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1-08-15武年丰
武年丰
(1.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山西省煤长水短、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水利灌溉更是对全省农业和粮食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相继建成了一大批水利灌溉设施,不仅使山西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新台阶,而且新发展的有效灌溉区域已成为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主体力量。但近年来,全省水资源紧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农业灌溉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全省农业灌溉年用水总量已由最高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51亿m3下降为“十五”末的33亿m3。立足这一严峻省情,认真分析全省农业灌溉发展历程及现状,努力探求其发展潜力成为当前水利部门及广大农村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山西农业灌溉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先后建成了179处使用地表水灌溉的大中型灌区,使地表水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24.6万hm2增加到 67万 hm2。此外,20世纪70年代经历大旱之后,山西省又发展纯井灌区50万hm2,并在大中型灌区内建成井灌面积18万hm2,全省灌溉控制面积最高时达到了120万hm2。到1980年,全省实际灌溉面积100.2万hm2,其中大中型灌区灌溉面积37.6万hm2。
此后,由于连续干旱和水资源总量的持续减少,全省实际灌溉面积逐步下滑。同时,全省农业灌溉用水来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省灌溉用水量最高,总量达51亿m3,其中2/3为地表水;到2005年,全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降为33亿m3,而地表水仅为11亿m3,地下水用量达到总用水量的67%。地下水的无节制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大量机井报废。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全省农田实际灌溉面积呈不断下降趋势。到“十五”期间,山西省每年的实灌面积一直徘徊在80万hm2左右,其中有57.3万hm2是井灌面积,地表水实灌面积也从原有的67万hm2降到了20余万hm2。
“十一五”时期,山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决定,并确立了蓄水保水、节约用水、用好黄河水、涵养地下水的水利发展方略。在农田灌溉方面,山西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按照“用好老灌区、建设新灌区、改造和修复旧灌区”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快大型灌区建设步伐,全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出台并落实了灌溉电价水价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灌溉积极性。从2008年开始,山西省每年建成1座大型灌区,每年新增和恢复实灌面积6.7万hm2,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座大型灌区相继建成通水。全省现有10处大型灌区,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泵站更新改造,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7.3万hm2,灌溉干支渠水利用系数由0.56提高到0.7,工程设施完好率由32%提高到45%。到2010年,全省实灌面积达到114.2万hm2,创历史最好水平,较“十五”末净增34.2万hm2。虽然当年全省遭遇了严重干旱,但粮食产量仍达到108.5亿kg的山西历史最好水平,水利灌溉功不可没。
2 存在问题
2.1 地表水可用量越来越少
全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1956—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23.8亿m3,与第一次评价成果142亿m3相比,减少了18.2亿m3,减幅12.8%,地表径流量和降雨量也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用水行为的不合理、无节制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全省农村可供使用的地表水资源也日趋减少。
2.2 地下水开发导致地下水位加速下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开发力度不断上升,集中体现在机井数量的迅速增加。70年代初,山西连续干旱,地表水急剧减少,国家为稳定粮食生产,连续几年拿出大笔专项资金和物资打井抗旱,发展灌溉。此后,全省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从年开采量11亿m3增加到现在的40亿m3,现已累计超采110多亿m3,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每年下降2~30 m不等,浅层地下水盆地区多被疏干,个别地区井深已超过1 000 m。由于地下水大量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全省每年报废大约2 000余眼深井。
2.3 水资源短缺使农民用水成本上升
由于水资源短缺,全省农村大量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从而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增加了机井深度和取水难度,并导致部分机井废弃,增加了农民用水成本。一是随着机井越来越深,打井费用也越来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机井深度每增加1 m,打井费用就要增加185.905元。二是机井变深增加了取水成本。在一般情况下,若井深为5 m时每公顷次浇地的耗电量为60 kW·h,而深度增加至20 m时相应的耗电量将为240 kW·h,30 m时则为360 kW·h。由此可见,全省近年机井灌区浇地成本的增长速度十分显著。
2.4 水资源污染问题早已显现
山西省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水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生产,大量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在个别时段内部分灌溉面积近似于污水灌溉,由此导致的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长期大量使用高污染物浓度的污水进行灌溉,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和作物的吸收能力,也会引起土壤物理性状恶化、次生盐碱化发生、地下水污染、作物品质下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蔓延以及人畜中毒等生态环境退化和卫生问题。
2.5 工程老化失修导致灌溉面积废弃
水源问题是工程老化失修的诱因。全省水库普遍存在老化失修、淤积严重的问题,“十五”末,全省已建水库淤积量达12亿m3。仅有的库容扣除防洪库容后,兴利库容只有19亿m3,正常年份蓄水量只有5亿m3左右。因水源不足,许多地表水灌溉工程长期不能投入使用,造成工程老化失修、田间工程配套率差、灌溉服务能力明显下降。全省大中型灌区量水设施实有率仅38.2%,干支渠系防渗率低、建筑物配套不全,斗农渠防渗率仅为1/4,建筑物配套程度更差。
2.6 城建、交通、工业占用灌溉面积
近年来,受工业发展、城市扩建和公路建设等影响,大中型灌区部分灌溉农田被直接占用,大量排灌设施损毁或报废,致使灌区灌溉面积萎缩。据统计,全省有70处大中型灌区因工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损毁灌溉设施1 025处,造成3.07万hm2农田无法灌溉、建设项目直接占地1.47万hm2。
2.7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下,农民节水意识不强
尽管近年来全省农业用水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业用水仍占用水总量的70%以上,然而由于灌溉设备和技术落后,全省农村灌溉用水存在着大量浪费,降低了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调查显示,80.6%的农户采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浇地方式,只有19.4%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而且进行节水灌溉的土地面积比例很小,大多集中在经济效益较好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究其原因是农民对种植业的重视程度大幅降低,不愿将精力、资金与技术投入到土地上,农业灌溉节水更无从谈起。
3 发展建议
3.1 整合现有灌溉资源
在土地条件较好的运城、临汾、晋中、忻定、朔同等五大盆地,应整合和修复现有的因水源不足而搁置不用的老灌区工程,利用黄河客水新建一批引黄灌区,建设运城盆地引黄灌溉基地、汾河下游灌溉基地、汾河中游灌溉基地、忻定盆地灌溉基地、朔同盆地灌溉基地等五大灌溉基地,形成总灌溉面积超67万hm2的地表水灌溉体系。五大灌溉基地建设要以改造水源及枢纽工程,提高供水能力为重点,以黄河水源和山西省35项应急水源工程、百座除险加固后的水库为依托,大力拓展农业灌溉面积。
3.2 制定灌溉发展政策
针对不同水源出台水价政策、电价补贴政策、地下水节水政策,确定黄河水最高限价,以鼓励使用地表水,积极推进使用黄河水,采用最严格的措施节约使用地下水。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价较高,农民普遍只浇保命水,不浇增产水,只浇效益较好的果树、经济作物,不浇效益较差的粮食作物,降低了粮食产量,因此制定电价补贴政策、水价补贴等政策,降低农业灌溉成本成为当务之急。2008年以后,省政府出台并落实了灌溉电价水价补贴,将排灌用电降至0.06元/kW·h,灌溉水价由平均0.509元/m3降至0.25元/m3,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引黄灌溉用水积极性。
3.3 推广灌溉工程建设新机制
一是积极推行“基建加农建”的建设机制。主体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由水利专业施工队完成以保证工程质量;受益区群众能完成的渠系土方、田面配套等工程,由受益区群众投工投劳,国家适当予以补助。依靠这种建设机制,可有效解决采用基建程序所带来的工程占地、青苗赔偿等问题。同时,积极组建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降低水价。二是按照明确责任、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责任主体,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三是按照“专款专用、完工报账”的原则,对国家和省里补助资金一律实行报账制,防止出现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等问题。
3.4 完善配套渠系建筑物及田面工程,提高灌区输配水能力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率
灌区建设应采取改造与改革、骨干与田间、灌溉与排水相结合的办法,以防渗渠道、配套建筑物和量水设施、划小畦块等为重点,在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粮食增产潜力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快的灌区,优先安排影响灌区安全运行的病险、渗漏严重的骨干渠段、重要骨干建筑物配套等关键工程,优先安排农民民主参与管理程度高的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田面工程,提升灌区功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提高灌区经济效益。通过节水改造,不但要解决现状缺水,而且在不增加灌溉用水总量的前提下,在灌区控制范围内扩大灌溉面积。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坚持大力推进使用黄河水,压缩开采地下水,适当开发利用出境地表水,通过新建一批灌溉工程,整合现有灌溉设施,以五大盆地为重点,制定灌溉发展的相关政策,确定黄河水最高限价,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实灌面积达到153.3万hm2,占到全省总耕地面积的40%,实现农村人口人均0.067 hm2(一亩)水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