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冷泉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与保护

2011-08-15

山西建筑 2011年31期
关键词:冷泉名村古村

赵 毅

对于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的观念不断创新、思路逐步调整、方法正在改进,从注重官府、宗教建筑的保护,向关注平民建筑保护的转变;从注重单体建筑的保护,向连同建筑周边环境保护的转变;尤其是近年来,特别关注古村镇的保护。因为,古村镇是区域文化的“细胞”,是一个各种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不仅拥有表现地域、历史和民族风情的民居建筑、街区格局、历史环境、传统风貌等物质文化遗产,还附着居住者的衣食起居、劳动生产、宗教礼仪、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冷泉关历史文化名村是山西文化的品位,体现着这个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与精神,是人们识别山西发展定位在历史上的社会认同的标志性空间场所,也是认同这个城市人群的情感容器。

1 冷泉

冷泉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县城以北40 km处,《灵石县志》载:“冷泉关距县四十公里,疑即宋史所谓凉平关也。关外迤北皆平原,古有冷泉关遗址尚在,唐同光四年二月甲午攻于冷泉,天成元年八月丁酋阅稼于冷泉宫,据此可证,盖古之关隘,左山右河路悬一线,是南北咽喉之重地也。”由于其险峻的地理地势以及其由北方进入西南咽喉要塞的区位特征,使冷泉关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国筑关保国的重要关卡。

1)始于秦代。冷泉关襟山带河,自古就是中原腹地通向北部边疆的要道。战国末年,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占据了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屡遭侵略破坏。到了秦代,始皇一统中国,为防北方蛮夷部落而修筑长城,而冷泉关(古称阳凉关)是北方匈奴南下犯秦的必经之地,受到了相当的关注,纳入到介休县统一管制,并明确了其防御北方匈奴的特殊职能。

2)立于汉代。汉初,匈奴不断南侵中原,汉高祖带兵亲征却被困白登(今大同)数日有余。而后,全国统一战争的重点转向了北方匈奴,山西的战略要地就成为重中之重,雀鼠谷也就成为由北疆通往首都大门(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均在关中)的重要关口。因此汉高祖正式设立“冷泉关”作为都城防御的重要关卡,冷泉关的防御功能提升,作为边关的防御体系及边关文化也正式被确立。

3)盛于隋唐。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日渐强盛,北方匈奴不再敢明目张胆的南侵,冷泉关在军事防御功能的基础上,借助北方大门的交通优势,开始逐渐成为功能齐全的三晋名镇,成为远近闻名的驿站,冷泉关所辖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冷泉镇,在其军事防御功能的基础上,交通、商业贸易等功能显现出来。

4)衰于明代。明嘉靖年间,国都迁往北京以后,冷泉关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弱化,其经济也日益衰退。而明代山西的贼寇活动猖獗,百姓生活不稳定,于是冷泉关以其天然的防御功能成为现冷泉村搭筑堡寨的优良基地,附近老百姓在原有古堡基础上稍加整修便定居于此。

2 冷泉历史文化名村价值特色

目前,冷泉2.5 hm2的范围内,基本全部都是明清时期建筑,是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历史遗存集中区,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在这里得到清晰的书写,久远的石碑、古井、堡门、堡墙;精细的砖雕、石雕附带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充分地体现了很高的文化水准,见证了明清时期该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冷泉关及其边关文化属于一个特定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它最终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历史产物,成为现存遗迹对于那个时代的见证。

2.1 核心价值的体现:防御体系的搭建

1)物质性防御体系的构建。a.山水格局的防御背景。冷泉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险峻的地形体现了作为防御功能的构筑物的选址特色。同时关寨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山水格局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景色秀美,令人神往。b.封闭内向的防御空间结构。冷泉关是为了防御而建,所以城墙、城门等防御性建筑是构成村落布局所必需有的建筑基本形式。而正是这些防御建筑界定了整个关寨内部,形成一个内向封闭的领域。建构层次由外向内分为三级:外围防御—街巷通道—建筑单元。此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院落拼接留出的空隙,形成街巷空间骨骼;而院落通过街巷的贯穿组合,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性;这个整体的边缘形象又为外围的防御构筑提供依据。

2)精神防御体系的构建。求安意愿的精神崇拜。神灵是人类的保护者,在冷泉关尤为如此,关内人们通过祭祀神灵来祈祷平安。宗祠庙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建筑,也反映了在冷泉关这个兵戎交割之地人们生活的不稳定,只能诉诸于祖先、神灵等以求得精神上的安全感。

2.2 山水营村:风水形式典范

冷泉古村风水形式独特。冷泉古村是古代依山就势设关筑堡的产物,其东挽太岳绵山,西望汾水,汾水以西为吕梁山脉,与传统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风水原则是相一致的,古村南北各有群山屹立,在80 hm2的范围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近在咫尺,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风水”格局缩影。

2.3 “一街六巷”:传统格局清晰

冷泉古村的街巷格局,是冷泉村防御功能的需要,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村民日常生活需求等制约条件共同影响下的集“空间防卫”与“村落生活”相统一的个性格局,40余栋院落由1条主街、6条巷道进行组织,各辅巷与主街均以“丁”字形相交,幽长的窄巷枝状分布于整个古寨,构成完整的交通体系。

2.4 青砖灰瓦:历史风貌完整

冷泉古村的规模虽小,但作为一个居住村落其容纳的功能应有尽有。村内建筑基本全部都是清朝时期建筑,青砖灰瓦,呈现出明显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院落从正房的形式而言,又可分为窑洞式、窑院式与合院式三种。建筑细部装饰是山西民居建筑的重要艺术形式,冷泉古村院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因此雕刻、雕塑就成为主要的装饰元素,期望借助材料和制作方法不同而形成了质感、纹理、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装饰构件在村中院落随处可见,曾经的居民对建筑可以利用的部位都进行装饰点缀。

2.5 雅俗共存:民俗风情传承

冷泉古村虽经过历史长河的磨损,很多文化遗存已逐渐消失,但仍有一些凄美、悲壮的故事被人们记录,这其中,首推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寒食行次冷泉驿》,因为这首诗词的出现,冷泉烟雨已由简单的天象,上升为一种文化遗存,诗中云:“归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哪堪禁火赊。”可见诗人是在寒食节旅宿冷泉驿站,尽管眼前有“三更月”与“一树花”,但浓浓的思乡情绪已完全把诗人笼罩了。

此外,冷泉及其周边居民延续的各种传统活动与节日,使我们看到村民们在艰辛的生活状态下乐观的精神状态。这里有寒食节、长辰日、曝衣节;这里有高跷、背棍;这里有龙鼓舞。这些传统节日以及地方戏曲、民谣都充分体现了冷泉村劳动人民善良、纯朴、乐观的精神内涵。

3 保护体系建构

3.1 山水空间格局的保护

1)山体的保护。冷泉古村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是依托太岳山在这里表现出的特殊“山体”形式的存在,应禁止大规模砍伐和大量的人工建设,应进行大量的植被恢复,形成郁郁葱葱的自然生态背景。

2)汾水的保护。汾水是山西的第一大河,是冷泉古村山水格局构成元素的核心,其河道两侧应禁止各种不合理的建设与破坏,可充分利用汾河两岸的堤坝、缓坡、石滩等进行连续性的绿化种植,景观塑造。

3)视线通廊的保护。冷泉古村最佳的观赏点在堡门向西北方向的延伸线上,这条延伸线使太岳山、古村、汾河、吕梁山形成良好的轴线对位关系,同时构成了一条重要的视线通廊,这条视线通廊控制的区域内必须进行严格的建设控制,除必要的广场、铺地、景观及服务用房外,禁止任何开发建设。

4)视点的挖掘保护。在视线通廊上拥有两个可仰视古村的良好视点和一个可以俯视山下村落的眺望点,其中汾河以西大运公路之间,是感受村落山、水空间格局的最佳观赏点,可以清晰地看到古村和祖山、护山明显的山水关系;而汾河以东、铁路以西则是循序渐进,逐渐感受村落居高临下磅礴气势的最佳观赏点;山上堡门照壁处则是俯瞰山下村落的重要观景点,这三个视点可以借助平台、广场的方式进行重点保护。

3.2 人文景观要素的提示

冷泉村作为关口曾一度辉煌过,当时的冷泉关所辖范围比现在的冷泉古村要大很多,故也衍生出众多的人文景观资源,因此,除了冷泉古村是我们重点的保护对象外,还应该在冷泉古村外借助优美的自然景观对这些人文景观资源作以适当的提示,展示这里曾经的辉煌与繁荣。

3.3 街巷空间的保护

冷泉古村的街巷格局,是冷泉村防御功能的需要,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村民日常生活需求等制约条件共同影响下的集“空间防卫”与“村落生活”相统一的个性格局,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一街六巷”,其中主街宽窄不一,形似蝎子,又被村民封有“蝎子村”之称号,各辅巷与主街均以“丁”字形相交,幽长的窄巷枝状分布于整个古寨,构成完整的交通体系。

3.4 建筑的保护

冷泉古村40栋院落及戏台、堡门、堡墙作为村落价值的主要载体与基本载体,其存在状态的认定、保护方法的确定是所有规划、建设的基础。故保护的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建筑保护方法,应以恢复原样为目标进行选择,严格按传统方法施工,使用传统材料,保持传统形式、色彩和尺度进行展开。同时,为保证生活质量的提高,允许在不破坏历史风貌整体性的前提下,保持建筑外貌,改善内部。

4 旅游发展

冷泉古村的保护,不应是静止不变的、绝对保存的保护方式,而是在正确认识其价值的基础上,在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优势、特点展开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这种在科学规划前提下进行的、突出保护的旅游开发将对进一步促进村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村民保护的意识,改善保护环境都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5 结语

地方政府的决策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首先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名村的政府对此必须有明确而一贯的指导思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广泛涉及社会的工作,仅靠政府行为和专家呼吁还远远不够。只有保护名村的观念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与行动,名村及其文化才会世世代代相传。愿我们能少些遗憾,永远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1]张万玲.浅谈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J].山西建筑,2010,36(8):6-7.

猜你喜欢

冷泉名村古村
《古村小巷》
西沙群岛冷泉区中层鱼类群落结构初探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并不“冷”的海底冷泉系统
古村——大芦
我国在南海“海马冷泉”区获取大量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冷泉细菌Paenibacillus algorifonticola产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