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诗红歌”群众活动的特征分析
2011-08-15李庆杨
李庆杨
(沈阳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沈阳 110044)
“红诗红歌”群众活动的特征分析
李庆杨
(沈阳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沈阳 110044)
论述了“红诗红歌”活动的五大特征: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时代性、广泛性、民族性、灵活性。认为“红诗红歌”活动是新形势下广大群众自发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红诗;红歌;爱国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民族特色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兴起的“红诗红歌”活动是在新的形势下广大群众自发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进性
文化有落后与先进之分。先进文化是指对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予以反映,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和引领作用,对时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的文化。“红诗红歌”活动的内涵展现出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特征,是当前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活动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创新意蕴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的文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1]。
一个民族在一定的生活地域,一定的生产方式,共同的语言及心理的作用下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民族认同的巨大价值,体现出其民族特有的语言、习俗、伦理、道德、制度等社会特征。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可以生存延续。而“红诗红歌”恰好就表达了这样一种蕴含,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的积极进步的主流特质,其活动的文化主题是弘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前进方向,具有健康向上,启人心智,净化心灵的积极倾向[2],体现出“红诗红歌”的深刻内涵。红色经典诗和歌词具有健康审美的内容和强大的表现形式,它抒发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红诗红歌”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历史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教育人、培养人的方法,“红诗红歌”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理念的内核,激发着人们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深厚精神动力。
二、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红诗红歌”是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时代发展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是一个东方大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延续传承下来而没有断绝的民族。在辉煌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国人以其内含的品质、实践的劳动经验、丰富的人生阅历,写就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典籍。“红诗红歌”活动非常贴近生活,它汇集了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各色诗篇和歌曲,有传统的弘扬社会正义的“红诗红歌”,有革命时期战斗的“红诗红歌”,也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奋进的“红诗红歌”,还有改革开放时期和谐的“红诗红歌”。每一种都带有那个时代深刻的烙印和时代特点。
当今人类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融合化的时代。在世界彼此互动的复杂关系中,西方文化与西方价值观念随着经济的强势在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渗透。在这种历史趋势下,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保持文化发展的与时俱进,强化“红诗红歌”的时代特征,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对全球化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实践,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实现自我完善[3]。“红诗红歌”活动就是以中国文化传统的诗和歌形式,填充现代元素内容的新内涵,形成形式新颖方式独特的红诗会、红歌会,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把握红色主题,从作品的创作、吟诵的编排到表演的艺术形态都融入了时尚元素,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提升民众的素养,引领着民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使得新时代的“红诗红歌”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使其艺术性与通俗性完美结合在一起。
三、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广泛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化创造最深厚的源泉。任何一项国家建设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实践中,人民才是和谐文化的主体,文化必须具有人民的特征[2]。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本身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文化要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此“红诗红歌”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参与,机关、企业、部队、学校、非公组织、社区人员全部参加了这一活动。通过“红诗红歌”活动链接民心,抒发民意,洞察民情。
“红诗红歌”活动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活动,对象是广大的基层民众,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活动深入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和军营等基层单位,立足于广泛群众基础上,广泛地开展民众间的交流与合作。“红诗红歌”不需要多高的写作和朗诵技巧、表演才华,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地位、职业,只要喜爱“红诗红歌”,只要投入真情,就能参与到“红诗红歌”活动中去。“红诗红歌”来自于人民群众自改、自编的作品,他们为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加工,它植根于民间,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些特征使“红诗红歌”呈现出一种大众化色彩。
同时,“红诗红歌”的外延十分丰富,覆盖面很广。在内容上,它既包括大量的革命爱国系列的豪迈诗和歌,也包括赞美生活、热爱本质工作的抒情诗和歌。在创作形式上,它既包括传统的诗和歌,也包括现代和后现代的曲词作品。在写作水平上,它既包括专业人士创作的广为传颂的红色经典作品,也包括各类普通百姓自我创作的简单作品。所以,吟诵的一切诗和歌全部能够为百姓所理解、掌握,最大限度地推广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深入[4]。
四、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民族性
“红诗红歌”活动既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源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构成鲜明的民族底色特征。诗和歌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为使这一形式在现时代独放异彩,人民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人们采用传统的诗和歌的艺术形式,填充上具有时代发展特色和民族精神元素的“红色”内容,使“红诗红歌”宣传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它与具体的诗和歌形式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历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创新的时代精神。它的创作是真诚的,融入真情实感的,不会媚俗、做作,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红诗红歌”以诗和歌的独特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诗词诵读和歌曲演唱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在艺术的享受中得到思想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又在思想的熏陶中回归一种民族特质的人文精神[5]。
五、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活性
“红诗红歌”活动所采取的形式与载体多元化,它不局限于时间、方式、场地、形式。“红诗红歌”活动的时间可以在业余闲暇之时,三两个人自发组织进行,也可以在重大节日节庆之际,精心组织一系列全市性大型主题活动。“红诗红歌”活动的地点以单位、社区为主,但是不局限于此。在大剧场、露天空地、社区广场、工厂俱乐部等处都可以举行。“红诗红歌”活动的载体是多元化的,它允许一个人独自吟诵,也提倡走进电视台的大型朗诵会、演唱会,走进文艺晚会和家庭聚会,集体多人参与。“红诗红歌”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全市集中组织的大型活动,又有区县和部门单位组织的中小型活动,更有大量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分散活动。“红诗红歌”活动主要以诗歌朗诵,歌曲演唱为主,可以选择独诵、独唱,对诵、对唱,合诵、合唱等多种形式。为使表演形式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并根据诗和歌内容配乐、配舞、设置场景,等等,每场演出也可以综合运用主持串讲、电视短片、背景音乐、现场互动等多种技术手段。
总之,“红诗红歌”文化的展开应体现在智力的启迪、文化的熏陶、文明的培养、品性的引导上。在当前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碰撞,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曲折动荡的大环境下,“红诗红歌”这一活动对社会文化与社会精神的铺垫与升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形成社会良好的和谐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266.
[2] 缪子梅.论和谐社会文化力的构建[J].学海,2005(6):136-138.
[3] 王家龙,杨宇光,朱小理.转化:“红色资源”从育人困境中突围的关键[J].南昌大学学报,2010(1):136-138.
[4] 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73-76.
[5] 王妮娜.“红色经典”热与当代语境下的信仰焦虑[J].理论导刊,2005(4):80.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n Mass Activities of“Red Poetry and Red Songs”
LI Qingyang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The campaign of“Red Poetry and Red Songs”has the advanced nature,temporal spirit,universality,nationality,and flex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This campaign is a form of 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pontaneously by mas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red poetry;red song;patriotism;advanced culture
D 64
A
1008-9225(2011)02-0021-03
2010-10-22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0年研究项目(2010lslktfx-55)。
李庆杨(1961-),男,辽宁凌源人,沈阳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刘晓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