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一池三改”模式养猪之垫料篇
2011-08-22杜晓光
杜晓光
(山西省宁武县农业委员会,山西省宁武县 036700)
“发酵床+一池三改”养猪法是将发酵床和农户用沼气 “一池三改”建设相结合,二者的效益被叠加和互补,实现了1+1>2,是适合农村家庭养猪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发酵床的垫料层能有效地分解粪尿,就要求微生物处于正常分解、频繁活动、有序运动的动态环境中。垫料中微生物能迅速增殖,保持旺盛的活力,这样有害微生物才能被抑制。同时发酵是一个产热过程,产生的高温可杀灭许多病原体和寄生虫。因此,选择合适的垫料原料,将垫料原料进行合理配比、混合、发酵和加强管理对于提高垫料层微生物活性非常重要。
1 垫料的组成
垫料主要由以下几种原料组成:
1.1 透气性原料
如玉米秸秆、稻糠等,主要是保持垫料中有空隙、有氧气,为需氧的微生物创造生存条件。
1.2 吸水性原料
如锯末,由于猪粪尿中含有近80%的水分,添加吸水性原料可以有效降低整个垫料层中的水分含量,从而降低湿度、避免水分过多造成的菌种被抑制、死亡的现象发生。
1.3 辅助性原料
主要包括麸皮、米糠、玉米芯粉,这些原料流动性好,便于将菌种混合均匀,起稀释菌种作用;没有污染的黄土,由于本身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在接种菌种时,可以很快增殖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起扩繁作用;盐,可补充微量元素钠、钾等及创造一个高渗环境,阻止垫料外的微生物进(渗)入。
1.4 菌种
有商品菌种和土著菌。如果自身具有微生物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设备,可以自行筛选和培养土著菌。第一次使用“发酵床+一池三改”模式的养猪户,建议最好选择商品菌种。
2 垫料的配比
应因地制宜选择原料,尽可能选择本地丰富的、物美价廉的原料,不可盲目照搬、生搬硬套使用一些当地没有或者紧缺的原料,增加成本。确定好原料后,要考虑配比后C:N(碳氮比)。由于猪粪的C:N为7:1,并且每天都有新鲜的粪尿加入垫料中,处于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环境中,这就要求原料C:N必须足够大,这样垫料配合后的C:N也大,垫料的使用寿命才会长。锯末的C:N为491:1,可作为首选。一般要求垫料的C:N大于25:1,碳氮比越高,使用寿命越长。若只稍大于25:1,就需要经常补充新的原料。通常采用 “锯末+玉米秸秆”的组合,锯末+秸秆共90%,黄土+麦麸共 10%,盐0.3%。表是常见原料的C:N,在选择原料时可以参考。
3 垫料的混合
根据所建发酵床的面积确定各种原料的数量,先将菌种和辅助性原料(麸皮、米糠、玉米芯粉等)混合,实行逐级递增混合。如第一次用100 kg麸皮与菌种混合,混合好的预混料再与200 kg麸皮混合,之后再与400 kg麸皮混合,一般如此逐级混合3次后,再与锯末、秸秆等原料进行混合。如果所需菌种多,可以分多次进行预混合,然后再与大料混合。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采用搅拌机来进行菌种混合,然后再用推土机、挖掘机等机械进行大原料的混合。对于规模较小的养猪户,可用铁锹进行搅拌,但应尽可能多搅拌,至少应搅拌三遍,避免出现发酵不均匀。以上是固体菌种的混合,若用液体菌种,可以用水稀释菌种,原料混好后,堆积发酵时再添加。
4 垫料的发酵
根据发酵场所不同,垫料的发酵分为舍内发酵和舍外发酵。舍内发酵即是在猪舍内进行发酵。将混合好的垫料,填入床内,填10 cm,加一次水,做到垫料底层加水少一些,表层正常或稍多一些,这样水在重力作用下,会逐渐向下渗透,从而使整个床内含水量一致,适宜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切不可将水量平分,那样容易造成底层水分过多发生霉变出现死床。一般垫料含水量应为50%~60%,辨别方法是 “手握成团不滴水,落地即散手感湿”。铺好后表层覆盖塑料膜或者编织袋。舍外发酵即是将混合好的原料在猪舍外就地堆成四棱锥形,边堆边加水,高度1.5 m左右,堆好后覆盖塑料膜。夏天需发酵5~7天,冬季需发酵10~15天,不同地方所需发酵时间有所差异,发酵好的判断依据是:掀开薄膜,可以闻到香味,挖开垫料能看到白色的菌丝。
表 常用垫料碳氮比例
5 垫料的管理
只有垫料正常的发酵,才能为猪只提供良好的环境。发酵床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正常发酵的垫料温度是测定垫料表层下20 cm处的温度,处于40~55℃之间。低于40℃,则垫料中的微生物发酵能力减弱;但夏季可以将垫料温度降低到40℃以下抑制或者减缓微生物的发酵,达到猪舍降温的目的。
猪只在垫料上追逐跑动出现浮尘时,说明湿度低,可以喷洒水或者菌种的水溶液;当垫料表面出现泥泞有些稀的话,说明湿度过大,须添加新鲜的干垫料,并翻挖。
若出现氨气等气味,同时伴有水分偏多、垫料泥泞,说明微生物发酵能力较弱,须添加菌种,配以大翻挖 (从底层,整个翻挖)垫料,适当添加新鲜干燥的垫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