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乡土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策略

2011-08-20赵志飞曹金彪

山西建筑 2011年19期
关键词:建筑师乡土传统

赵志飞 曹金彪

随着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世界趋向一体化,现代工业技术在环境和文化方面的负面效应也随之扩散。生态危机、能源消耗、文化趋同等现象令许多国家感到忧虑。反映在建筑领域,资源消耗型的建筑发展模式对地域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压力,地域建筑文化也存在被消解的危险。新乡土建筑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域性的矛盾对抗中应运而生。它中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它不仅传承传统地域文化,也接受全球化带来的科技和进步。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是建筑得以实现的基础。如今,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正以级数上升的力量影响着建筑的发展,并成为最大的影响因素。现代技术在带给我们便利、舒适和效益的同时,也无情地侵蚀着我们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处于敏感地位的新乡土建筑,它的正确定位正在于是否能够恰当对待现代技术。如何把握好技术这柄“双刃剑”,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 新乡土建筑的概念

“新乡土建筑”对我们而言并非是一个新名词,关注它的建筑师也不在少数,要说明什么是“新乡土建筑”,先要看看什么是“乡土建筑”。乡土建筑指的是产生于本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建筑。它来源于对世界各地民居的调查研究,以各地的民居为代表。保罗·奥利弗(Paul Oliver)在由他主编的《世界乡土建筑大百科全书》中,概括出“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为:本土的;匿名的(即没有建筑师设计的);自发的(即非自觉的);民间的(即非官方的);传统的;乡村的等等,基本上体现了“乡土”的完整含义。所谓新乡土(neo-vernacular)建筑,是指那些由当代的建筑师设计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传统乡土建筑的新建筑,是对传统乡土方言的现代阐释。它赋予乡土建筑以新的、现代的功能从而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

2 新乡土建筑的技术策略

近些年来,在新乡土建筑创作中,一些建筑师对待技术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们既没有盲目沉醉在现代技术的魅惑之中,也没有盲目追寻纯粹的传统技术,而是在尊重乡土文化的前提下,立足当时当地,寻求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平衡点,以一种创新的姿态赋予建筑新的意义。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概括。

2.1 传统技术的改进

乡土技术的改进这种探索方向是提炼乡土技术中至今仍然适用的因素,与当代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相结合,创造新的乡土技术。一些优秀实例反映出了对传统技术现代化的探索,值得我们深思。比如瑞士建筑师卒姆托(Peter Zumthor)设计的圣·班尼迪克特小教堂(Saint Benedict Chapel,Graubünden),通过运用精心设计的构造与材料来缔造建筑与人文、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见图1,图2)。建筑师采用了传统的、具有地方特征的木结构建造方式。整个建筑外部竖向的表皮由10 cm见方的木片覆盖。鳞片状构造的木片一块一块钉在后面的木夹板围护上,全部只能由手工完成,体现了建造教堂这一事件的虔诚。木片取材于当地,与周围小镇上的木质住宅十分融洽。由于表皮是圆滑的转向,色彩的变化在一个范围内柔和的渐变。人们通过木片颜色的变化,便可以解读出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卒姆托以对生活与自然敏感的洞察力,将普通的结构形式、平凡的材料化为沟通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力手段。可见,传统的技术在今天不是没有用处,而是在于怎么用。传统技术大多是一些朴素的地方技艺,本身就具有某种亲切和自然的性质,表达了某种对自然情感的向往,这恰恰契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此传统技术的现代化更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继承乡土建筑多年积淀形成的一套建筑手段与技术,将原有优势通过现代的手段、方法、设备延续下来。

2.2 高新技术的应用

地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日趋丰富。乡土建筑死守传统技术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新的技术手段。在当下,许多建筑采用高新技术手段,以达到实现自然、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类建筑立足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为乡土建筑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历来被称为“有机高技”(Organic-tech)代表的皮亚诺,在奇芭欧文化中心(见图3),展现的就是一种高技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皮亚诺从当地的棚屋受到启示,提取出其造型精华——木肋结构。木肋向上收束,造型酷似当地人住的棚屋。中心的主体由10个大小不等被皮亚诺称之为“容器”的单体一字排开,形成3个村落,每个容器都有一个功能主题,相互以廊道相通,构成整体。最终的“棚屋/容器”具有两层皮:外皮是模仿棚屋“编织”而成的木肋结构。为了抵抗南太平洋的强风(250 km/h,450 kg/m)和获得耐久性,木材选用了中非的桑科树(Iroko),这种砍伐后仍带有油性的材料也易于弯曲。内层则是钢与玻璃百叶,体现了皮亚诺一贯所追求的透明性(transparency)。这样在弯曲的外皮和竖直的内皮之间,形成被动式通风系统,是海风和室内空气流“之间”的过渡。内层百叶窗都是机械自动控制的,随着风力的变化,百叶自下而上地逐个开合。高技术与本土文化在这个建筑中实现了完美融合,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高技”与“乡土”的结合将代表着新与旧、历史与未来、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建筑语言融合为一体。这是一种全球化语境下的积极探索——将当代高工艺和高科技手段与地域环境、乡土文化和地方建筑营造方法相结合,追求既有信息、智能以及生态技术功能,又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创作倾向。

2.3 适宜技术的提倡

适宜技术是指由各地的生态环境、技术和经济状况以及气候、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合力决定的适应于特定地域的技术。它主张将当代的先进技术有选择的与地域条件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同时提倡改进和完善现有技术,充分发掘传统技术的潜力,以达到最好的综合效果。国外许多建筑师都积极地运用适宜技术原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筑设计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在研究当地气候与建筑的关系时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论断,在实践中他借鉴传统建筑的技术处理,发展出诸如敞廊、管式剖面、开敞空间等建筑类型。在造价低廉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建筑空间。在我国许多研究者也积极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延安枣园绿色住宅即是其中一例。研究者对传统窑洞的建造经验和生态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进而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加以运用,采用被动式与主动式技术,地方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传统窑洞在采光、通风、防潮等方面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从而使窑洞获得了新生。适宜技术是基于建筑技术的可选择基础之上,强调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性、适应性、适用性的技术,同时,适宜技术隐含着“此地”的地方技术,也体现出“此时”的时代特征。作为“多种技术的混合体,它能发挥资源的能力并适应国家的条件,能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目标做出最大贡献。”

3 结语

无论是高技术或是低技术的采用,还是高技术与低技术的并行,其目的都是建筑师为探索怎样表达地域特色的一种手段。最重要的是采用适合本国本地区的适宜技术,在建筑与技术的全面协调中,构建人类的理想家园。

[1]汪 芳.查尔斯·柯里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单 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J].建筑学报,2000(11):24-25.

[3]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J].建筑学报,1999(6):6-7.

[4]支文军,朱金良.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J].新建筑,2006(6):23-24.

[5]扬 崴,曾 坚.高技乡土——高技建筑的地域化倾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2):56-57.

[6]单 军.记忆与忘却之间——奇芭欧文化中心前的随想[J].世界建筑,2000(9):11-12.

[7]赵 群,刘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简析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J].新建筑,2003(2):18-19.

[8]张 彤.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J].华中建筑,1999(3):24.

[9]陈晓扬.基于地方建筑的适用技术观研究[D].南京:东南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猜你喜欢

建筑师乡土传统
胖胖的“建筑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土中国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当建筑师
芬芳乡土行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