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咏——从许浑诗歌中的历史人物看许浑的仕隐矛盾
2011-08-15黄建林
黄建林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经历了唐朝初期的旭日微醺、盛唐的磅礴势沉和中唐的“繁华褪尽见真纯”,到晚唐诗歌的发展也进入了另外一个审美境界。我们看到杜牧在历史的咏叹中沉醉于青楼,李商隐在“无题”的境界中用一种隐晦的语调诠释着这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没落时代。盛世帝国的丰功伟业不再娇艳于晚唐士人的头顶,他们所要承受的是一个朝代晚期强压在心理上的累累伤痕,国势衰微,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党争祸乱、阉党专权。诗人许浑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本文拟探讨许浑诗歌中的历史人物,进而窥见诗人内心的“仕”、“隐”之矛盾。
一、许浑及其所处的时代
许浑,字用晦,江苏丹阳人,据罗时进先生考订,生于贞元四年(788),卒于咸通初年(860)稍后[1],大和六年进士,为当涂、太平二令,以病免,起润州司马,大中三年为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睦、郢二州刺史。诗人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历史上足以改变王朝命运的几件大事,唐顺宗永贞革新之时诗人年齿尚幼,及至唐宪宗平定藩镇割据,许浑所处的时代貌似出现了中兴的气象,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诗人的大半生是生活在动荡和不安之中的,“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抒轴空竭于莉闾。”(《资治通鉴·唐纪》)在军队动乱、藩镇割据、阉党乱政、赋重民反的时代里,诗人彷徨迷茫着,并用自己的一颗治世之心去衡量这所有的一切反常之举,而大和九年出现的“甘露之变”更是把大唐帝国的衰败推向了无以复加的位置。与宦官专权相并进是“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的文官相互倾轧的“牛李党争”。“面对这种现实,许多志士和政治头脑清醒的人,想在政治有所作为,确是极难的。许浑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诗人,他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站在进步势力一边。但由于唐帝国这个躯壳已经全部腐朽,无法治愈,许浑对争取开明政治,也没有足够的信心。”[2]诗人许浑生活于江南水巷里闾,并且多次仕进干政,故其诗歌中经常涉及历史上“出”与“处”的人物,这与其遭逢际遇之关系不言而明。
二、许浑诗歌中的历史人物
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总会站出一批势大力沉的杰出人物,他们在历史的扉页上题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景仰膜拜的对象。尤其当国家黑暗、仕途迷茫之时,后世文人总会在寂寞中怀想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亦或高品豪格,这种落寞徘徊,后世亦有褒贬,我们不排除“贵远贱近”之陋习,然而在呼唤英雄出现的时代,历史上的巨擘往往成为一个标杆,指引在洪荒中探索之人前行,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广大时空隧道里,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点缀出一份士人的追求;在朝代末世,士人空怀中兴之梦,梦破命蹇之际,对盛世英雄满怀“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景,并用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前进。许浑则属于后者。
许浑历来被认为隐居之士,“公志在考槃,不乐仕进”(胡宗愈《唐许用晦先生传》),“裴相公名冠四朝,许浑身世落渔樵。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陆游《读许浑诗集》)。不可否认,诗人的诗歌中有许多心乐田园之诗,然而“许浑诗格清丽,然不干教化”(阮阅《诗话总龟》)则并非确评,最为中肯的评价则是“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辛文房《唐才子传·许浑》),许浑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既有历代帝王、直步青云之士,亦有归隐田园、啸歌山林之人,今择其要以管窥许浑面对仕与隐之矛盾煎熬,全面把握许浑一生的心态。
(一)平步青云之士
司马相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功绩不仅是文学上的,政治上也有建树,其与卓文君的爱情也成为文坛的佳话。司马相如是历代文人的楷模,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蓬州人也。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名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也,更名相如。”[3]司马相如骨子里既有文人的才情,而据其因企慕蔺相如而更名相如,可知“其志不在小”,相如因献赋而得官也成为许多文人追寻的典范,李白就曾把司马相如作为赶超的对象“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赠张相镐》)。在许浑的诗集中司马相如出现的频率甚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许浑如此垂青钦慕司马相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君体微恙妾亦病。探讨文学史上一个流派精神风格的传承,我们往往会发现诗人间的遭际是如此相近,李白之所以能成就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的又一个高峰,不能不说与两者同样坎坷的仕途干政之路有关。而许浑和司马相如的相近则更甚。他们都饱受疾病的困扰,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并最终“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许浑“少苦学劳心,有清赢之疾,至是以伏枕免”,“抱病退居丁卯桥涧桥村舍”(辛文房《唐才子传·许浑》)。在许浑的诗歌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相如渴”、“茂陵”等字样,而且重复使用,如“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早秋三首》之一),“相如渴后狂还减,曼倩归来语更多”(《春日郊园戏赠杨嘏评事》),“蟹螯只恐相如渴,鲈鲙应防曼倩饥”(《舟行早发庐陵郡郭寄滕郎中》),“应怜茂陵客,未有子虚名”(《赠柳璟、冯陶二校书》),“知己萧条信陆沉,茂陵扶疾卧西林”(《寓居开元精舍,酬薛秀才见贻》),“自笑东风过寒食,茂陵寥落未知春”(《寄献三川守刘公》),从许浑以司马相如的疾病入诗可以看出,没有相同的人生疾病遭遇是不能体会到疾病之于人的痛楚难耐,诗人间跨越时空的惺惺相惜可见一斑。
“相如渴”,首先如上文所说,通常是以相如的疾病来自况诗人自己,而“渴”亦有求遇若渴之意,“曼倩饥”同样运用了东方朔初不见用之典故。许浑于大和六年中进士,而这并不意味着其就有了施展自己报复的机会,“许浑中进士后,过了七年,才得到官职”[4],他的遭遇和东方朔是很相似的,“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汉书·东方朔传》)因此诗歌中往往把“相如渴”、“曼倩饥”并举,更多的是“求用之心”。
其次,慕君“驷马志”,献赋上青云。司马相如初不遇,“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然而及至武帝读到其《子虚赋》后喟然叹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皇帝对士人如此之青睐在后世并不多,与之相媲美的有“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的白居易,然而相对于唐宣宗来说汉武帝是幸运的,司马相如当时正是青春,并因此而得到了召见,献《子虚赋》,“赋奏,天子以为郎”。许浑对相如的赋也有评价“相如赋骋才”(《和宾客相国咏雪》),其才情得到了主上的赏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左传》也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献言得功是两全齐美的事情。在许浑的内心也熟谙“未作干时计,何人记姓名?”(《题李元之幽居》)他梦想如相如一样因文得仕,“已作相如投赋计,还凭殷浩寄书回”(《江上逢友人》)。关于相如和驷马桥的故事历来题咏不绝,“汉代文章,谁独步、上林词客。游曾倦、家徒四壁,气吞七泽。华表留言朝禁闼,使星动彩归乡国。笑向来、父老到如今,知豪杰。人世事,真难测。君亦尔,将谁责。顾金多禄厚,顿忘畴昔。琴上早期心共赤,镜中忍使头先白。能不改、只有蜀江边,青山色。”(李齐贤《满江红·相如驷马桥》)相如当年在驷马桥边题下“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其志可见。许浑一生宦场沉浮,然而支撑其隐而又出的动力相如的“驷马志”自占其一,其诗歌豪言“应学相如志,终须驷马回”(《将赴京师留题孙处士山居二首》其一),在仕与隐的抉择中发出了“相如已定题桥志,江上无由梦钓台”(《寄湘中友人》),许浑志在“兼济”,无意钓台归隐,“长剑高歌换素衣”,“古来投笔尽封侯”(《赠河东虞押衙二首》)才是其梦想所归。这点在其赠友人的诗歌中也可看出,“此去知投笔,须求利剑磨”(《送友人罢举归东海》),“蓬莱自有路,莫学武陵春”(《再寄殷尧藩》),许浑劝说友人矢志科第,不要梦想虚幻的桃花源。
最后,岁晚与君同归去。许浑诗中所常见“茂陵”一地乃相如免职之后所居之地,诗人往往渲染出一种寥落的境界,在病痛与时痛中萧然归去。司马相如的赋往往被视为汉大赋铺张的典型,奢靡妄肆而加以批判,唯有太史公之言貌似公允“相如虽多虚词烂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而许浑的诗歌也被认为“不干教化”(阮阅《诗话总龟》),然而透过他们的“满纸荒唐言”中,留给后世的是“万里高低门外路,百年荣辱梦中生”(《题苏州虎丘寺僧院》)的泪眼婆娑和痛惘无奈。
同样以司马相如为偶像,李白在许浑的诗歌中涉及不多,但他们的相似性不言而喻。许圉师是许浑的五世祖,圉师的孙女是李白的妻子。如此之紧密的世系联系,加上皆推主相如之“入仕”进取精神,李白之坎坷至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许浑的《途经李翰林墓》写到:“气逸何人识,才高举世疑。祢生狂善赋,陶令醉能诗。碧水鲈鱼思,青山鵩鸟悲。至今孤冢在,荆棘楚江湄。”把李白比作祢衡、陶渊明、张翰、贾谊,在敬仰中包含着深深的同情。
(二)渊静自守之人
“出”与“处”是一对矛盾的抉择,许浑有许多赠处士的诗歌,在这些诗歌里,有的是劝友人继续科举考试以求鹤鸣九皋,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来赞扬处士的人格,描述处士所居住的环境之优雅,比如“桑柘满江村,西斋接海门。浪冲高岸响,潮入小池浑。岩树阴棋局,山花落酒樽。相逢亦留宿,还似识王孙。”(《题邹处士居》)诗人描绘了友人幽居江边的环境,桑树密布的江村,面朝大海,看潮起潮落,一杯清酒,一盘棋。“先生忧道乐清贫,白发终为不仕身”(《哭杨攀处士》),不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也有首类似的诗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由是观之,许浑之心与陶渊明相似,面对没世的混乱,他也想去找那个“桃花源”,只是陶渊明找到了,许浑则“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早发天台中岩度关岭次天姥岑》),实际上许浑在其人生中以陶渊明的理想为最高目标,坚守颜回的安贫乐道,时而唱和着张翰的“不如归去”,其内心最想要的还是范蠡式的功成身退。
许浑在诗歌中往往把陶渊明和司马相如对举,“茂陵闲久病,彭泽醉长贫”(《赠王处士》),这是从生活上来说的,一“病”一“穷”,一“闲”一“醉”,有“匏瓜徒悬,井渫莫食”之感。“赋拟相如诗似陶”(《寄当涂李远》)则是从文学上肯定了司马相如的赋和陶渊明的诗歌是相互媲美的。上文已探讨了许浑在涉及司马相如的时候很多都是讲其“病”以自喻,而在涉及陶渊明的诗歌中关注点则是“酒”和“桃花源”。先论“酒”,梁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酒在许浑的诗歌中也是一个高频的意象,其500多首诗歌中提到酒的次数近百次,还没统计“醉”等其他与酒相关的字眼,平均每五首诗就有一个“酒”字,酒至少有三个作用:其一,借酒叙说感情,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其二、借酒以激发灵思,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饮中八仙歌》);其三,借酒消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那么在许浑的诗歌中酒又是什么呢?借酒叙说感情的成分不少,“酒酣轻别恨,酒醒复离忧”(《送李定言南游》),以酒来见证感情之深,亦有借酒消别离之愁的成分,“茂陵久病书千卷,彭泽初归酒一瓢”(《送前东阳于明府由鄂渚归故林》),这里陶彭泽所喝的酒大概就是为了一消胸中块垒吧。鲁迅先生说:“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5]在歆慕彭泽之酒的同时,许浑更钦慕的是彭泽之志,“更恋陶彭泽,无心议去官”(《晨至南亭呈裴明府》),陶公因为不甘于为了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磕头拜揖,只能“陶诗尽写行过县,张赋初成梦到家”(《南海府罢归京口郊居途径大庾县留赠张明府》)。可是许浑真的想归园田居吗?非也!我们再论“桃花源”,这是陶渊明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玄美的天地,是对现实失望的精神寄托,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一瞥,是“但使愿无违”的自由洒脱。许浑诗歌中对之生发的亦有不少,“溪柳绕门彭泽令,野花连洞武陵人”(《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疑与武陵通,青溪碧嶂中”(《泛溪》),“他日相思两行字,无人知处武陵溪”(《送张尊师归洞庭》),这些诗歌貌似诗人追寻着遁迹归隐的生活,然而其心迹不止一斑。这点从《寄殷尧藩》就可看出,“蓬莱自有路,莫羡武陵春”,由是观之,桃花源只是许浑面对黑暗现实喘息的一个假想地,他所向往的还是范蠡那种“功成身退”的思想,这一点许浑与李白也是相似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侠客行》),但在李白那里只是理想而已,范蠡则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许浑有诗“他岁若教如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行经庐山东林寺》)、“会待功名就,扁舟寄此身”(《早发寿安次永济渡》)。但是许浑貌似又不肯轻易离开,“应想秦人会,休怀越相祠”(《奉命和后池十韵》),许浑志不在归隐这一点从其对颜回的双重态度也可以看出,作为孔子的得道门生,颜回是老师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孔子“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许浑在诗中对颜回多了褒扬,然而终究是以落寞之情对待,如“颜巷雪深人已去,庾楼花盛客初归”(《李秀才近自涂口迁居新安适枉缄书见宽悲戚因以此答》),“颜子巷深青草遍,庾君楼迥碧山多”(《闻州中有宴寄崔大夫兼简邢群评事》),“花盛庾园携酒客,草深颜巷读书人”(《下第有怀亲友》),用“雪深”、“巷深”、“草深”这几个词来形容颜回的生活环境,其情中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对“剑在匣中鸣”的喟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浑在“出”与“处”的矛盾中虽有徘徊,但“出”是其一生奋力的主题。
(三)贤昏之帝王
许浑诗歌中所涉及的帝王很多,有燕昭王、汉文帝,楚王、吴王、汉武帝、陈后主、隋炀帝、唐玄宗等,在这里面既有诗人所热烈歌颂的帝王,但大多数都是讽刺的对象,透过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褒贬扬抑,我们也可以看出许浑的治世之心,在对昏庸帝王的无情鞭挞、讽刺调侃中,许浑之目的是劝诫当今统治者以史为鉴,切莫重蹈前人覆辙。下面从两个方面论述:
第一,君贤臣直国兴旺。在许浑的诗歌中有“燕台”之意象,相传战国时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千金,延请天下名士。于是,四方贤良,纷然归燕。此事传为千古美谈,代代文人歌咏不绝。黄金台意象遂成为尊贤、用贤的象征。许浑早年身困科场,至大和六年中进士已过不惑之年,他写有许多“下第诗”,抑郁之情可想而知,“花落水潺潺,十年离旧山。夜愁添白发,春泪减朱颜。孤剑北游塞,远书东出关。逢君话心曲,一醉霸陵间”(《下第别杨至之》),在《下第寓居崇圣寺感事》中“怀玉泣京华,旧山归路赊”,把自己不及第、得不到皇恩赏识比作卞和献玉被侮刖足,诗人心中渴盼贤君,然而“白首书千卷,朱颜酒一杯。南轩自流涕,不是望燕台”(《南亭偶题》),皓首穷经得来的只是白发和无穷的愁绪,黯然涕下间泪霰如花。“怀玉尚悲迷楚塞,捧金犹羡乐燕台”(《春日思旧游寄南徐从事刘三复》)更是把“怀玉之悲”于“燕台之乐”比较,诗人之所企羡和期盼不言自明。诗人对贤主的赞颂在其诗歌《途经秦始皇墓》也可以看出,“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第二,帝昏士沉国势微。许浑对楚王、吴王、汉武帝、陈后主、隋炀帝、唐玄宗都是进行鞭挞的,这些怀古诗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登高怀古,已见壮心,故为格调豪丽,犹剑弩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辛文房《唐才子传·许浑》)。那么这些怀古诗究竟鞭挞了什么呢?涉及这些帝王的诗歌主要从两个个方面批判的:其一,批判帝王的奢靡,其二,批判帝王的残杀忠臣。前者我们可以从《楚宫怨二首》看出,“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江上来”,“猎骑秋来在内稀,渚宫云雨湿龙衣”,楚王沉醉于细腰艳舞和巫山云雨而至亡国,“此以‘楚宫怨’为题,而其实以楚王禽荒色荒为戒”(《丁卯集笺注》)。诗人最著名的诗歌《金陵怀古》则跨越时空的界限纵览物是人非,面对“千官冢”和“六代宫”的陈迹慨叹“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而导致陈朝灭亡的原因在诗歌的开头就破门而出“玉树歌愁王气终”,让读者有振聋发聩之感。与诗人所处时代最近的三位位帝王陈后主、隋炀帝和唐玄宗,许浑对他们更是口诛笔伐,“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汴河亭》)。前两联极写隋炀帝下扬州之盛事,后两联则描述了人民不堪驱使揭竿而起,“四海义师”以其“有道”讨伐无道之隋炀帝。“风暖江城白日迟,昔人遗事后人悲。草生宫阙国无主,玉树后庭花为谁。”(《陈宫怨二首》其一)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陈主以为“地雄山险水悠悠,不信隋兵到石头”(《陈宫怨二首》其二),痴迷于“玉树后庭花”,然而百年之后诗人对这些前朝的陈事发出了“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声昼夜流”(《咸阳西门城楼晚眺》)的感慨。在晚唐的帝王中,除了唐文宗略有治世之心外,其他的帝王大多沉醉于歌舞酒色,炼丹以求长生不老。面对这种情况,许浑在其诗歌中不断吟咏前代君王的误国史事,希望当今圣上能以史为鉴,不要重蹈骄奢亡国之悲剧。关于皇帝残杀忠臣的事诗人题咏最多的就是吴王夫差,“当年国门外,谁识伍员忠”(《重经姑苏怀古二首》其二),“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姑苏怀古》)。对于忠而被谤、被杀,许浑的时代这种事情也是经常发生,其诗歌中的另外一组人物:屈原和贾谊,经常被作为代表,比如大和五年,相国宋申锡谋去宦官,却被宦官反诬,虽免一死,但贬谪远地,许浑听说此事愤慨疾书《靖恭里感事》,“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蘋繁”,许浑在诗中把宋申锡贬谪致死比作屈原放逐自投汨罗江,“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在“三事贵”与“一夫冤”的悬殊中对阉党于朝堂放肆乱国之愤慨溢于言表,最后只能诉诸美好的幻想“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而“功高恩自洽,道直谤徒侵。应笑灵君恨,江畔独行吟”(《寄郴州李相公》)只是诗人的一个幻想,当宋相国死于贬所的时候诗人想到了晁错和贾生,“晁氏有恩忠作祸,贾生无罪直为灾。”(《闻开江宋相公申锡下世二首》其一)由是观之,许浑诗歌中涉及古代帝王之目的实为劝诫当今帝王,亦或借古讽今,其着眼点还是在社会与国家的。
三、余论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把历史人物加之于诗歌,往往有“以史资治”的目的。透过许浑诗歌中的历史人物,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诗人的忧君忧国的“忧世之心”,另外还有忧人忧己的“忧生之嗟”。前者主要表现在对历代昏庸帝王的辛辣讽刺和冷静思考中,其目的自在挽大唐之势于将倾,在歌讽中诗人总是以良心与责任作为尺度,即便在理想与现实抵牾之时都未曾退却,其济世经邦之志可见一斑,然而在晚唐的政治舞台上诗人充其量只扮演了一个微小的角色,空怀激情,虽有干时之策,无奈“管弦愁里罪,书剑梦中忙”(《自若东兰若归夜》)。后者主要表现在对自己不遇的感慨和伤叹中,其诗歌中充满着迷茫不安,深知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已是逝去的、永不重复的历史,却每每艳羡着那份主上对他们的赏识。诗人的忧虑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在那个黑暗笼罩下的晚唐世界,许浑秉持着正义的尺码,干政议时,对宋申锡的贬死、甘露之变中牺牲的士人都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在愤慨中抒发了自己的不满,这在“甘露之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朝中人士一直惴惴不安,不知何时会遭到祸害,以至于官员入朝时,都与他们的家人辞诀”[6]的时代里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当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终于认识到自己‘徒有干时策’(《闻两河用兵贻友人》),又不愿与恶势力为伍的时候,便躲进了释门,皈依佛教。”[7]千百年前诗人就看清了兴亡之道理,在参禅悟道的缓释下走过了其矛盾坎坷的一生,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却未曾消逝,“兴亡不可问,自古水东流”(《洛阳道中》),冷静的思考中更多的是对时运的哀叹。
注:本文所引用许浑诗歌及相关的诗话评论皆出自罗时进先生《丁卯集笺证》。
[1]罗时进.唐诗演进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14-273
[2]房日晰.试论许浑的诗[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6(2):137-141.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672.
[4]卞孝萱,乔长阜.晚唐诗人许浑的生平和创作[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89(1):6-12.
[5]鲁 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38.
[6]沈松勤,胡可先,陶 然.唐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87.
[7]罗时进.试论“许浑千首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