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粮食供应链的外资进入与中国粮食产业安全研究
2011-08-24陈明星
陈明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粮食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战略物资,对于作为人口大国的我国而言更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农业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粮食产业安全的挑战。[1]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粮食价格不断飙升的背景下,随着外资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加速进入,粮食产业会否整体步大豆“沦陷”的后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如何在有效利用外资的同时,“利用外资”而不“被外资利用”,确保新时期国家粮食产业安全,为保持食品价格稳定、管理通胀预期提供有力支撑,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
要说明的是,与外资并购相比,外资进入不仅包含购买股权、增资或者购买资产等并购行为,还包含新建投资、直接从事收储等经营活动,更能全面反映外资在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状态和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外资进入”而非“外资并购”或其他概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供应链理论拓宽了传统的物流范畴,并与价值链理论相融合,将生产、加工等环节均纳入其中进行系统考量,其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尤其受到国内外理论界的普遍关注。1990年以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从制造业向农业领域延伸,先后出现了关于农产品供应链和粮食供应链的研究。肯尼特等[2]最早提出粮食供应链概念,并以面包用小麦为例分析了小麦质量等级管理有利于加强小麦供应链中的垂直合作。霍布斯等[3]进一步指出粮食供应链垂直合作有利于协调种植者、经营加工企业和决策者的利益,索哈等[4]认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粮食供应链,应是宽泛的粮食产业、食品产业以及政府间的战略联盟,且供应链内各方须维持经常性有关共同目标对话。而麦道夫[5]较早地观察到,发达国家大型农业跨国企业对全球的农业和食品生产的垄断力量在逐步增长,它们通过合并、收购、知识产权控制和生产专业化等方式,对其他国家的农业产业实施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垂直一体化战略,逐渐控制了从原材料供应、核心加工到最终销售的全部农业和食品生产链条。戴维斯等[6]则指出,以利润为导向、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农业一体化生产体系,其结果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普遍的农业产业安全危机,席娃[7]认为,这将剥夺千百万人口的生存权与取食权,并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未来产生政治经济危机的根源。国际行动援助组织[8]也指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对农业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其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以及全球小农造成侵害。显然,构建粮食供应链已成为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但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粮食供应链已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业安全,并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有利于保障粮食产业安全的粮食供应链,走出在“中心—边缘”结构的金字塔式“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化阴影,目前的研究尚较少涉及。
近年来,国内从粮食供应链的视角研究粮食产业安全的文献逐渐增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我国粮食供应链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9]虽然其立足于流通,但绝不是一个只涵盖流通领域的系统,而是一个由粮食相关产业组成的大系统,有其一整套经济目标体系;[10]二是从外资进入粮食产业带来的风险出发,指出外资加速介入我国粮食产业链,正趋向于从种子到田间管理等整个环节的控制,[11]这已危及我国粮食主权安全,应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构建和优化我国粮食供应链。[12]洪岚等[13]探讨了北京等地区的粮食供应链整合与构建策略,邱雁[14]认为要引导粮食企业向规模化、产销一体化以及产品相关多元化发展。马红漫[15]指出要对外资进入粮食产业进行适当监管,但也要警惕泛民族主义的过度泛滥。顾秀林[16]认为,中国粮食产业要改变在“世界体系”中“边缘区”的分工角色,必须脱离以资本强权为驱动力的全球化,建设新的公平的可持续的现代世界体系。因此,可以看出,从粮食供应链视角分析外资进入对我国粮食产业安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洞见我国粮食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更有效地防范外资进入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综观已有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整体而言,粮食产业安全研究的系统性体现不足,单项研究较多、系统性研究较少,概括性研究较多、深化研究较少;对粮食供应链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对其本身的阐释。因此,需要将粮食生产、流通、加工等诸环节作为一个整体,从粮食供应链的视角,深入探讨外资进入对我国粮食产业安全的影响机理,对粮食产业诸链条的风险进行统筹调控,从而实现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有效应对外资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渗透,形成新型粮食产业体系,寻求一种更为综合、更为系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粮食产业安全。
二、粮食产业安全的多维审视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全球粮食贸易越来越金融化,加之随着全球能源紧缺的加剧,粮食也逐渐能源化,因此,当前粮食已与美元、石油等经济战略武器紧紧捆绑在一起,兼具商品属性、金融属性和能源属性,成为全球资本逐利的投资品。2010年夏粮、秋粮收获季节出现的外资抢购现象,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业界对粮食金融属性的追逐。此外,也正因粮食具有除商品属性之外的多重属性,使其本身也成为政治和外交的手段。
粮食产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粮食安全,是一种内涵更丰富、更全面系统的粮食安全。借鉴产业安全的内涵,我国粮食产业安全是指国内粮食产业在公平的经济贸易环境下平稳、全面、协调、健康、有序地发展,使我国粮食产业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发展空间,从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全面、稳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粮食产业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主权安全4个层次。从数量安全层次看,粮食产业安全要提供足够的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和企业加工需求的粮食与食品;从质量安全层次看,粮食产业安全要保证所提供的粮食和食品的质量;从生态安全层次看,粮食产业安全要保证粮食生产所高度依赖的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从主权安全层次看,粮食产业安全要培育和保证我国粮食定价权能力,有效应对外资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渗透。
三、外资进入对中国粮食产业安全的效应与风险分析
近年来,外资进入我国粮食产业呈加速态势,尤其是2005年以后,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使国内粮食产业总体格局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1.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的特征与趋势
(1)外资并购成为外资进入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农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下,随着我国市场环境不断成熟、企业竞争加剧,外资更多的是放弃了之前的投资建厂的“绿地投资”方式,选择参股控股等更为便捷的方式进入我国粮食产业,从而使得外资并购国内的涉农企业呈快速发展态势。
(2)成长型粮食龙头企业成为外资并购的重点。在外资并购中,成长型粮食龙头企业成为外资进入粮食产业的首选,又多被形象地称之为“斩首并购”。以种子行业为例,为了迅速占领中国种子市场,外资把目光瞄准了具有种质资源、生产设备、营销网络的优质民族种子企业,不断加大并购我国种子企业力度。目前,我国一些种子产业的“排头兵”企业正纷纷被外资并购。
(3)市场控制和技术控制成为外资进入的战略着眼点。外资进入的环节大多集中在消费市场广、利润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并凭借其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以规模布局进入加工流通领域,控制加工环节,以构建营销网络做好产品销售,通过国际市场控制上游原料降低采购环节成本,通过引领消费主导下游产品终端市场,实现对市场和技术的控制。
2.外资进入对中国粮食产业安全的效应分析
外资进入我国粮食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同时还带来观念、人才、技术、管理和品牌等竞争要素,这些对于我国粮食产业而言都是迫切需要引进和利用的。因此,外资进入对于我国粮食产业安全有着积极的效应。一是产业结构效应,外资通过对粮食加工、流通等领域的介入,有利于缓解粮食产业发展资金紧缺,推动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粮食企业发展,提升粮食产业附加值。二是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引进种质资源和粮食加工流通等先进技术成果,弥补与外界的技术差距,并结合当地特色开发新产品。三是企业财务效应,外资并购粮食龙头企业,有利于借助外部力量来打破阻碍改革的利益链条,通过改造重组、明晰产权等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交易费用和产品成本,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和资金杠杆效应。
3.外资进入对中国粮食产业安全的风险分析
外资进入在对我国粮食产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可能隐藏着风险。
(1)价格垄断风险。外资凭借其自身技术优势并购国内企业,牢牢控制新技术、关键环节和高附加值领域,弱化和抑制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将中国的粮食产业纳入其全球粮食供应链,从而形成更强有力的控制。同时,在以其雄厚实力逐步占领较大市场份额后,可能会因市场过于集中而形成垄断,并由此拥有定价权和话语权。
(2)粮食供给风险。外资利用资本、技术、管理、营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一旦在粮食产业的加工环节形成了垄断,则容易在生产环节形成垄断或者局部的地域性垄断,实现对粮食产业的真正控制。如此,则会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造成政府调控能力弱化,增加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对国内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影响。
(3)粮食产业主体发展风险。外资进入可能会凭借高技术和低成本等多种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压低产品价格、蚕食市场份额,甚至利用垄断地位排挤和压制国内粮食企业,挤压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尤其是对于关乎粮食产业自立基础的种质资源、粮食加工流通关键技术及其知识产权,一旦被外资挤占,将造成农业技术空心化和民族品牌空洞化,势必影响我国粮食产业主体的生存发展。
(4)资源环境破坏风险。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外资进入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为此,外资可能会无视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过度开发和利用,如果地方对此关注不够或在招商驱动下监管不到位,将会对资源环境带来难以逆转的损害。
四、粮食供应链建构:粮食产业安全的一个分析框架
粮食供应链是一个连接粮食生产、储存、运输、流通、加工和消费等各产业的完整体系,它集成粮食产、加、销、储、运等多环节、多主体、多区域,以共生、协同、增值、共赢为核心,是一个由粮食相关产业组成的大系统,也是一种更综合、更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的粮食产业安全。
1.粮食供应链与粮食产业安全
粮食供应链通过加强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内在有机联系,有效兼顾农民和企业、产区和销区的利益,创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并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带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形成一种更全面系统的粮食安全——粮食供应链安全。由于粮食供应链涉及多环节、多主体、多区域,因此,粮食供应链安全内在地契合于粮食产业安全,保障粮食产业安全必须形成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粮食供应链。
2.粮食供应链建构与粮食产业安全保障的联动耦合
根据粮食产业经营的流程,在粮食生产环节,投入品供应商为农户、农场或种植公司等主体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农户与农场或种植公司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协作或合作关系,粮食运营商和粮食加工商也可能参与该环节的经营。在粮食流通环节,粮食运销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收购的粮食供应到粮食加工商以及产区储备库或销区储备库等市场主体,按照粮食经销商的性质,又可分为国内经销商和国外经销商;当然,粮食加工商也可直接从农户、农场或种植公司收购粮食。此外,粮食科技研发推广和质量检测监管体系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为粮食产业各环节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物质装备保障和质量保证;粮食批发市场和粮食期货市场也通过对相关环节、相关主体价格信息流的传递,发挥着价格杠杆的作用,指导乃至直接决定着各主体的经营行为;作为帮助相关市场主体降低或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政府,在粮食供应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贯穿于粮食的产能、产量、储备、进出口、消费等诸多方面。当然,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最终均归于消费环节,按不同的用途划分,粮食消费又可分为直接消费、间接消费(如饲养)和工业消费(如食品工业和生物质产业)(参见图1)。
3.粮食供应链建构的整体框架
围绕粮食供应链所集成的各环节、主体和区域,粮食供应链建构可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基于数量安全的功能建构。数量安全是粮食供应链的基础,它不仅包含最基本的粮食,还包括粮食制成品。因此,这是每个环节都应首要关注的问题,各环节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明确主导功能,并围绕主导功能加强基础建设,增强在该功能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注意各功能间的分工与合作,使各环节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紧密共同体。
(2)基于质量安全的运营流程建构。质量安全是粮食供应链的关键,各环节都必须树立质量安全意识,通过缜密的运营流程设计严把质量安全关,建立覆盖广泛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和产地追溯管理、生产加工追溯管理、储运追溯管理、销售市场追溯管理等管理系统,并备有相应应急预案,着力防范和处理运营流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3)基于主权安全的链条建构。链条化是粮食供应链之为粮食供应链的本质,也是保障粮食定价权安全的关键环节。整合信息流、物流等资源,改变节点分散、链条不完整的现状,打造全链条的粮食供应链,增强对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储运等环节的控制力,在保障国家粮食产业安全的同时,拓展粮食供应链各主体在各环节的利润空间。
(4)基于禀赋结构的产业布局建构。结合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从当前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需求出发,协调农业多种功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功能区内部、区际间生产功能的合理分工,全力打造现代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图1 粮食供应链建构与粮食产业安全保障的联动耦合
(5)基于比较优势的技术体系建构。核心技术体系是粮食供应链竞争力所在,因此,在粮食供应链中,要合理配置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同时,着力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在高产、优质、专用等品种培育以及粮食精深加工、流通等方面取得突破。
(6)基于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组织建构。粮食龙头企业是粮食供应链的核心,粮食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通过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分配,使各主体尤其是各企业从之前的单纯竞争关系演变为“竞争—合作—协调”的关系,达到多赢的效果,并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这种基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建构行为,将持续至协调成本大于其所带来的收益时为止。
(7)基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生态建构。生态安全是粮食供应链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粮食供应链各环节都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开展保护性耕作,围绕主导产品,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并积极引导构建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以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构建粮食供应链是应对外资渗透、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安全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粮食产业价值增值的手段和载体。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构建粮食供应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于保障粮食产业安全也并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必须在推进自身的整合优化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中,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增强保障国家粮食产业安全的能力。
1.加快推进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与优化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积极搭建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要按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建立集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检验检测、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在粮食供应链中真正受益,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使粮食供应链成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
2.强化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实施粮食科技自主集成创新,积极推进粮食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重点推进粮食现代流通、粮食现代仓储、粮食现代物流(储运)、粮食现代加工、粮食质量标准及现代检测技术、粮食现代信息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集成创新。加大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强粮食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要重点扶持涉农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发展,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和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积极推动我国粮食供应链参与国际分工
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有利于保障粮食产业安全的粮食供应链,才可能改变在“世界体系”中“边缘区”的分工角色,真正培育出世界性的粮食产业集团。为此,要实施积极稳健的“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粮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采取投资办厂、承包经营、海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型粮食企业。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品牌意识,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与做大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驰名中外的品牌和产品,拓宽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安全的空间。
4.完善粮食产业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要加快完善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通过完善《反垄断法》的配套措施以及《证券法》和《公司法》中关于对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定,积极应对外资对粮食产业龙头企业的“斩首并购”行为,为我国粮食供应链运行提供公平竞争的政策氛围。要健全包括准入机制、安全审查机制、持续监管机制、退出机制等在内的应对外资并购的安全审查保障机制,加大对外资和进口的监管力度。要着力构建粮食产业安全风险响应机制,加强对粮食产业安全走势监控和预判预警,形成各相关层面应急预案,提升我国粮食供应链应对外资渗透能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1CJY057)、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河南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B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陈芬菲,李孟刚.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风险源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1(2):97-100.
[2]Julie Kennett,Murray Fulton,Pauline Molder,Harvey Brooks.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Case of a UK Baker Preserving the Identity of Candian Milling Wheat[J].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8(3):157-166.
[3]JillE.Hobbs,LindaM.Young.CloserVerticalCoordination Agri-food Supply Chains: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3):131-142.
[4]Amrik S.Sohal,Marcia Perry.Major Business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the Cereal Products Industry Supply Chain:An Australian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6(1):36-50.
[5]Fred Magdoff.The World Food Crisis[J].Monthly Review,1998(1):1-15.
[6]Mike Davis.Planet of Slums:Urban Involution and the Informal Proletariat[J].New Left Review,2004(26):5-34.
[7]Vandana Shiva.Stolen Harvest:the Hijacking of the Global Food Supply[M].South End Press,2000:75-76.
[8]秦路,李嘉莉.外资并购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对策[J].世界农业,2008(1):4-7,28.
[9]孙宏岭,高詹.粮食供应链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J].中国粮食经济,2007(6):38-40.
[10]张宇,杜文龙.吉林粮食供应链构建策略.商业时代,2008(1):99-100.
[11]吕勇斌.外资并购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效应与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66-70.
[12]余丰慧.中国粮仓的钥匙决不能让外资抢走[N].经济参考报,2010-06-21(2).
[13]洪岚.北京地区粮食供应链整合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67-168.
[14]邱雁.美国大豆倾销中国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3):3-16.
[15]马红漫.面对外资粮油巨头……[N].上海证券报,2010-06-09(F06).
[16]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和新“三农”范式[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