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2011-08-15郭丽洁
郭丽洁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2.陕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站,陕西西安 710082)
1 陕西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林业病虫害多发省份之一。经过多年的普查、研究,目前已知的森林病虫害种类有1 388种,每年发生森林病虫害40万 hm2左右,约占有林地面积的7%。陕西省可造成灾害的林业生物灾害种类就有80余种,主要有红脂大小蠹、华山松大小蠹、松毛虫、杨树天牛、杨树食叶害虫、美国白蛾、松针蚧、松叶蜂、草履蚧、沙柳木蠹蛾、春尺蠖及经济林病虫害等。病害类主要有杨树溃疡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松落针病、板栗疫病等。2003年最新公布的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有233种,在陕西省分布有132种,另外陕西省还分布有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14种。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亿元[1-3]。
2 陕西省林业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
2.1 自然因素
陕西省现有森林面积约767.53万hm2,其中人工林约323.76万hm2,占42%。人工纯林的大面积增加,为森林病虫大发生提供了广阔的食料资源。林种结构不合理,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林分质量低,抗逆能力差,病虫害极易传播蔓延,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气候异常,加剧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尤其是近几年暖冬的出现,使得害虫自然死亡率降低,越冬基数大大增加。往往都是大面积突发成灾,难以有效治理。
2.2 人为因素
(1)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
(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病虫害暴发后,对化学农药依赖性太强,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
(4)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陕西省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2.3 其他因素
(1)基础设施差。森防工作基础设施差,森防体系建设滞后。
(2)依法治理森林病虫害的力度不够。“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在有些地方难以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灾来救灾,灾后救灾的模式和依靠国家政府救灾的等靠思想。甚至林业病虫害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贫困县,财政根本无力支付病虫防治所需经费,面对病虫灾害,束手无策,只能任其发生蔓延。
(3)植物检疫环节把关不严,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随苗木传入。森林植物检疫是有效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蔓延的预防性措施,在木材种苗繁殖材料及其林产品的调运过程中要严格实施检疫。对国外进境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必要时也要进行复检,发现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要进行及时除害处理,严重的予以销毁,防止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入,以免给林业生产园林和道路绿化等带来更大的损失。
3 综合防治对策
3.1 加强森防检疫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开展森防检疫机构的标准化建设,购置必要的防治、检疫仪器和设施。加强人才选拔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整体素质,配备专业技术骨干,培养森保和检疫的专业队伍。同时加大森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达到人员精干,设备精良,提高预防与防治水平。
3.2 加大森防工作的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控制森林病虫鼠害对巩固陕西省造林成果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危害性、重要性,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另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依法治理森林病虫害。
3.3 抓好监测预警,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全省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要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省级中心测报点建设,推动全市测报网络建设的全面开展,逐步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省级测报点为骨干,各监测点为基础的测报网络。做到及时掌握病虫害情动态,定期发布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加强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作为一种频发性生物灾害,是林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只有及时、准确、连续、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病虫害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才能对病虫害未来的发生状况和增长趋势做出预测预报。
3.4 严把检疫关,做好引进苗木、种子的调运检疫工作
加强调运植物检疫工作,严把进入检疫关。在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植物调运的流通环节上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认真开展产地检疫是有效防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因此对调入、调出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要进行严格检疫,做好市场的复检工作,努力创建无检疫对象苗圃基地,及时了解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信息,严格引种审批。引种前必须做到先评估,再审批的原则,并做好引进后的定点隔离、观察工作。
首先要把好苗木进出苗圃关,对原地和引进的苗木都要认真检查,发现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要就地消灭;其次要注重培养和引进抗病虫的优良品种;第三要及时向林业部门了解本地和外地检疫情况,及时掌握检疫对象的发生、发展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对进入园内的原木、包装箱等有可能携带检疫对象的物品,及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并彻底消灭病虫来源。
3.5 实施工程治理,提高防治成效
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相结合,以提高治理水平。在病虫治理的各个环节上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把关,以提高工程治理质量。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注重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减少污染环境,培育和建立完善的生物链。
3.6 树立健康森林的理念,实现以生态学为基础,以营林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治理
要大力营造混交林,混交的模式可以是带状或块状,混交的树种要合理搭配,在避开某种病害互转寄主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针阔混交、针针混交、乔灌混交等类型,混交林的比例在一定的造林区域内应不少于30%,造林规划设计时要有预防病虫害发生的措施。
注重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天然林以自然控制为主,加强保护和监测,一旦预警,紧急扑灭。
3.7 明确目标责任,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明确规定,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批示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切实落实责任,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防治计划,开展森林病虫害的普查和监测,实行严格检疫、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治,依靠科技研究和推广有效的防治办法,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教育的手段搞好防治工作”。各级政府必须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具体协调、指导、组织防治检疫工作。
3.8 广泛筹集资金,保证防治需要
要建立多元化筹集资金机制,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森防资金投入。首先,要严格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依法充分调动地方及林农防治的积极性,加大自筹资金比例,转变等、靠、要思想,实现防治资金以地方及林主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其次,市县两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逐渐提高工程治理项目配套资金比例,增加对病虫害防治的投入。第三,要对防治经费实行科学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并建立定期审计制度。
3.9 建立应对林业灾害快速反应机制
根据国家、省《突发林业有害生物处置办法》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制定本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做好应对突发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准备工作。
3.10 提倡推广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保护天敌和生态环境
随着幼龄生态林的生长,其生态系统将逐渐完善,生物多样性增加,食物链将逐渐健全。调查发现鸟类及各种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逐渐增多,如在嘉定某林地发现大量的捕食性天敌草蛉和瓢虫;在青浦某林地发现许多鸟巢。如果不科学地使用化学农药,必将对脆弱的幼龄生态林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如在宝山某林地由于大量使用草甘磷,不但杀死杂草,同时对合欢产生严重药害,树木生长衰弱,病虫害严重发生,使得林分生机皆失。应该积极利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加强对天敌的保护,尽量创造有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
[1] 周 刚,王明旭.长沙市城市森林健康调控试验及初步结果[J].湖南林业科技,2007(5):17-17.
[2] 胡海鹰.承德避暑山庄森林病虫害现状与防治对策初探[J].中国森林病虫,2005(6):31-34.
[3] 刘锦乾.甘肃白龙江林区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6(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