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桩基础沉降控制方法及措施★
2011-08-15姚庆钊彭建勋梅保贤
姚庆钊 彭建勋 梅保贤
桩基的沉降控制除通过试桩确定施工控制参数,验证设计可靠度,并通过常规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外,对钻孔灌注桩采取桩底压浆技术是目前有效控制桩基沉降的好办法。
1 桩基础沉降控制技术原理
桩基础沉降控制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桩底后压浆技术是为了固结和挤压钻孔时松动的土层,提高桩的端部承载力,减少桩的沉降量以改善上部连续结构的梁体应力。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桩底后压浆技术施工简便、工艺成熟、成本较低、效果显著。
2 桩基础沉降控制的方法及措施
2.1 钻孔桩桩底后压浆的技术要求
设计采用U形管注浆法,注浆管材料选用能承受高压的钢管,正式桩均匀布置 6条压浆回路,每条回路在桩底布置两个套筒部件,每个套筒都有两个φ6mm注浆孔,孔口朝向孔底,被橡胶套筒紧密包裹,安放在钢筋笼末端的框架上,钢筋笼安装后套筒位于桩底,注浆管顶部延伸至桩顶与注浆泵相连。
桩身混凝土灌注后24 h~48 h,用高压水进行注浆孔初裂,使套筒包裹的出浆口开裂。
桩身混凝土灌注 6周后开始桩底压浆,采用膨润土、水泥、水、缓凝剂拌制成的不收缩混合浆液,其 7 d最小抗压强度为5MPa。
浆液按剂量通过注浆回路依次轮流压注,每次循环每个回路的剂量不超过 50 L,所有回路应以规定的剂量轮流压注或达到100bar的压力后维持10m in,第一循环压注完成后不少于 6 h开始下一轮的压注,直至注浆量达到1 500L;或所有回路达到100bar压力;或桩身上浮达到15mm。
2.2 钻孔桩桩底后压浆的工艺要点
1)压浆管路。
压浆管采用8根内径为25mm钢管,壁厚δ=2.5mm,安装前清除钢管内锈渣等杂物,防止堵塞出浆孔。底部用弯头及弯管将两根注浆管连接成回路,共形成 6个压浆回路。每个压浆回路底部安装两个套筒部件,每个套筒内的钢管上有两个φ6mm被橡胶套筒紧密包裹的注浆孔,孔口朝下,注浆孔沿桩底圆周半径约为0.3倍桩径均匀布置,压浆管顶部钢管接长至地面以上,便于压浆操作。
压浆管固定在钢筋笼内侧,底部压浆管固定在焊接骨架上,压浆管底部橡胶套筒在钢筋笼安装完毕后,使其与桩底土壤紧密接触,防止被水下混凝土包裹,使注浆孔无法用高压水开裂。压浆管接头处应密封不透水,防止泥浆或水泥浆漏入,避免堵塞压浆管路。
2)声测管路。
在钢筋笼内侧沿圆周均布4根声测管,声测管为内径50mm,壁厚δ=2.5mm钢管,顶部伸至地面以上,便于超声波检测,声测管底部将紧贴桩底土壤,为便于二次压浆时在声测管内钻孔,声测管底部用水泥砂浆填塞。
声测管安装垂直度容许偏差不大于 5‰,且接头处孔壁过渡应圆顺光滑,便于声测探头通过和管内钻孔。声测管应密封不透水,防止泥浆或水泥浆漏入,避免堵塞声测管路。
3)钢筋笼安装定位。
准确测量钢筋笼底口标高,是桩底压浆施工的关键。如果钢筋笼放不到位,压浆管底部橡胶套筒没有触到孔底,那么橡胶套筒可能被水下混凝土包裹,导致注浆孔无法裂开。如果钢筋笼下放过多,在其自重作用下,可能损坏底部压浆管路,导致无法进行桩底压浆。
为解决钢筋笼定位问题,在钢筋笼底部设置了触底开关,导线沿钢筋笼引出桩顶连接指示灯,钢筋笼触底时接通开关,点亮指示灯显示钢筋笼到位,这样就保证了注浆管紧贴桩底土壤。
2.3 桩底压浆主要设备
1)注浆泵。注浆泵采用 3SNS型往复式三柱塞泵。
2)制浆机。制浆机采用ZJ-400型涡流制浆机。
3)储浆箱。为储存浆液并且便于测量注浆量,用薄钢板制作尺寸为1 000mm×1 000mm×1 000mm的储浆箱。开始压浆前,应制备足够的浆液存放在储浆箱内,在压浆过程中,用直尺测量储浆箱内浆液高度的变化,即可计算出每一次的注浆量。
4)基准梁。在桩底压浆施工中,为监测桩的上浮情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设置基准梁,用百分表进行监测。
在桩两侧距桩周 2.5倍桩直径的位置设支点支撑基准梁,基准梁要有足够的竖向刚度和横向刚度,采用型钢Ⅰ40,测量桩身上浮的百分表要安装牢固,测量面要求平滑。
5)其他配件。压力表、球形阀、浆液分配器、溢流安全阀、高压软管、管路接头等配件应满足高压工作条件,要求有 1.5倍的安全储备,并应在压浆前进行压力试验。
辅助设备有冲洗压浆管路的水泵,过滤浆液的滤网等。
2.4 桩底压浆操作规则
1)材料及设备的准备。
压浆前检查确认制浆机、注浆泵、压力表、浆液分配器、溢流安全阀、球形阀、储浆箱、水泵等设备工作状态良好。
压浆管路按编号顺序与浆液分配器连接牢固,并挂牌标明压浆回路序号。
水泥、膨润土、缓凝剂等准备充足,压浆前运抵现场。
2)场地布置。
压浆管路按编号顺序与浆液分配器连接牢固,并挂牌标明压浆回路序号。
基准梁要有足够的竖向刚度和横向刚度,测量桩身上浮的百分表要安装牢固,测量面要求平滑。
水泥、膨润土、缓凝剂等准备充足,压浆前运抵现场。
3)人员组织。
设总指挥一人,统一指挥注浆工作。注浆过程中,注浆泵由专人操作,专人控制注浆量,专人观测压力表,专人观测桩身上浮百分表,及时将结果报给记录员。记录各回路每次注浆的起止时间、注浆量、注浆压力;各压注阶段桩的上浮量和总上浮量。
制浆配合比、取样、试验等由试验室人员负责。
4)出浆口初裂。
桩身混凝土灌注后 24 h~48 h开始压水,出浆管口出水后,关闭出浆阀,继续加压,使套筒包裹的注浆孔开裂。
5)泥浆制备。
浆液采用水泥、膨润土、水、缓凝剂组成混合浆液,其 7 d最小抗压强度5 MPa。浆液配合比应经试验确定,要求流动性好,粘度为 7 s~9 s,初凝时间约3 h。每一轮注浆取一组试件。当浆液超过初凝时间,该浆液废弃不用。
6)注浆。
浆液按剂量通过压浆回路轮流依次压注,每次循环每个回路的剂量不超过 50 L,所有回路应以规定的剂量轮流压注或达到100 bar的压力后维持10min,第一循环压注完成后不少于6 h开始下一轮的压注,直至注浆量达到1500L,或所有回路达到100bar压力,或桩上浮达到15mm,满足上述条件之一时停止注浆。
注浆前所有管路接头、压力表、阀门等应连接牢固、密封。在一条回路中注浆时,其他回路的阀门应关紧,保持管中压力,防止浆液从桩底注浆孔进入其他回路造成堵塞。
注浆时浆液应通过滤网压入进浆管,管路中的水从出浆管排出,直到出浆管流出与进浆管相同浓度的浆液后关闭出浆管,然后匀速加压注浆,压注完成后缓慢减压。每次压注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回路,从进浆管压入清水,并将出浆管排出的浆液回收到储浆箱,必须保持管路畅通,以便下次压注顺利进行。
完成一轮注浆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全部注浆管路。为避免桩底浆液回流管中堵塞管路,派专人负责按时清洗全部管路,前 3 h每半小时清洗一次,后3 h每一小时清洗一次。
最后一轮压浆完毕,经工程师认可后,压浆管路用浆液填充。
每轮压浆完成后应及时清理设备。
3 结语
本文主要对灌注桩沉降控制方法后压浆技术的原理、技术参数、工艺要求及施工措施进行了阐述,该技术在解决灌注桩设计和施工困难方面有独到之处,可以使灌注桩进行非开挖延长,可以加固桩周及桩端松软土层,使其达到设计强度及变形要求,解决其他施工方法无法克服的困难。后压浆技术处理后,单桩承载力有很大提高,而且施工简便,质量容易控制,既经济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