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胆系结石112例临床分析
2011-08-18许世华
许世华
(湖南省汉寿县人民医院 湖南汉寿 415900)
胆系结石即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反复性疼痛,引发急腹症,合并感染,致使患者出现发热、黄疸等,严重者甚至引发胆道梗阻、恶变、休克等严重并发症[1]。超声检查、CT扫描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当前临床用于诊断胆系结石的主要方法。本次研究选取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诊疗的胆系结石患者112例,对其B超和CT扫描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B型超声在胆系结石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例病例均为于我院行住院治疗的胆系结石确诊患者,其中男87例,女25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5.7±12.1)岁;临床表现:腹痛或伴有放射痛、黄疸、发热、恶心、呕吐等。
1.2 方法
患者术前均空腹进行B超检查,部分患者再加以腹部CT扫描检查,手术后确诊存在胆系结石。B超检查方法:仪器使用HP200彩色超声检查仪,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空腹,通常取左侧卧位、仰卧位或不同位式之间转换,使用仪器探头在患者右上腹季肋区与右肋下之间进行纵向或横向检查,必要时可患者取胸膝位或饮水充盈胃肠以提高诊断率。CT仪器使用GE Light-speed16进行扫描摄影。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3组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12例患者经手术确认均有胆系结石,其中胆囊结石82例,肝内胆管结石15例,肝外胆管结石12例,胆囊及肝外胆管多发结石3例。在胆囊结石的阳性检出率方面,B超为98.78%,CT扫描为83.78%,B超显著高于CT扫描(P<0.05);在肝内胆管结石及肝外胆管结石的阳性检出率方面,2种方法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胆系结石又称胆结石或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胆系结石临床主要是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根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可将胆系结石划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CT扫描检查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胆道系统的细微解剖结构和空间分布能够形成直观的影像资料,但对于低密度结石及胆道显影不佳时容易造成漏诊,且价格昂贵,使其临床推广使用受到限制。B超检查时胆系结石呈现强回声光团和声影,并且结石回声可伴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可对结石的数目、大小进行清晰显示,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2]。结石光团与管壁之间的分界清晰。B超检查对胆囊结石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肝外胆管结石,而肝外上段胆管结石较之下段胆管结石更容易被发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超检查对胆囊结石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8.78%,显著高于CT检查83.78%的阳性检出率;在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结石的检出方面,二者分别具有较高的结石阳性检出率,但二者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B超检查对胆系结石的诊断率高达95%以上,但临床中仍有少数患者存在假阴性或漏诊的现象。通过对本组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发现结石的大小、密度、形态及所处部位等因素均与胆系结石的诊断有着密切的关联。当对胆囊颈部结石、沙粒样胆囊厚壁结石以及饱满型胆囊结石进行检查时,就容易出现漏诊[3]。一些结石由于形态和部位的影响致使声像图不具备特征性表现,在面对此类患者时,应注意胆结石形态和成分的多变性以及胆囊病理机制的复杂性,由于结石可以随患者体位的改变而移动,因此可通过变换患者体位、反复观察胆管与病变的关系,认真进行鉴别[4]。B超检查患者无痛苦,且准确率高,因此是胆结石临床检查的首选方法。
表1 B超及CT扫描对胆系结石的阳性检出率对比(%)
综上所述,B超对于胆系结石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加之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无创伤及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肖玲,陈瑶.B超诊断胆系结石的临床价值(附109例报告)[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20):2159~2161.
[2]王卫民.总胆管结石B超检查与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10):768.
[3]Anderson SW,L.B,Varghese jc.Accuracy of MDCT in the diagnosis of choledocholithiasis[J].Am J Roentgenol,2006,187(1):174~180.
[4]陈敏华.胆道疾病超声诊断进展[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3):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