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岁挣4000万:励志还是拜金?

2011-08-23董藩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学历者耻辱励志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近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番雷人话语,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在微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也触动了许多网友的神经。“40岁4000万”,是励志还是拜金?围绕这一焦点,大家展开了激辩。

教授发表雷人语:

40岁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

近日在微博中,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如此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

在微博上,董藩进一步表达了其观点:“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 D 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反对者:

金钱绝非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尺

此言一出,网上立刻如开锅般热闹。记者发现截至昨日,在新浪微博,原文已转发20971条,原文评论已达8527条。对董藩教授的这番高论,绝大多数网友持反对态度,并进行了炮轰和痛批。网友“晏扬”在微博中这样评论:鼓励学生努力奋斗、合法致富没什么不对,错就错在羞辱着绝大多数人的尊严;错就错在你提出的标准过于单一,将拥有大量财富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尺,将“拜金主义”视为教育的真谛。40岁、4000万身价(家)这样的羞辱性励志,也许能鼓励一部分研究生努力奋斗,但更有可能让更多研究生精英意识膨胀,目空一切,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结果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撞得鼻青脸肿,要么真的沦为无能、懒惰者,要么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牟取财富,这才是真正的失败和耻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古训,被许多网友奉若至理名言。有网友直言,董教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说出“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实属一句市侩的豪语。在当前就业难的情况下,有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董藩教授却张口就是一个4000万,否则,就是耻辱和失败,不激起众怒都难。

还有网友痛批道,董藩教授将追求金钱作为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极其错误的。这样的教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金钱的奴隶,仅仅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学生的价值,不但会让学生误入歧途,而且也证明了这样的教授低劣的价值取向。

网友“布丁丝”同时反问,为何眼下一些人越来越嗜钱如命,越来越唯利是图?除了社会体制外,教育者的指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董藩这种激励学生成功的做法,有失教授的职业道德和水准。教授的血管里也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支持者:

高学历者不应总为衣食发愁

但在多数网民对此持批评态度的同时,也有一些网友很认同董藩的观点,认为他的一番言论对不少人有“励志”作用。网友“第44楼”算了一笔账:40岁,也就是20年后是吗?想想20年前,如果你有1万元,那叫“万元户”,受人敬仰120年后的今天,如果你有1万元,你好意思说出去吗?今天有4000万是富翁,20年后,4000万还算什么?能顶现在40万吗?一个人活到40岁了,连40万身家都没有,确实不好意思去见老师了。

针对董教授的言论,网友“等待爱情的死人”评论说,虽然残酷,确是真理。高学历是为何用?制造财富,为家人谋幸福。网友“chaney”则问道:激励人们创造财富有什么过错?

“贫穷是一种耻辱和失败,这是很多大教授所不能体会或者是不愿意去面对的事实。”言及至此,网友“肥肥猫咪”问道:教授们把学生招到自己门下,传道授业解惑一番,出了师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出入无完裙”,这算哪门子的荣耀与成功?有的教授在自己的小小池子里称雄一方,丝毫不考虑孩子们的出路问题。尽管他们不谈钱,但哪里来的荣耀与成功?

网友“飘飘一尘”认为,藩教授提出“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句话本身也许不中听,但确实有其合理的成分。对高学历者来说,全然要求他们“40岁时有4000万身家”,并不现实;但是,对高学历者来说,如果在40岁时依然过着让妻儿和父母跟着受苦、为衣食发愁的生活,至少高学历者自己应该感到“失败”。

猜你喜欢

学历者耻辱励志
又见“读书无用论”
真正的耻辱
德国:低学历者就业改善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差钱”也演“励志”剧
乌龙翻译的耻辱和光荣
探讨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法律素质现状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
日本限高学历者“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