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人群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的分析
2011-08-23李惠明黄绍芳
李惠明,付 群,黄绍芳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南昌 330006)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发展为子前期甚至子,可导致孕产妇脑出血、颅内静脉栓塞、肾功能障碍等多脏器、多系统功能障碍[1]。它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目前引起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为了解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趋势,笔者对63名孕妇从孕18周至40周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动态监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1月至2010年11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的孕妇240人,年龄18~39岁,平均(28.47±4.43)岁。均排除心脏病、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等影响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方面的疾病。从孕 18~25、28~34、36~40周各进行 1次血流动力学检测,共3次。将240名孕妇根据MP监测仪检测结果分为2组:阳性为高危组63人和阴性为正常组177人。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人群判断标准:心脏指数(CL)<2.5 L·mm-2·min-1,波型系数(K)>0.4,外周阻力(TPR)>1.2 pru即阳性,反之为阴性。
1.2 方法
2组孕妇左侧卧45°,将MP监测仪(北京易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易思-01)传感器置于手腕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当屏幕出现脉搏波并且波型稳定时,方描记存档、登记。通过MP监测仪分析、计算CL、K、TPR、血流平均滞留时间(TM)、血液黏度(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高危组第 1、2、3次检测的CL、K 、TPR、V 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组第1、2、3次检测的 TM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表1 2组不同检测次数 CL、K、TPR、TM、V值的比较 x±s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其病理变化首先是小动脉痉挛[2],血流的变化先于血压的变化[3]。因此,在亚临床阶段(即血流发生改变时),筛选出高危人群对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妊娠高血压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及超声学的发展,人们可用无创性辅助检查预测妊娠高血压疾病,以期早期预测、早期干预,降低母婴的发病率及病死率。J.S.Cnossen等[4]通过检测子宫动脉、静脉导管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预测妊娠高血压疾病。
MP监测仪是根据血流动力学中弹性管原理,通过检测桡动脉脉搏波,无创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叶惠萍等[5-6]根据相同的原理,应用SD-Ⅱ型妊高征预测分析系统,进行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预测,认为妊高征预测分析系统可早期预测妊娠高血压疾病,对减少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为了解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过程及趋势,笔者对240名孕妇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对其血流动力学5项指标(即:CL、K、TPR、TM、V)进行了重复检测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L在正常组和高危组均呈上升趋势,且正常组CL值与高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PR、TM、V在正常组和高危组均呈下降趋势,且正常组K、T PR、TM、V值与高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正常孕妇和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随着孕周的增加,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呈动态变化,而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人群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更明显。因此,要加强对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人群的动态监测,以期对妊娠高血压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母婴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1] Norris S L,Kansagara D,Bougatsos C,et al.Screening adults for type 2 diabetes: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U.S.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J].Ann Intern Med,2008,148(1):855-868.
[2]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0-101.
[3] 丛克家,王陶陶,刘桂荣,等.妊高征的血液动力学与微循环[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1):29-30.
[4] Cnossen J S,Morris R K,ter Riet G,et al.Use of uterine artery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o predict pre-eclampsia and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bivariable meta-analysis[J].CMAJ,2008,178(6):701-711.
[5] 叶惠萍,郭小涛.2 000例妊高征预测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7(5):81,107.
[6] 宋红,李志英,徐良伟,等.SD-Ⅱ型妊高征预测分析系统临床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2):145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