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雨一路歌——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发电40年发展历程
2011-08-15童洪
童 洪
(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四川都江堰 611830)
岷江浩荡,从海拔3 690米的弓杠岭垭口,一路顺势奔流、一泻千里。地处岷江干流的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40年来,一代又一代映电人在岷江河畔安营,逆流而舞,踏浪前行。
在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间,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沿着纵横在高空中的输电线,像河流一样源远流长。
从“孕育”到“诞生”
映秀地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南部,在这里,岷江与渔子溪河滋养出秀美的山川;在这里,河谷深切,山势陡峭,水流湍急,是大自然馈赠给水电人的一份厚礼。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两万多人的建设大军挥师川西峡谷,决战岷江蛟龙,随着第一声炮响,山水小镇映秀,从此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历时7载,建设者们住油毛毡房,喝山涧溪水,在荒山沟壑间开山筑路,钻山打洞,筑坝拦河。1971年9月30日,是一个载入映电发展史册的日子,映秀湾电站一号机组正式投产,当年发电8 620万千瓦时。
“好个映秀湾,成都亮半边”,映秀湾这颗享誉全川的“高原明珠”发出的电流源源输送到成都平原,点亮了川西坝子的万家灯火。
1972年4月30日,映秀湾电站三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这不仅是四川发电史上新的里程碑,更是人类利用岷江自然资源创造清洁能源的开端。
1972年12月5日,坐落在岷江支流——渔子溪河上的渔子溪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1975年12月26日渔子溪水电站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这是我国国内水头最高,引水隧洞最长的水电站,从筹建到全部建成历时10载。
1978年初,原“映秀湾发电厂革命委员会”正式更名为“映秀湾发电厂”。
20世纪80年代,改革发展,疾风劲吹,渔子溪二级电站拉开建设大幕,1986年5月,渔子溪二级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在并网发电仪式上,四川省副省长马麟宣布将渔子溪二级电站正式更名为耿达电站。1987年12月21日,耿达电站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
至此,映秀湾发电厂所辖3个电站11台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发电,总装机容量45.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20多亿千瓦时。
映电人以川西汉子特有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在川西北峡谷的这片热土上,开始泼墨挥毫,谱写一曲长达40年奋斗不息、战斗不止的创业壮歌。
从“起步”到“起跳”
凡是到过映秀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山很秀丽,但也是险峻的,这里的水清澈,但又是湍急的。
在这样的山水之间挖方、钻隧洞、筑大坝,那无异于打一场恶战啊!至今许多已进暮年的“老映电”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都禁不住发出深深的喟叹:住的虽是牛毛毡帐篷,喝的是山泉水,但那劳动场面用“热火朝天”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如今,回忆起当年第一台机组运行发电时的情景,那些老映电人沧桑的脸上难以掩饰沉醉的表情。谈起当时国家水电部副部长张彬亲临现场剪彩的事儿,老一辈映电人动情地说,那是我们“映电第一天”。
映电,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建成的水电厂,注定它走向发展壮大的道路是极不平坦的。
在前进的道路上,摆在映电人面前的难关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映秀湾电站拦河闸,通过运行证明,达不到泄洪设计要求,引水隧洞按10.5万千瓦发电引水设计施工,而装机容量却是13.5万千瓦,实际出力只能达到11万千瓦,取水口临时拦污设施效果不理想等。
而渔子溪电站作为一个高水头、高转速、多泥沙电站,水轮机是国内首次自行设计制造的高水头混流式机组,且是由三个发电设备厂生产,属试验性机组,在检修中水能机部件不能互换,故机组在运行中存在摆度过大、水导机构气蚀且磨损严重、电站闸坝渗漏等问题。这些硬件方面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映电迈向现代化水电企业的步伐。直到80年代中期,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映电应该说在电厂技术改造、制度管理、企业运行机制等许多方面都尚处在基础性阶段,摆在映电人面前的挑战几乎是全方位的。
当时省军区一位领导来到渔子溪电站参观,在听取了厂领导的介绍后,感叹道:“映秀湾电站无水发不了电,有水也发不了电。”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当年的机组运行状况的确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机组大、小修简直成了“家常便饭”。就渔子溪电站四台机组,在投产后其设备缺陷暴露得最为突出,到1978年止,仅引起的事故停机就达141次共计169570小时!在近6年的时间里就先后进行过175次检修。
就是在这种境况下,映电人仍执著地坚信:既然能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修建电厂,我们也就能把电厂管好。
对于这种严峻的生产形势,映电人在自己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在当时的一机部、水电部及四川省电力局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展开了建厂以来的首次大规模设备技术改造工作。至1980年,经过两次全停水,全厂上下齐心协力,完成了渔子溪电站1号、3号、4号三台机组的改造工作,并对映秀电站机组进行了重要部件的大修。这次重大的技改,使映电人在技术挖潜意识方面有了一次成熟的切身体验,要把映电建成一个真正经得住风浪的大船,技术必须过硬。
与此同时,映电人将技术改造和现代化管理结合起来,在生产技术科学化与企业管理科学化之间寻找黄金结合部,以安全生活和挖掘企业潜力为核心,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在西南地区同行业中的地位。1988年,映电的名字在四川省政府建国以来首次编辑出版的《四川工业企业总览》中出现,当年共计发电23.8亿千瓦时,位居全省同行业第二位。
90年代中后期,映电继续加快设备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完成了一系列重措工程项目:映秀湾电站水轮机备品修复车间工程;映秀湾电站闸底板修复工程;渔子溪电站水轮机改造工程;计算机监控系统工程;卫星水情自动测报工程等等。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每一次历史的传承,都催生了一个时期的进步!每一轮技术的创新,都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94年“映秀湾发电厂”更名为“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
1996年11月,映电总厂机关搬至都江堰市区,职工生活基地“映电花园”建成,映电总厂“一厂两地”管理格局初步形成。同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委员、原能源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黄毅诚同志视察映电,他对映电把解决职工居住问题落到实处所做出的努力予以充分肯定。
作为一个以发电为主导产业的企业,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历来是映电所积极追求的方向和目标。1996年6月,电力工业部授予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电力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称号,这对一个以“老”字当头的水电厂而言,是多么不容易啊!
至今,映电人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初为实现“双达标”时的庄重承诺:“突出一个干字,落实一个实字,做到一个严字!”在这期间,映电上上下下通力合作,以整治设备为重点,以每一台机组大修与“三漏”整治为突破口,以整治辅助设备和生产环境为辐射面,展开了一场务实求精的“达标战役”。这几乎就是一次重树“新映电”运动,每一个阀门,每一处漏点,每一寸洞壁,每一颗螺钉都被映电人的手触摸到了,映电人硬是用自己的专注和执著以及辛勤的汗水,换来一个崭新的新映电!
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又一次被映电人铸成了可圈可点的记忆。有的职工为了查清一个漏点,一守就是一个星期;有的人正躺在病床上,但一听说现场事急竟拔掉吊针就往一线赶;有人废寝忘食,晕倒了………负重前行的人们,在映电的每一个单位,在所有的机组设备旁,在每一个工作现场,那些认真而忙碌的身影迎来了映电一个个美好的黎明。在创“无泄漏工厂”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这些辛勤的人们,先后处理了35 680个密封点,3 480个渗漏点,使设备的健康运行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的健康水平和现场安全文明生产水平,1999年2月1日,映秀湾发电总厂被四川省电力工业局正式命名为“无泄漏水电厂”,这表明,映电的科学管理和安全文明生产水平已跃上了新的历史高度,进入省内同行业先进领域。
“创一流企业”,这是映电人20世纪的一个梦,这个梦终于在新世纪的第一个艳阳高照的夏天实现了。2001年5月30日,四川省电力公司验收组在经过为时3天的严格检查之后,宣布映秀湾发电总厂以370分、考核得分率92.5%的佳绩进入四川省一流水电企业行列,这让所有为了这一天付出过、奉献过、眺望过的映电人都振奋不已。
回眸过去,映电人与星辰相伴、通宵达旦、牺牲小我,一切为了同一个心愿,投产、发电,为万家灯火提供保障,“艰苦奋斗,团结奉献”是映电人用奋斗史谱写的精神宣言。
从“涅槃”到“重生”
伴随着20世纪结束的钟声,新世纪的曙光从辛勤而智慧的映电儿女手中冉冉升起。
面临新的市场格局,新的挑战和机遇,映电总厂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各项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一次又一次刷新机组投运以来安全生产新记录;三个电站全部实现远程集中控制。
正当映电正值映电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黄金时节,一场劫难悄然降临。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里氏8.0级地震把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痛楚砸向共和国川西北,大地震动,山河改观,映电高速转动的车轮在这一刻被迫急“刹车”。映秀湾、渔子溪、耿达三个电站严重损毁,总厂映秀办公楼、职工宿舍等建筑物顷刻间被夷为平地;95名员工罹难,映电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再次成为映电人空前凝聚,逾越严冬的精神圭臬。
号角吹响,战鼓擂动,群山之中、岷江之畔激荡着新一代映电人的创业豪情。
凭借着一种不低头、不服输的大无畏气概,经过映电总厂干部员工近7个月的艰苦奋战,大地震后的首台机组于2008年12月12日正式并网投入运行。
2009年3月7日,映秀湾电站2号机成功并网发电;2009年5月9日,映秀湾电站1号机并网发电,至此,映秀湾电站完成全部恢复重建;截止到2010年8月13日,映电总厂已恢复完成映秀湾电站、渔子溪电站共计5台机组的发电,震后累计发电12.61亿千瓦时,灾后恢复生产取得重大成果。
真是“祸 不 单 行,2010年8月13日,汶 川“5·12”特大地震震中映秀再次成为中国的焦点。映秀地区遭遇了地震两年多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原本已遭到严重破坏的地质地貌,在持续特大暴雨的冲刷下,巨大的山洪、上百万方泥石流从峡谷沟壑间喷涌而出。
河道阻塞,岷江改道,水淹映秀镇,通往映秀生产区和耿达电站的交通全部中断,汹涌的洪水分别从映秀湾、渔子溪、耿达3座电站的尾水和交通洞灌进厂房,三个电站继“5·12”地震后再次遭遇致命的水淹厂房;349名员工及现场施工人员被困,直接财产损失达2亿多元。
“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在这片灾难频发的土地上,映电人没有抱怨“命运多舛”,映电总厂的工作重心由安全生产发电和恢复重建齐头并进转变为全面的第二次恢复重建。
映电总厂领导班子厂属各单位、各党支部擂响集结的战鼓:全厂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共度难关。
总厂青工部向全厂青年工人发出倡议:“誓死保卫震后重建成果,到恢复重建中去建功立业”。
19支“国家电网共产党员突击队”、9支“国家电网青年突击队”应运而生,猎猎旗帜在“8·13”山洪泥石流的现场迎风招展。
2010年8月31日,映电总厂领导在省道303全线刚刚抢通,山体滑坡险情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急时刻,就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实地踏勘,研究重建事宜。
到耿达电站厂房第一部直拨电话通了;
耿达电站厂房照明恢复成功了;
检修部启动尾水廊道潜水泵开始对厂房进行排水了。
耿站恢复生产进度计划通过审核了;
……
在“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的第46天,9月28日11时10分,“映电总厂耿达电站正式复工”。
2011年1月25日、26日,耿达电站3号机组转子、定子线棒分别通过交流耐压等试验,这标志着耿达电站3号机组定、转子改造工作圆满结束。
1月13日15时,在清除了道路、耿达电站厂房现场的所有障碍后,载着耿达电站2号主变的大型平板车终于驶进了尚未完工的耿站副厂房,这标志着耿达电站灾后重建所需大件设备运输难题已彻底清除,其它大件设备也将陆续运往该站。
苍天不负有心人,2011年4月24日10时58分,耿达电站首台机组——3号机正式并网发电,这是耿达电站自汶川5.12大地震后恢复发电的第一台机组。
两度重创之下的映电再次崛起,希望再次升腾!
大地震后的岷江沿岸,每一个汛期对映电总厂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验。
2011年的汛期,没有给连续奋战了三年多的映电员工片刻喘息的机会。
刚进入7月,四川大部分地区便遭遇强降雨天气。“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四川都江堰市以及汶川县更是暴雨滂沱。
连续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又一次阻断了213国道和通往耿达电站的303省道,泥石流进入耿达电站沉砾池和渔子溪电站闸坝,耿达电站3号机被迫停机避险。
在这次灾害中,耿达电站尽管成为一个“孤岛”,对于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难考验的映电总厂员工来说,这不仅仅是信心的坚守,更是对精神的再一次淬炼,对意志和毅力的再一次考验。
经过映电总厂以及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耿达电站3号机在停机一个月后,于2011年8月4日18时17分再次并网发电。
2011年8月12日4时20分,映电总厂映秀湾电站3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这是该厂自2010年8月13日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映秀湾电站并网发电的首台机组;8月14日22时58分,耿达电站4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中央企业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工人先锋号”、“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抗洪抢险先进单位”、“灾后重建先进单位”……这一连串的荣誉背后,记载着映电人面对一次又一次灾难考验和恢复重建中的艰辛,这段历史是沉重而厚重的,但同时,又是令人负重奋进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段经历让映电人从如此之多的磨难中,看到了如此之多的希望和曙光。
从“重生”到“跨越”
历经坎坷的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40年奋斗不息,一代又一代的映电人扎根深山,艰苦创业,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用自己的青春和忠诚,占领“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高地。企业年发电量从建厂初期的1.2亿千瓦时逐步发展到最高年份的23.87亿千瓦时,自1971年首台机组发电至2011年8月25日,全厂累计发电647.51亿千瓦时,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升级,从“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生产状态发展到三个电站实现几十公里外的远程操作控制。
40年创新不止,映电总厂坚持以“抓管理、抓队伍、抓发展、创一流”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引导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无论是在企业发展创新的进程中,还是在企业面临重大灾难的考验中,党员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川西北高原的这片热土上,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40载春耕夏耘,映电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和应急保障机制;提升员工识险辨险能力,建立员工安全生产自我约束的长效机制。“安全为主,致力细节”。正是秉承和落实了这样的理念,总厂在各次重大考验和工作中,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创造了安全生产3000天的记录。
映电总厂每一次前进的步伐,每一次成功的跨越,都深深倾注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怀,仰仗这一路的指引与扶持,一代又一代的映电人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一次又一次艰难险阻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截止到2011年9月10日,映电总厂自“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恢复发电的3台机组累计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一路兼程,一路歌,映电总厂将于2012年上半年全面恢复11台机组的发电。
映电,在岷江轰鸣依旧的涛声中,正迈开四十当年的坚实步伐,正逐步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朝着“现代化智能水电厂”的目标一路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