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1-08-15范秀琴

山西建筑 2011年3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素质人才

范秀琴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边缘效应丰富、学科跨度大的综合性学科,快速发展的建筑业市场对管理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未来的工程管理人才须是具备创新能力和系统性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受到传统“专业化”教育的影响,对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教育凸显出“工程化”不足、工程体系缺乏系统优化等问题,培养出的管理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

1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凸显的问题

1.1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缺乏

据中国工程院相关调查数据,在我国工程管理人才有待提升的各项素质中,创造力排在首位,有近40%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的工管人才最缺乏创造力素质。而从被调查人员对所属企业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满意度来看,创新能力的评分在所有的被调查素质项目中排倒数第二位,这些调查数据都说明了我国工程领域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人才。

1.2 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工程管理专业的显著特点是学科跨度大,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我们的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否则就不可能胜任这项工作。然而现实中,大部分工程管理人员来自于技术岗位,技术能力强,有的甚至是某方面的技术专家,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技术专家”具有“精而不广”的特点,他们精通工程技术,但对管理、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这显然不利于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1.3 管理素质亟待提高

在工程实践中,工程管理人才的管理素质较欠缺,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创新意识不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强;2)协调沟通能力欠缺,而在工程管理实践中这点恰恰非常重要,没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工程上很多工作根本无法进行;3)全局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观念不强,严重影响到工作思路的拓展;4)计划性和决策能力显然不足。所有的这些,都不利于工程管理工作开展。

2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准确定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取得了蓬勃发展,伴随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这一趋势将还会长期保持,这就决定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将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从这方面来讲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须充分体现出市场需求的价值倾向。目前我国实际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中,大约有1/3的并不是工程管理专业出身,很多是相关专业改行后从事工程管理的,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面狭窄等不利因素,决定了他们在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时很难满足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综合来看,当前建筑市场迫切需要的是既有工程管理系统知识,又熟悉和掌握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工程管理运作模式,同时还具有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准确设定非常重要。结合我国建设部对建筑类注册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以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改革趋势,根据建筑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建设领域的行业特点,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目标的设定上,要充分考虑培养人才的未来发展潜能,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及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与手段,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人才。通过这一目标的实施,培养“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

2.2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勤于思考,举一反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具体地可以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来做。

1)改革教学内容。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的教学应主要以掌握概念、强化工程应用为重点,对于专业课教学更应该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侧重应用性,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可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最新的工程管理方面的科研成果,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培养,为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2)改进教学方法。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应提倡以灵活多样、开放式、讨论式的教学形式为主。最大程度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要转变过去的那种单纯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积极实行问题教学、开放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等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兴趣,可以采取模拟教学,如进行课堂模拟招投标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学生参与,让他们学会主动交流、思考、协作,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能力和意识。这种教学形式使得课堂不再像过去那样封闭、呆板,而变得开放、灵活,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听讲,而是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到其中,真正掌握了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2.3 重视“第二课堂”,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依靠“第一课堂”外,“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也尤其重要。与“第一课堂”偏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输不同,“第二课堂”则更侧重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即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它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应广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这个平台,结合现实中的工程项目,运用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学生的交流经验和能力。

此外,工程管理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还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包括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到企业内边工作边学习的企业教育等途径。为此,一方面应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同时另一方面还应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任务指导书,以便于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指导。要积极开展工程实践平台的建设,可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同时在校内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可以通过科研导师制即给科研做得好的老师配备一定数量的学生助理,让学生参与进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4 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推动工程管理人才成长成才的关键性环节,它既对学历和非学历工程管理教学提出质量、数量需求的指导意见,也是工程管理人才的工程实践基地,同时还是工程管理人才学习成长的摇篮。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1)从企业中选拔推荐一些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管理人才分布到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兼职任教,同时学校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和支持一些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中从事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实践锻炼。2)以企业减免税等方式,在信誉高、业绩好、责任心强、有竞争力的行业和重点企业建立工程管理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3)在企业内部明确工程管理职业岗位设置标准规范,参照社会注册工程管理师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相关职称、职务制度,配套改革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培育企业工程管理人员成长通道。

3 结语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创新,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求知探索,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相关课程及专业改革。要大力弘扬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完善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对工程管理人才和创新目标的重新定位,重新构建创型性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多开设一些研究探讨型实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第二课堂”建设,注重在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1]贺振旗,陈志忠.培养创新人才若干问题的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3):21-22.

[2]区 莹.论工程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高层次人才培养,2006(4):96-97.

[3]刘武成,王 进.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1):36-38.

[4]蒋时节,黄志玉,祝亚辉,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矛盾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2-53.

[5]乐 云.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学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7-78.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素质人才
人才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素质是一场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