薏苡仁 30g,山药 30g,石韦 20g,六月雪 30g,白花蛇舌草 30g,三棱 10g,莪术 10g,土茯苓 30g,制大黄 10g,杜仲15g,续断15g,丹参2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另予中药灌肠(生大黄 30g,六月雪 30g,土茯苓 30g,牡蛎 30g,生甘草15g,苦参30g),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症状及体征:头晕、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量及大便情况、腰酸等,每周记录一次。(2)生化指标: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钾、钠、氯、钙、磷等电解质。 (3)Hcy、IL-6、LN检测:受检对象于早晨空腹时采集肘正中静脉血,采血前避免高脂饮食及饮酒,使用含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静脉血3mL,3000r/min离心10min,1h内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cy及IL-6,试剂盒购自R&D公司,化学发光法检测LN,试剂盒购自河南安科生物公司。
1.4 疗效标准 根据1997年全国中医肾脏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2]。显效:自觉症状显著改善,主要症状消失,Scr下降≥30%。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Scr下降15%~30%。改善:Scr下降未达15%,临床症状改善。无效:Scr以及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中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中西药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cy及IL-6及LN含量比较 见表3。结果示中西药组降低血清Hcy、IL-6及LN表达的效果优于西药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Ccr(mL/min)治疗前中西药组 30 360.54±90.89 262.67±72.54*△ 32.64±7.51*△组 别 n Scr(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1.58±2.60西医组 30 376.25±93.53 295.74±64.52*△ 12.26±3.54 26.75±4.58*△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cy、IL-6及LN含量比较 (μmol/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cy、IL-6及LN含量比较 (μmol/L,±s)
组别n Hcy IL-6 L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中西药组 30 17.24±1.07西医组 30 16.89±0.13 7.32±1.25*△10.27±3.45*△△22.38±5.34 22.45±5.54 7.26±2.25*△11.24±3.95*△123.05±20.92 42.21±12.46*△126.39±22.73 68.50±17.18*△
3 讨 论
根据本病呕吐、小便不通或伴头晕、贫血、抽搐、皮肤瘙痒、腰酸乏力、出血倾向等症状特点,我们把本病的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定义为“肾劳”范畴。一般认为是本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是脾、肾阴阳气血俱虚,标实指湿浊、血瘀等。其病理演变过程往往是脾、肾二脏虚损,逐渐使分清泌浊功能丧失,运化输布功能衰退,全身气化衰惫,表现为正虚邪实,其基本治则是扶正祛邪。我们在临床肾病防治过程中,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的认识,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抓住本病脾肾衰败、湿浊、血瘀内结的病机关键,以及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采用健脾益肾泻浊祛湿活络并重,并结合祛湿泻浊保留灌肠方的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该方以黄芪、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健脾益气;三棱、丹参、莪术活血补血,配大黄荡涤秽浊之邪,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六月雪等清热祛湿,杜仲、续断补肾,全方扶正泻浊,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中医内服中药方剂结合保留灌肠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确有一定疗效。从临床观察结果看,对于大部分病例,本方法能不同程度地降低Scr,对Ccr的改变也有较明显的影响,有效控制或改善肾功能衰竭期患者的肾衰症状,不同程度地延缓或阻止中期发展进程。
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甲硫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近年的研究表明,肾脏在Hcy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是Hcy的排泄器官,也是其代谢器官。Hcy代谢的有关酶类存在于肾组织中,当肾组织破坏、肾功能受损时,这些酶类失活引起Hcy代谢、排泄受阻,就在细胞内集聚,进入血液循环,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浓度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就会出现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能力减低,肾功能进一步恶化,Scr继续增高。有研究提示血清中Hcy的升高与肾功能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其优越性甚至有可能超过传统项目Scr,可作为临床诊断、监测慢性肾衰的一个良好指标[3]。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普遍存在着微炎症状态,这种微炎症状态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恶化中起重要作用。IL-6是体内许多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刺激因子,其作为机体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成员。IL-6作为一种重要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过程中,可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间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淀,促进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变的发展[4]。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LN水平普遍增高,增高的原因可能为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时,尿中LN排泄减少;肾小球和/或间质免疫和非免疫炎症时,一些细胞因子增加,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间质的纤维母细胞内的LN基因过度地表达,使其合成增加。从病理学角度上看,LN升高预示肾脏的病灶趋向纤维化或已纤维化,使肾单位毁损导致数量和功能下降,更直接地反映了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的发生[5]。本方法可降低血清Hcy、IL-6及LN表达,通过3种因子的不同作用机制改善肾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尚未达到透析和肾移植标准的慢性肾衰患者,西医治疗方法有限,对尿毒症前期的治疗效果一般。故迫切需要寻找一些能够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治疗方法[6]。药物灌肠后利用结肠自身潜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在肠腔内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透析系统,广泛开发和利用了肠黏膜的潜在功能,对清除结肠内和肠黏膜上的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稳定内环境,提高其对体内有毒溶质和由结肠吸收的潜在性毒性化合物的清除率有重要的作用[7]。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灌肠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Hcy、IL-6及LN表达有关。
[1]Eknoyan G,Levin N W.Impact of the New K/DOQI Guidelines[J].Blood Purif,2002,20(6):103-108.
[2]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第12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75.
[3]钟艺文.Hcy、hs-CRP与IL-6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7):42-43.
[4]孙玉真,陈立侠,蔡梅,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白细胞介素 6 的变化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11-2812.
[5]徐丽珍,朱丽萍,黄萃.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LN RIA的意义及评价[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2):145-146.
[6]解红霞,姜良铎.中药点滴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4):546-548.
[7]马明福,马淑梅.中药灌肠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84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0,42(4):62-63.
R692.5
B
1004-745X(2011)10-1697-03
2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