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榆林市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1-08-15朱继发尤文功马生雄

陕西林业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榆阳区林木全区

朱继发,尤文功,马生雄

(榆林榆阳区林木种子站,陕西榆林 719000)

1 榆阳区自然地貌与社会概况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总土地面积70.53万hm2。全区以明长城、榆溪河和无定河三角地带为界线,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区域:西北部风沙滩区,面积51.65万hm2,占总面积73%;中南部河谷川道区,面积4.95万hm2,占总面积7%;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13.97万hm2,占总面积20%。总体地貌为“七沙二山一分田”。

1.1 榆阳区解放前生态概况

榆阳区在历史上曾以“林草丰茂,牛羊塞道”著称。由于历史上屯兵打仗,移民垦殖,乱砍滥伐,使土地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北部沙丘连绵起伏,出现了“沙进人退”的景象,南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到解放前夕,全区有荒沙38万hm2,荒山10万hm2,仅残存以沙柳、臭柏为主的天然林1.27万hm2,林木覆盖率仅为1.8%,干旱、沙尘暴、霜冻、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1.2 解放后1949~1977年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解放后1949~1977年,榆阳人民坚持不懈地以植树造林进行征山治沙探索与实践,取得可喜的成绩,1977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3.5%。此期间也总结出一整套较科学的治理经验与实用技术,为以后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1978年以来的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1978年11月,榆阳区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县区。从此,拉开了林业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序幕,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完成一、二、三、四期三北工程造林30.3万hm2,保存20.57万hm2,占规划任务22.4万hm2的91.8%。

1999年以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千村万户绿化、公益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加快了境内生态环境改善。到2010年底,全区造林保存面积达到32.01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4%。全区38万hm2荒沙基本达到了固定和半固定,3.33万多hm2农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6.67万多hm2荒山荒地基本得到治理,全区基本上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

一是建成三条大型防护林带。(1)灵榆防护林带,境内造林0.29万hm2,保存率达91.8%。(2)北部边缘林带,全长125 km,宽 500 m,林带跨越5个乡7个自然村,营造面积0.67万hm2。(3)长城林带,全长76.8 km,完成造林0.83万hm2,与边缘林带形成内外夹击分割围歼锁住流沙。二是固定了大片流沙。有59个自然村以灌木为主的成片固沙林保存面积均在万亩以上。三是基本建成了农田防护林网。绿化里程600多km,在全区大小600多块滩地及河谷川地营造林带2 790条,总长1 116 km,使沙区的14个乡镇222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四是境内铁路、公路、乡村道路和渠道进行了全面绿化。建成了“三纵三横”绿色大通道,绿化总里程3 100多km,栽植各类苗木2 000多万株。五是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生产基地。(1)用材林:营造杨树、柳树、油松、侧柏、樟子松等用材林3万hm2;(2)采种基地:在北部以岔河则乡为主建成花棒采种基地8.93万hm2,在南部山区建成柠条采种基地1.07万 hm2。(3)经济林:营造以大扁杏、苹果、红枣、葡萄为主的经济林1.33万hm2。

2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由于林木覆盖率的增加和治理度的提高,全区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治理前与治理后对比,近地表风速降低52.5%,沙丘形态明显变平变缓,其高度降低 1/3,迎风坡由 8°~12°缓减到4°~9°,坡长也相应增长;农田林网保护地比空旷地风速平均降低28.8%,最高可达36.4%,在背风林缘11倍树高处,仍可降低风速24.3%。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沙暴日数平均减少1/2多;沙丘高度平均降低30%~50%;沙丘移动速度由过去每年4~5 m降低到1m左右;治理区自然降尘较空旷地减少90%;无定河及其支流的输沙量较50年代减少76%;沙地肥力状况明显提高,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明显减少。据兰州沙漠研究所2000年卫星遥感测试:全国其它沙区都呈扩展趋势,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只有榆林沙区(榆阳区)向良性发展发生逆转,逆转率为1.62%,这在全国沙区是唯一的。

2.2 生态经济型林业正在崛起

在南部丘陵沟壑区的12个乡镇建成大扁杏基地0.68万hm2,建成了1条百公里长的杏产业示范带,5个万亩乡,8个丰产园,20个样板村,100个科技户,杏产业“15821”工程全面建成。2009年,全区产杏核60万kg、杏肉360万 kg,为山区农民增收1 000多万元。北部风沙草滩区12个乡镇,采取飞播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办法,建成优质牧草基地4.33万hm2,年产饲草1.2亿kg,增加载畜量5万个羊单位。建成采种基地3.33万hm2,年产各类林木种子60万kg。随着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花卉、苗木、生态旅游等产业不断兴起。截止 2010年底,全区林业产值达到6 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

2.3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农、林、牧并重转变,生产方式由过去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粮、经、饲并重转变,灌草饲料面积由15%提高到了60%。畜牧业在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截止2010年底,全区羊子饲养总量达164.5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7.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6%,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2.4 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生态环境和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2010年底,全区粮食总产量2.15亿kg,农业总产值达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305元。沙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80%以上的乡村通了柏油路,通讯网络和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户户都有新的交通工具,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楼板房,群众的生活走向富裕、迈向小康。

3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态环境建设不平衡

建国60年时间,全区人民始终坚持植树造林,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林木覆盖率由解放前的1.8%提高到了45.4%,造林保存面积由1.27万hm2增加到了32.01万hm2,植被恢复到建国以来最好水平。但从2006年全市森林资源调查结果看,全区还有6.67万多hm2宜林荒沙和3.33万多hm2宜林荒山荒地没有彻底治理,绝大部分是处于边缘地带、交通不便的远沙、大沙和难以治理的梁峁沟壑。这些荒沙荒山的存在给榆阳区生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3.2 开发与治理不协调

榆阳区地处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地带,林草植被十分脆弱。近几年来,随着煤、气、油、盐等地下资源开采步伐的加快和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对地上生态资源、地下水源、地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再加上全球的剧变气候条件更使沙漠化潜在的因子复活,疏松深厚的沙岩沉积物有可能再度扬起。重开发轻治理的现象仍然突出。

3.3 林分结构不合理整体防护效益低

从全区现有保存林木的结构来看:灌木多,乔木少;落叶树种多,常绿树种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沙区的沙柳纯林,只能阻沙,不能改土,林下地表始终形不成结皮层,一遇大风天气,沙乘风势,风助沙威,沙尘四起,极易形成沙尘暴天气。

林木结构单一,原有林木老化退化严重防护性能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区营造了很多阔叶乔木林,如合作杨、旱柳、刺槐等。部分已出现老化、退化现象,有的变成了“小老头”树,有的甚至枯死,经济效益很差,生态效益也不显著。如小纪汗林场马家峁的成片杨树林,鱼河林场东山成片刺槐林等。还有70年代保存下来的6.67万多hm2沙柳、紫穗槐也陆续开始老化、退化,逐渐失去防护功能。

3.4 林木病虫害严重

近年来,林木病虫害呈蔓延势态,累计发生病虫害面积2万多hm2,特别是风沙区的沙柳林,一旦发生病虫害,将迅速扩展。这种称为不冒烟的火灾,对全区的林木健康发展造成很大威胁,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3.5 森林资源管护形势严峻

森林资源管护形势依然严峻,开发与治理的矛盾尤为突出。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封山(沙)禁牧工作很不平衡,个别乡镇个别地方偷牧、乱牧、夜牧现象依然存在。

3.6 林业产业发展滞后

以开口杏为龙头的杏产业开发刚起步,以家庭为单元的灌木饲料加工产业正在初试当中,苗木产业呈现混乱状态,这些林业产业起步迟、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发展不科学的问题十分突出。

3.7 林业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率低

虽然林业科技工作者与广大群众一起为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做出了巨大贡献,且在治沙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因林业科研没有专项投入,导致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3.8 林业生态体系现状与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相比差距大

榆阳区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距国家建设现代林业的新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4 对策

4.1 强化措施攻坚克难

榆阳区根据前60年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经验,应继续发扬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夯实责任、坚持不懈、分类指导、封造并重、工程管理高质量严要求、整体推进。进一步转变机制体制,加大投资力度,利用人工与飞播相结合的技术全面彻底治理尾留荒沙和荒山,使榆阳大地生态环境建设不平衡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2 破解能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难题

榆阳区既是生态脆弱区又是能源开发的重点区,开发与治理的矛盾日渐突出,应该紧紧抓住国家倡导的创新转型调结构战略机遇,积极探索转变机制,落实政策让能源反哺生态,加强能源工矿区生态监督及植被恢复力度,缓解开发和治理的矛盾。按照能源企业的生产规模核定相应的植被恢复与补偿造林的投资额度。

4.3 调整林分结构建立稳定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

榆阳区现保存的25.33万hm2灌木、0.53万hm2柳椽林、0.91万hm2杨树林、3 600万株护田林网、四旁零星树、庭院树木等,均已老化、退化,且针阔叶比例不合理。因此,应在以后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大低产林改造力度,增加针叶树比例,使林分结构逐渐优化,使林业生态体系防护效能与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4.4 加大有害生物防治力度

榆阳区在征山治沙中,资源缺乏,树种单一,现有林木虽达到了应有的防护目的,但大面积为纯林,病虫害极易发生,且受灾面积较大。因此,必须依靠科技,保证质量,建立健全预测-预报-防治体系,使有害生物得到及早发现,及时防治,实现“一降三提高”的目标,确保林业生态资源不受有害生物的危害。

4.5 依法治林,保护成果

在林地林木资源管护中,一是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林力度。建立健全征用林地的审批程序,杜绝私自签约转让林地现象;健全执法队伍,严厉打击各种乱占林地、毁坏林木、偷盗木材和无证经营加工木材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二是进一步加强封禁工作。明确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封山(沙)禁牧工作的责任主体,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夯实管护职责;健全禁牧执法制度,林政稽查队与各乡镇禁牧队联合执法,深入到各村组,严厉制止放牧现象,确保造林成果;同时,把封禁与天保管护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县(区)、乡、村三级护林体系,夯实护林员责任,细化处罚管理措施,切实保护好林地、林木资源。

4.6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确保林农增收

产业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林产业与沙产业也是如此。在林改后,榆阳区要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生态成果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各项林业产业,积极引导林企把产业做大做强,增加群众收入,实现以林养林的目标。

4.7 依靠科技,破解难题

长期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证明,科技支撑是林业发展又好又快的前提,人才是基础,资金是保障。因此,必须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路子,增加科研投入,注重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含量,破解生产实践难题,使科学技术真正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8 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缩小差距

在新的历史时期,榆阳区应不断转变林业体系建设观念,建立健全新的林业体制,借“三北”防护林建设现场会在榆阳召开的东风,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大好机遇,坚持以生态综合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绿色榆阳、生态榆阳为目标,应采取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指导原则,结合榆阳区三种不同的地域特点与现代林业的新要求,根据过去的建设经验,林业生态建设模式应确定为:沙区推行“远沙大沙流动沙,飞播治理灌丛化;近沙小沙固定沙,针阔草灌混交化;大滩小滩盐碱滩,三端一平林网化;村镇道路居民点,庭院经济园林化”。丘陵区实行“山顶集雨水利化,坡面枣杏产业化,沟坡防治综合化,沟道治理坝系化,村庄道路密林化,封山育林生态化”的模式。川道区实行“良田防护林带化,优质高效林果化,河道湿地保护化,道路绿化人本化”。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实施。

十二五期间,榆阳区尽快启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123456”工程,即一圈:环榆林城绿色生态圈;两基地: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基地与百万亩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林基地;三园:榆林沙地生态公园、大墩山森林公园、元大滩国家级沙漠森林公园;四产业:灌木饲草加工产业、苗木繁殖产业、大扁杏加工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五区:沙地柏自然保护区、公益林区、榆溪河湿地保护区、能源开发植被恢复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区;六通道:完成完善包茂、榆神、榆绥、榆佳4条高速公路和榆补、榆乌2条二级公路绿化。

只有优化林分结构、整体推进身边增绿,让森林上山、入村、护路、进城、进校园,只有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确保全区生态发展永续,宜居永续,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好更多的生态产品,才能尽快缩小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与现代林业新要求的差距。

猜你喜欢

榆阳区林木全区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陕西榆林榆阳区:盘活伙场资源 拓宽增收渠道
榆阳区文化馆:“魅力榆阳 多彩非遗”榆阳区首届泥娃娃节系列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追赶超越看榆阳
榆阳区紫花苜蓿需水规律与灌溉定额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