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措施简述
2011-08-15李军
李 军
(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山西 祁县 030900)
北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措施简述
李 军
(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山西 祁县 030900)
介绍了清徐县北营水库工程概况,针对目前水库淤积严重、渗漏量较大无法正常调节河道行洪能力的情况,提出对其进行除险加固,阐述了大坝渗漏处理方案和除险加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该工程实施后,可确保大坝的稳定与安全,有效提高了水库防洪能力。
防洪;渗漏量;除险加固;北营水库
1 工程概况
北营水库位于清徐县城东北部约500m处的白石河下游左岸,始建于1958年,采用半填半挖的形式,当时水库的主要功能以缓洪为主,灌溉为辅,受益面积仅266.67hm2,年灌溉引用水量约100万m3。经1977年改造扩建,北营水库已成为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的小(一)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供水管网长度已达12km,日供水能力10000t/d。但由于北营水库经过数十余年的运营,多次引用白石河洪水,水库淤积严重,渗漏量较大,直接影响到水库调节河道行洪能力及水库安全。
2 除险加固必要性分析
根据《清徐县北营水库安全鉴定报告》,由于水库防洪能力、渗流、地震的安全评价为C级,所以北营水库大坝鉴定结果为三类坝。因此,为确保水库工程运行安全,对水库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北营水库存在问题和大坝安全鉴定成果,本次水库除险加固的主要任务有:第一,对水库坝基渗漏段进行防渗处理,减少渗漏损失和可能造成的地震液化危害;第二,对大坝西堤段倒塌、倾斜的上游浆砌石挡墙拆除重建;对坝顶道路进行硬化,便于汛期抢险和管理交通方便;采取措施解决坝体安全超高不足问题;第三,对水库放水涵洞进行拆除重建;第四,对大坝增设沉降、渗流、位移等监测设施。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确定北营水库工程等别为IV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北营水库工程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工程设防烈度定为Ⅷ度。
3 大坝渗漏处理方案
根据水库地质勘查,坝基土层主要为低液限粉土、低液限黏土,其低液限粉土渗透系数3.07×10-6~8.23×10-5cm/s,低液限黏土渗透系数 3.19×10-6~1.17×10-5cm/s,透水性较小,属微弱透水,低液限粉土、低液限黏土坝基存在渗漏问题不大,存在一定程度的渗漏量。但是,在坝基水平距离300~450m、1780~2380m地段因坝基中有厚度1.0~7.0m的砂层分布,其渗透性强,因而该坝基砂层段产生的渗漏量会较大。经分析,坝基渗漏主要原因是坝基低液限粉(黏)土层中夹有砂层,为强—中等透水层,构成其渗漏通道,水库兴建时未对该砂层进行防渗处理,没有截断渗漏通道,因而库水将通过该透水层向下游产生渗漏,在坝基下游形成出溢或抬高地下水位。
4 除险加固措施
本工程将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防渗墙,设计桩距0.3m,桩径0.5m,桩与桩之间相交搭接0.2m。根据防渗墙轴线越靠近上游、防渗效果越好的原则,深层水泥搅拌桩防渗墙的轴线设在坝轴线上游0.5m的平行线上。根据防渗墙施工经验,防渗墙底伸入不透水层深度为0.3~1.0m,自坝顶至设计防渗墙顶高度为0.5m,防渗宽度为0+300~0+450m,1+780~2+380m,两段分别向两侧各延伸10m,深层水泥搅拌桩防渗墙设计墙高0+290~0+460m段为9.5m,1+420~1+780m和1+780~2+390m段为12.0m,与坝基土层结合,保证较好的防渗效果。灌浆压力为0.2~0.3MPa。
本工程将大坝西堤上2+435~2+814段坍塌、倾斜的浆砌石挡墙进行拆除重建。挡墙基础按地基承载力要求(100kPa)采用浆砌石结构,挡墙高2.83m,基础埋深1.0m,迎水面坡比为 1∶0.2,背水面坡比为 1∶0.3,墙顶宽 0.5m,基础宽2.914m。在浆砌石挡墙底部铺设0.2m厚的碎石垫层,增大挡墙与地基土的摩擦力。结合超高复核计算成果对坝顶进行整治,将坝顶高程统一取771.25m。在坝顶铺设0.25m厚的砂砾料路面,路面宽5m,路面横坡2%,坡向上游侧,减轻下游坝坡雨水冲刷。
将放水涵洞进行拆除重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涵洞前设置闸门2孔,孔口尺寸为1.5m×2.0m,闸门进口底高程保持原底高程不变,为765.77m。闸室为涵洞式,底板为箱式框架,闸室设置工作闸门和检修闸门,均采用平面钢闸门。
沿水库坝周在四个方向选取8个代表断面布设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桩号分别为0+121,0+368,0+988,1+568,1+867,2+114,2+603,2+875。每个断面设1~3个表面变形观测点和2~3个渗流压力观测点。
5 结语
北营水库除险加固后,确保了大坝的稳定与安全,提高了水库防洪能力;减少库水的渗漏损失,保证了水库正常蓄水,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水库供水量,为发展当地经济提供支撑;灌区灌溉用水得到保障,灌溉面积增加,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将会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TV697.3
C
1004-7042(2011)09-0048-01
李军(1982-),男,2008年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
2011-07-19;
201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