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农信社发展面临的隐忧
2011-08-15龚焕桥
□文/龚焕桥
沿海地区农信社发展面临的隐忧
□文/龚焕桥
由于城市化、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正经历着产业的结构转型,而这使得沿海地区农信社已不可避免地面临一次经营模式的挑战。笔者就新形势的变化,粗略探讨沿海地区农信社发展所面临的隐忧。
1、我国制造业已经步入高成本时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较为薄弱、企业核心技术缺失,严重制约沿海地区部分传统制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些面临淘汰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中绝大部分为家庭式作坊、微型企业,也是目前农信社信贷投放的重点之一。
2、沿海地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产业集中化程度提高。以温州为例:制鞋业在温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温州鞋业的产业链相对完善,配套产品涉及鞋材、鞋底、鞋线、鞋机、包装、印刷等制造所需的所有领域。发展高峰时期,温州曾有超过6,000家的制鞋厂,目前的数量已降至2,000余家;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另一个温州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紧固件制造,近几年也已消失了上千家企业。对于农信社而言,其市场定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沿海地区制造业企业数量的减少,势必造成农信社目标市场的逐步缩小。
3、规模企业逐步向外迁移,沿海地区逐步面临制造“空心化”。随着沿海地区单个企业的规模上升,企业生产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中西部地区的财税政策相对沿海地区优惠;二是由于沿海地区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调控逼迫部分企业外迁;三是由于东西部抢夺人力资源的情况日渐突出,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荒”迫使部分企业选择外迁。沿海地区企业大多靠低成本优势和薄利多销,许多行业的利润仅在3%~5%之间。再加上近年来外贸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许多制造企业对扩大生产的投资意愿不强。具有一定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几乎都涉足房地产,制造业企业“混搭”房地产企业已成为新的模式。2009年浙江省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中,有60余家其他行业的民企涉足房地产开发领域,制造业销售额度仅占总量的60%,同比下降24%。
规模企业向外迁移、制造业生产投资的意愿不强,使得沿海地区农信社目标市场自身壮大的能力不足。甚至可能在未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制造业企业的数量产生下降;企业资金由于受投资收益影响虹吸至其他经济部门,农信社的目标市场将出现萎缩。
4、中小企业经营主逐步更替,对金融服务要求更高。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过去30多年,沿海地区的企业经营主的更替现象不断加快。新生代经营主更注重与金融机构间合作的商业性,而非原有的感情基础决定业务往来;同时,新生代经营主所需求的金融业务更具综合性。由于目前农信社绝大部分为区域性金融机构,其业务发展主要依托其先天具备的“人缘、地缘”优势,而其自身金融业务的综合性与高端性明显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因此,农信社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生代企业经营主“用脚投票”的危机。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