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断层现象
2011-08-15孙云帆蔡开龙
孙云帆 蔡开龙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浅析国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断层现象
孙云帆 蔡开龙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在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断层”是一个实际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和实践者难以接受理论是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源。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使理论通俗化和辨析的实践理论两种解决对策,使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好地结合。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断层;对策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依托相互完善和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目前国内却出现了理论与实践断层的现象,两个本身应该彼此紧密衔接的体系,却呈现出漠然的态度,在成熟的教育体系当中,这种现象实属罕见。教育理论体系的纯粹化构建,越来越脱离教育实际,而教育实践者的经验化塑造,也逐渐远离了教育模式的正轨。
本文拟对造成教育理论和实践断层的现象进行剖析,分析其形成原因,并针对性地找出摆脱这种现象的对策。
一、国内教育理论与实践断层的原因
1.教育理论研究脱离国内教育实际是形成断层现象的主要原因
要寻找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我们就不得不追溯至教育理论的源流。
对于教育理论的源流,有些教育实践者也是琢磨不定,认为教育理论要么是我国古今教育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要么是漂洋过海,翻译引进而来的舶来品,于是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是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与国外教育理论的结合,既有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借鉴,又有对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继承。然而,自从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育理论初次登陆中国以来,教育理论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了。其中,在20世纪20到40年代,教育理论研究基本是采取了模仿和剪裁的模式。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将主要精力用在教育学科教材的翻译和介绍上,直接的后果就是难以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我们知道,教育的产生、发展都是来源于并服务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当教育理论脱离个人的实践体验,缺乏人文关怀,只是一味地生搬硬造,强调形式,忽略了教育实践的丰富性、经历性和完整性,就会形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2.教育理论难以被教育实践者接受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断层的直接原因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研究者过多地徘徊于“学术性理论”的范畴之内,在浇筑出各式各样楼阁的同时,却架空了真实的教育实践体系。而教育理论的实施只有在被教育实践者接受的情况下才可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在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实践者往往是依据具体的教育实践情景进行的,而教育理论只是理性思考的基本依据,是一种笼统的概括性的理论,往往无法清楚地描述出每一个具体情景下的教育实践过程,也就是说教育理论的针对性不强。如果教育实践者不能够接受教育理论,那么教育理论就不能够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教育实践的实施者之间也产生了越来越难以融合的现象,因此,教育理论难以被教育实践者接受则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断层的直接原因。
二、解决国内教育理论与实践断层的对策
针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断层的原因,笔者相应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促使教育理论能够更稳健地发展,教育实践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有机地结合,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依托、相互完善的良好境界。
1.使教育理论向通俗化、现实化转变
教育理论的通俗化即理论应为大众服务。从理论上来说,道理并不深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论上升到新的、更高的水平,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但从教育理论书籍发行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越来越高深,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难懂,很难引起普通民众的兴趣,因而离普通民众也越来越远。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一般民众得不到理论的适当滋养和正确引导,多数人的教育行为也越来越陷入经验和感性的歧途。
教育理论现实化是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实践的需要。同一般理论一样,教育理论对教育现实是一种观念形式的把握而不是感性的改造,它提供的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不是一种教育现实存在。无论从主观发展还是从客观需要角度看,教育理论都需要现实化。
使教育理论向通俗化、现实化转变并非无稽之谈。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庄子》、《论语》、《老子》等等在今日大众的眼中已是深入生活、贴近生活的指导思想。也许在十年前这些“之乎者也”的书籍还只是文人学者的绚丽财富,但今天却成为街头巷尾普通大众愉悦内心的枕边书。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对这些经典著作做了进一步诠释,进而推出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品三国》等图书能销售几十万册、上百万册甚至几百万册更是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理论是可以走出楼阁,迈入通俗和现实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技术、方法直至教育实践的路径来紧密连接教育理论和实践。在这种模式中,实践者通过掌握教育理论,将理论较直接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理论可操作性强,便于普及和应用,成效明显,付诸实践立竿见影,缺点是理论较多地顾及了具体情景,虽然针对性强,但缺乏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从教育理论入手,逐步使教育理论转变为教育理念,最后影响教育实践的方法。在这种模式中,教育理论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实践者对他们的教育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关系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将自己从不合理信念和误解中解放出来,形成实践者的理性自主,从而导向更为合理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主体观念的改变为起点,为实践本身的改革提供思想前提,从而影响实践效果。
2.辨析化、理性化地开展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是一种以教育实践作为分析对象的特殊性知识,而教育实践则是一种活动。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教育理论看作是具体教育实践的指南,事实上这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误解。因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不存在一种直接指导的关系,而同时,当我们把教育理论当作了教育实践指南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就放弃了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批判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理论的适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有效的吸收和采纳,尽量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辨析化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也有一些教育实践工作者仍然以怀疑的目光来审视教育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经验直接来源于教育实践,远比教育理论有用,一味地推崇教育经验,用经验排斥、取代甚至否定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对教育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意义,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和常识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没有感性到理性的跃进,就不可能获得关于教育的规律性的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极强的惰性,导致僵化和保守,从而在低水平上重复教育实践。针对这种状况,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我们应该持有创新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融会贯通地内化教育理论知识,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和提升,成为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断层现象,既要大力提高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专业水平,也要加强教育实践实施者对教育理论的全面深入和有针对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提高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勇于开拓的精神,我们相信经过双方的努力创新,一定能够跨越这道鸿沟,创造出适应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天地。
注:本文受到“军队科研基金资助”。
[1]赵明.教育理论通俗化问题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5.
[2]曾茂林.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及机制[J].教育理论研究,2009,(4):45-46.
[3]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41-44.
[4]闫旭蕾.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1-5.
[5]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1-6.
2011-01-26
孙云帆(1983-),女,硕士,空军第一航空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军队基层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