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报考现象浅析
2011-01-20肖如斐
肖如斐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1994年国家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以来,报考公务员成了一大热门话题,自从2001年实行网上报名以来,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2012年度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已结束。据媒体报道,截止2011年10月24日09:30,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54.1∶1,其中竞争最激烈的职位依然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竞争比例高达3 597∶1,如表1所示。
表1 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最激烈十大职位
热门职位之所以热门,主要是因为考生认为工作舒适安逸,所在城市吸引力强,职位较高,薪水较高。而无人报考的职位都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工作有一定危险性,且工作强度大;第二,专业性要求高;第三,部门所在地属偏远地区。报考公务员的人群类型复杂且分布广泛。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是报考的主力军;西部志愿者,党委组织部选调生,待业青年是报考的后备力量;分布在各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是报考随机群体;高薪工作职位的外企高级白领也不惜放弃工作,孤注一掷为公考,海归人士属另类群体。如此多元的报考人群为公务员考试增色不少。“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说法太贴切了。
二、对公务员热现象的导因分析
1.公务员考录制度的逐渐完善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考录这一重要环节正在通过制度建设、过程管理、规范运行、公开透明等有效手段为党政机关输送优秀人才。在选拔人才方面基本坚持了“凡进必考”的原则。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是公务员制度中众所周知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是对传统机关进人中以家庭出身、血统、社会背景、关系等条件进行选拔的不合理因素的摈弃。正是这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考试制度,使人们对公职的追求成为现实。所有参考人员均按照统一标准和程序经录用的各个环节进行择优录用。在各报考人员中,只要是符合基本条件的中国公民,均可报名参加。取消了身份、户籍、性别、民族、外貌、婚姻状况等传统的歧视性条件的限制。除了公开报名政策、录用计划、招考职位、资格条件、考录结果外,启动了各监督部门,邀请了各大媒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为广大考生建立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有效避免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维护和体现了社会公平,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最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
2.传统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
“官本位”的观念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权威一元化。所谓“官本位”,是指以官职官位以及所代表的权力作为评判事物的基本原则,在本质上是“权力本位”的反映[1]。在人们的心目中职位、级别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能力的体现。企业和百姓也习惯于事事依赖政府。
在中国,“官本位”观念从儒家思想中就能足以体现,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三字经中就有这么一句教育人们的话“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论语中有“学而优则仕”。封建社会持续时间长达三千年之久,我国是官僚层级最森严的国家之一,传统的专制思想,以一种超然的历史惯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官本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念应然被淡化,但是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在现代文化高度交叉与融合的时代,这种观念丝毫没有弱化。
3.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
公务员直接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他们从事的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政府的发言人,是整个社会的代表,具有权威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们的心目中,公务员的职业是高尚的,很多人视其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在孔夫子“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的淳淳教诲下,公职成了人们追逐名利,光宗耀祖的重要手段。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福利不健全,生活工作缺乏安全感,公务员具有比其他行业更优越的社会待遇,具有相对的职业稳定性,被称为“金饭碗”。新公共管理学中提出的“经济人”假设是指各个微观主体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人”或“理性人”,他们自觉地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事,即制定利益最大化目标并获得最大化的利益[2]。“经济人”假设既不是对人性的一种断言,也不是对人的一种伦理期望,而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基本界定[3]。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的一种固有的自然倾向或行为动机,没有善恶之分。公务员管理体系中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所有的福利保障都由政府一手包办。公职相对来说是广大青年们安全的避风港。人们追捧公务员职位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体现。这是公务员报考热现象最直接现实的原因。
4.现实生活中,就业压力的推动
随着国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大学扩招的政策。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560万,并以大于20℅的速度逐年增加。加之“大学生中看不中用,不如用技工”等观念的冲击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已被政府提上日程。尽管政府做了很多努力,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公务员报考人员中,绝大部分是这群就业大军,甚至很多高校的硕士与博士也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将报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不排除一部分存在盲从心理。因此,公务员报考在这些年高烧不退。
三、公务员热对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在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的大转变时期,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执政水平高的公务员队伍,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执政的重任。而趋向于公平、正义的公务员考录制度客观上为政府机关选拔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公务员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增强了党政机关的活力,有利于政府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适应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我国政治领导人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对公务员考录制度肯定的同时,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公务员依靠纳税人生存,本身不创造财富。国家行政管理需要优秀人才,社会经济各行各业同样离不开优秀人才。优秀人才过于集中某一行业、部门,不仅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而且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4]中国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投资、出口和消费,而我们出口的都是一些廉价的劳动力。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相当缺乏,自主创新力远远不够,特别缺少核心原创产品支撑经济。要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必须依靠科技的提高,脚踏实地的做实业,这是发展的硬道理。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当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生优先考虑到政府机关任职的同时,就造成科研、技术部门和企业人才的流失,必然造成经济发展的放缓。科研、技术部门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力,加大核心原创产品的动力。企业是社会财富的第一创造者。社会投入了大量的财富去培养学士、硕士、博士,而又把他们中最优秀的人才选入本身不创造任何财富的政府部门,对长期的经济增长,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将是严重的阻碍。中国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无法计算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探索合理的对策。
四、避免公务员热现象的路径探索
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公务员制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至今已相对完善。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2)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3)强调“政治中立”;(4)以公开、平等为原则,以考试为核心的任用制度;(5)实行功绩晋升制;(6)严格的培训制度;(7)科学的管理体系;(8)强调官纪官风的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9)合理优厚的公务员福利保障制度[5]。这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现代人事行政制度,对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尤其是这些国家进入政府公务员系列的门槛都相当高,并且在忠于国家和道德情感上严格把关。在法国,新录用的公务员要到行政管理学院进行2年的专业培训,培训结束后,再参加一次严格的考试。在德国,公务员不但要经过严格考试.而且还要进行品行审查,为避免政府官员贪赃枉法,从法律上规定公务员5年必须轮岗交流,对易滋生腐败的权力部门,轮岗时间缩短为3年。
另外,公务员财产公开是建立廉洁政府必不可少的保障,按照西方国家政府官员管理规则,公务员所有涉及个人或为大众服务的行为都要公开。以美国为例,包括总统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任职前提交自己的财产状况,上任后须定时申报。同时,财产申报不只限于申报者本人,包括其配偶或子女的相关情况。财产申报资料向全民公开,供纳税人免费、自由查阅监督。被公布的信息随时可以被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核实。财产申报制度对规范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反腐倡廉,树立政府和公务员的良好形象起到积极作用。
在我国,公务员成了众多职业中的首选职业。这反映了当前部分考生求安图稳的思想意识在增强,吃苦奉献的精神日益消退。从本质上看其实都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应该加快公务员制度改革、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环境、改善就业环境、优化创业氛围。
1.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构建服务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公务员是政府职能的执行者,在整个政府的运作中,发挥着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真正建立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行政能力的成功转型起关键作用。使公务员树立起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才能改变长期以来由“官本位”观念所造成的公共行政价值的迷失,使服务成为公共行政的根本理念,重新定位政府角色,这也是公共行政本质的要求。我国政治民主化、公开化和法制化正在推进中,人事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神秘主义、主观主义、缺乏法制的现象,这些与《公务员法》的基本精神不相符。“民主若不能成为转型社会的价值取向,公务员制度的推进、人事行政制度的转换不但成本交易费用会无限上升,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实现。”[6]要完善公务员制度,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公务员法》作为一部框架法,属于上位法,是重要的指导思想,还需有大量的配套法规。通过法律的程序,完善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任职考核制度、权力制约机制、监督机制等,使公务员的行政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制度的完善来打破公务员的“金饭碗”形象,使每个公务员在其位,谋其职,真正做到“居安思危”,“居危思进”。切实做好本职工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2.通过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环境
诺斯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7]制度与人的行为动机有着内在的联系,作为一种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它是通过对人们产生激励效应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制度的形成,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但它总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制度创新的过程,最好的制度就是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激励。“人们必须受到刺激的驱使去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活动。”[8]制度因素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关系到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公务员“报考热”的现象正体现了我国制度倾向的非均衡性。“所谓的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9]这种制度的非均衡性长期发展下去,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制度上的不断创新,通过相关的制度化倾向,创新管理,切实的政策引导,鼓励实用性、技术型人才流向企业,完善人才服务平台,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建立发达的国民经济,同时也是为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与完善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走向和谐社会。
3.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很长一段时期里,政府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对社会保障的关心支持不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狭窄,社会保障制度不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监督有待加强,社会保障法制性差,约束力不强。公务员“报考热”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们对生活工作缺乏安全感,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而公务员却在所有行业中享有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再加上或明或暗的补贴,而这种福利有明确的法律制度上的保障[10]。公务员拥有公共事务管理权力并掌握一些重要的可利用的资源,居于社会强势阶层。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已经影响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了适应发展,我国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全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只有这样,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4.加强就业指导,避免大学生盲目报考
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专家表示,总体来看,近八成学生希望专业对口。造成很多大学生盲目报考公务员现象的原因既有对就业形势的妥协,也有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喜欢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等问题都很被动。这对自身的发展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们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就业指导部门应当根据个体在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内在优势与外在条件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大学生也应根据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公职。更应该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而不应该盲目地从众,去挤那“独木桥”。
5.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优化创业氛围
通过各种社会舆论,引导广大大学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让人们意识到公务员职位只是众多职位中的普通的一种,应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理性择业。社会中普遍存在就业歧视现象,应积极倡导就业平等观念,并切实做到保护社会各个层次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营造社会权利与义务公平、正义的环境,真正在人们心目中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埋头苦干、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公务员报考热现象反映出人们择业观念的改变,择业观念的改变反映了人们创业精神的不断减退。将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人才战略规划中,应打破传统的用人结构,制定相应的开发人力资源政策,着力为青年人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年轻一代愿意承担风险,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
[1]张海伟,马 勇.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文化因素分析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14.
[2]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29.
[3]董建新.现代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1.
[4]卢绍武.关于公务员“报考热”的思考[J].中国人才,2008(7):20-21.
[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3-334.
[6]孔繁斌.论九十年代中国人事行政的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1995(3):41-45.
[7]道格拉斯·C·斯诺.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6.
[8]道格拉斯·C·斯诺,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
[9]科斯,阿尔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84.
[10]蔡珮珺.关于大学生之“公务员热”现象的几点忧思[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