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机械化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装备支撑

2011-08-27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9期
关键词:机械化农机粮食

◆文│本刊编辑部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麦熟时节,中原大地麦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麦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金黄的麦穗瞬间便成为了机仓中饱满的麦粒。

近日,我国农业再传捷报: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万亿斤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这也是在去年取得粮食生产“七连增”成绩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记录。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农业战胜严重旱灾取得大丰收。粮食“八连增”,农业机械化在其中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抢晴天、战阴雨,快收快打、颗粒归仓,“三夏”的战场上农机大显身手。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据了解,上半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9.49亿千瓦,比2010年年底增长2.33%,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为春耕备耕、“三夏”生产顺利进行和冬小麦“八连增”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而且,资料显示,从2004—2010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我国农机总动力年均增幅7%。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年的增幅相当于政策实施前30年的增幅,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粮食丰产增产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粮食丰产农机“挑大梁”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机械化加快了粮食生产环节替代劳动力步伐,缓解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可能造成的粮食生产萎缩风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同时农民劳动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期待体面劳动,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进而影响到粮食大宗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减少土地撂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举措。

其次,农业机械化加快了粮食生产抢收抢种,保障了重要农时粮食生产顺利进行。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完成人畜力无法达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起到了“抢农时、防灾害、促丰产”的效果。水稻机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1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可替代200多人的工作量,1台玉米收获机能替代70—80个劳动力,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每亩还能节约生产成本40元左右。在每年的春耕、“三夏”“三秋”等主要农时,广大农机工作者克服不利气候因素、农时紧张、熟期集中等重重困难,快速响应、迅速行动、抢天夺时,大力推广收获、整地、播种“一条龙”作业技术,全力以赴加快作业进度。近年黄淮海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地区,机收、机种同时进行,使两作接茬的收、种环节的作业时间缩短10~15天,将“三夏”变为“两夏”,减少套种,实现平作,既简化农艺又节本增效。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农业机械的广泛参与,大范围的农业抢收、抢种工作是难以完成的。2004~2010年,累计有280万台收割机投入“三夏”麦收,80%以上的小麦收获由机械完成,7年较人工收获累计减少损失372亿斤。2010年春耕期间,东北等地区低温寡照,通过农机抢耕、抢种赢得了农时,“三夏”期全国共组织跨区作业队7600多个,投入联合收割机总量最高达到41万台,各类播种机具430多万台,高峰期日收获小麦1200万亩,麦收时间比去年缩短4天,为夏粮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秋粮生产奠定了基础。

第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农机是农业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重要载体。在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下降的情况下,需要靠农机实现现代意义精耕细作。这7年来大力推广的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提高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的质量。2010年机械深松面积1.43亿亩,精量播种5.3亿亩,机械深施化肥面积4.89亿亩,机械节水灌溉面积1.76亿亩。2010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到7000万亩,带动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8亿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达到3.7亿亩。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可增产5%~10%,而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可节约肥料20%以上。机械化高效施药可比传统施药方法提高利用率30%以上。在同等生产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种增产减损的综合增产能力分别为53千克/亩、37千克/亩、72千克/亩。其中,秋整地使用农机深松作业,可以使来年玉米亩均增产200斤、大豆亩均增产100斤。水稻机插秧亩比人工插秧增产100斤左右,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粮食机械化收获可在抢农时的基础上减少收获损失5~8个百分点。采用低温干燥可在提高稻谷品质的基础上,减少霉烂损失4%以上。在依靠地、水、肥等资源要素投入增产受到的约束增强情况下,发展农业机械化成为挖掘我国粮食增产增收潜力的现实选择。同时,活跃在农村的4000多万农机手特别是全国现有的20多万个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作业服务,在推动农业技术大规模集成应用,促进粮食生产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将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6条主要技术路线之一。

其四,农机在抗旱、抗洪等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恢复农业生产、减少了因灾损失。我国平均每年农机完成的抗洪、排涝面积近1亿亩,排渍量700亿立方米,抗洪抢险拉运土石方9000万立方米,拉运救灾物资6000多万吨,抗旱抽水面积达6亿亩次,抽水量600多亿立方米,完成其它农机抗灾救灾作业面积近3亿亩次。大量的农业机械植保机械和6个农用航空站对防治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农业机械在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灾地区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开展灾后水毁农田抢修、受旱和受涝农作物补种、改种等多种措施,争时间、抢速度,不误农时。2009年春天北方小麦主产区30年一遇、部分地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全国累计投入抗旱保春管机具823万台套,农机灌溉面积约占小麦抗旱灌溉面积的80%以上,充分发挥了农业抗灾救灾主力军的作用。

种种情况表明,具有提高农业生产率、投资收益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特征的农业机械化,理所当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突出作用。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在繁荣我国农机市场、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到2015年,要让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亿千瓦左右,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水稻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0%左右,油菜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基本解决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问题。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得到完善,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机流通体系和完善的农机售后服务网络。

在这一意见的指导下,我国将在东北地区、新疆棉区及华南蔗区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机,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提高棉花机收水平;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在黄淮海地区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进一步优化改善装备结构,提高作业效益;着力提升玉米机收水平,逐步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花生收获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力度,扩大花生机收面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普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加大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推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南方丘陵山区推广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推广,提高灌排设备装备水平。在其他地区加快提升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

我国将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统筹规划,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针对重点农作物建立农业机械化实验室,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工作。加强农机与水、肥、种、药等因素协调作用的机理研究,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同时,我国还将继续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抗旱排涝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农机作业、维修、中介、租赁等市场,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及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加强组织引导,推动农机跨区作业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延伸,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环节拓展。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排灌及抗旱用油。

在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培养上,我国将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开展农机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定期对农机推广、监理和试验鉴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我国将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加快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实现安全、高效、节能运行,及时满足农田灌排需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出农机研发和改进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在农机安全使用监督管理上,我国将健全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机作业、维修服务,提高农机应用和保障水平。组织开展在用农机质量调查,强化对财政补贴农机的质量监督和跟踪调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营造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抓紧研究以旧换新办法,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机,促进安全、节能、环保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机安全使用法规和制度,开展农机使用安全教育,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总之,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在今后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位置,这些年我国农机市场持续多年呈稳健发展趋势,现今在“十二五”发展大潮中,在惠农政策利好支撑下,在用户顺潮而动的思想转变下,我国农机市场必将进入更快的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机械化农机粮食
珍惜粮食
沃得农机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不一样的农机展
我的粮食梦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