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改革发展浅谈

2011-08-15龙丽群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稿源学报学术

龙丽群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十堰442002)

高校学报改革发展浅谈

龙丽群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十堰442002)

针对目前期刊集约化改革的形势,提出高校学报的改革不应“一刀切”,应遵守高校学报的最初办刊宗旨,继续承担其特有的“窗口”、“园地”功能。面对改革的形势,高校学报应积极调整自身管理,提升学术质量,走“特色”办刊之路。

高校学报;改革;功能;特色;学术质量

面对国际期刊的质量精品化、运行集群化、市场细分化和竞争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期刊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期刊改革的步伐必定加快。随着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转企改制”、“集约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呼之欲出。有同行指出,“大学学报出版集团化势在必行”[1],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办刊观念,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角度出发,创建大学学报出版集团,集中使用现有的编辑出版资源(财力和人才),报道我国大学和科研单位产出的优秀科研成果,开放式创办质量优、水平高的专业性的国内外一流的大学学报,尽早占领科技信息市场”。

面临期刊的改革形势,高校学报该何去何从?是否也顺应同样的改革模式?笔者认为,高校学报的改革应该慎重,切忌操之过急,更不能“一刀切”。学报的起源有其特殊性,地位和作用也有其独特性,这些都导致学报的改革与其他期刊的改革应有所区分。

一、高校学报的功能

高校学报是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承担着为高校科研教学服务和培养人才的使命,可以概括为“窗口”和“园地”两个功能。

1.高校学报的“窗口”功能 高校学报的“窗口”功能,即高校借助学报来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与其他高校及社会进行学术交流,并使这些成果得以传播和推广应用,并以学校的知识产权而留存于世。

高校学报是高校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成果的载体与传输工具,也是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深化与延伸。因而,国家教育部一再强调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的任务是通过刊登有学术价值、有创新性的高水平论文,全面反映主办学校的各专业、各类科研与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科研及教学成果,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引导、促进主办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2]。外界可以通过阅读学报来了解学校,因为学报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成长过程。栏目的变化反映了学校从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基金数量的增多、级别的上升反映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2.高校学报的“园地”功能 高校学报的“园地”功能,即交流、展示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学报编辑的帮助,提高青年作者写作科学论文的水平。

在高校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之中,人才培养是大学最主要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学报实际上也承担着高校的这一责任与使命。高校学报的主要交换、发行的对象是高校图书馆、相关学院、研究所等单位,其读者与作者群体主要是高校学生与教师。高校学报所刊发的论文是主办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与特色,使读者群体通过阅读学报,能够在思想素质、科学精神、学术创新、专业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教育、培养与提高。高校学报通过对作者群体的培养,承担着高校(尤其是主办高校)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使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学术人才,而高校学报的组稿、审稿、发稿等工作流程和机制,对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学术人才十分有利[2]。

高校学报在研究生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对科技新人的发现、培养、扶持作用是社会上的其他刊物所无法比拟的。因为高校学报办在校园内,有条件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予以指导。高校学报以极高的热情,密切关注、扶持青年教师投给本校学报的论文。对青年教师的文章既严格要求,又热情鼓励。对他们文章中不够成熟、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地方,耐心细致地帮他们修改。对他们文章中有新意的地方要予以热情鼓励,并建议进一步研究与探索。高校学报还利用聘请校内外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文章进行审稿的机会,或对青年教师的文章进行指正,或对论文的研究方法指点迷津,从而使青年教师作者开拓思路,受益终生。“研究生通过发表论文,学会了学术写作,达到了毕业的要求;教师通过发表论文,总结了科研成果,从而晋升职称,赢得了学术声誉。”[3]

二、高校学报的学术提升

目前,国内的期刊鱼目混杂,期刊改革势在必行。“集约化”改革能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有利于精品期刊的发展。笔者认为,资源共享当然是好事,各高校根据学科具体情况,联合起来创办最强学科的期刊,走精品办刊之路,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只是简单的让所有高校学报都凑合起来集约经营,似乎违背了高校学报的创办宗旨,忽略了高校学报的历史使命。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和高校的办学特色息息相关。高校学报正是由于具有其他期刊所无法替代的“窗口”、“园地”功能,才不被学校放弃。如果大学学报出版集团化,只有几家核心期刊的话,那么势必造成平台减少,版面费用大幅提高,不能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研究群体的研究成果。地方高校学报的研究是基础性的,作者群体是校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没有本校学报这个交流平台,他们的科研工作很难有更高层次的提高。因此,笔者以为,高校学报集约化是否可以理解为高校合并的产物?脱离高校的改革来谈高校学报的集约化管理似乎有点急促。期刊改革应具有层次性,高校学报的改革步伐应该放缓,与营业性期刊有所区分,寻求更好的改革途径。高校学报的改革应该注重提升本刊的学术质量,让这个交流平台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目前高校学报存在一些问题:学科范围广,综合性太强,特色不够鲜明;稿源质量不高,多数稿件都是作者为了评职称或是工作量考核来凑数的、水平较低的文章;编辑队伍不很稳定,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不注重策划和约稿。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学报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对此,笔者浅薄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创办特色期刊 高校学报应该抓住本校的特色,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办成颇具特色的期刊,不要面面俱到,将本校所有的专业一揽子全包。当然,有很多高校分有自然版、人文版等不同的版本,这样做可以让专业分散,每本学报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不管是综合类学报还是分版本的学报,同样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最具优势学科,将优势学科做强做大,办成特色栏目,自然就能吸引优质的稿源;有了优质稿源的支撑,学报的引用率、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自然就能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好稿件。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有了这个良好循环,学报也就能做的更好,从而也提升了学校的名誉。

2.合作办刊 正是高校学报具有“窗口”的功能,反映学校所有的科研、教学成果,可办成特色期刊。但这样一来有可能使高校其他相对薄弱专业的论文的发展渠道变窄,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多数高校都是走综合发展之路,即便是工科院校也开设了一些文科性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教师,还有一些基础课的老师,在自己学校内找不到交流平台,向外投稿有可能受到排斥,不能受到公平的对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也是困扰高校学报的一个难题。要解决本校非特色专业的交流平台问题,可以探索找一些栏目互补的期刊合作,相互推荐稿件。这样,合作的期刊在特色方面的稿源更加充足,而本校内的一些非特色专业论文也有了相对稳定的发表渠道。合作期刊优势互补,增加了兄弟院校的联系。期刊走“精品”之路,似乎也看到了希望。

3.摒弃投稿的自我歧视 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都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核心期刊,希望自己的文章被《SCI》、《EI》等大型文献数据库收录,不屑于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本校学报上;部分作者者将自认为水平低的文章投到学报,如果编辑让多修改几次,作者便改投他刊。这种作法令人费解[4]。为什么不客观分析文章的自身不足,不客观对待审稿意见呢?这种结果势必造成恶性循环。高校学报本来就是依托本校的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又发表在其他的刊物上,导致学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很难提高,学报要办成一流刊物就更难了。这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现在评职称、研究生发表论文都有一定的要求,不是《SCI》,最起码也要核心期刊,几乎都把本校学报排除在外。这种种做法的导向,使得本校质量较高的文章都流向国外和国内影响因子及引文频次较高的专业性刊物。这不利于学报的发展。

要解决此问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既然科研是依托学校的,就应该让其研究成果在学报上有所发表,让高校学报充分发挥其“展示本校科研实力和水平的窗口”的作用。建议有关部门能制订相关政策,让本校科研工作者能够正视本校学报,用平等的态度看待学报和核心期刊。科技处和学报编辑部联合出台一些规定,定能吸引到一些本校的优质稿源。例如,我校科技处在论文奖励上就出台一些新的办法,加大了学报基金论文的奖励额度,效果明显,吸引了较多的有项目支撑的论文,提升了学报的论文质量。

4.编辑队伍建设 高校学报编辑是学术平台的搭建者,起着桥梁的作用。编辑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学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创造条件,引导编辑多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开拓视野,及时把握学科动态和信息;鼓励编辑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了解学术前沿,洞察学术趋势,把握学术规律。这样可以激活编辑的思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创造性。二是选聘学者专家到编辑部兼职,参与选题策划和主持栏目。通过学者和编辑的双向兼职,建立一支业务精、敢创新、“专兼”结合的精干高效的编辑队伍。三是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编辑队伍,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像重视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一样重视学报工作,要像重视教学科研人员一样重视学报的编辑人员。”总而言之,只有高校领导正视学报的功能,正视编辑队伍,学报的编辑队伍水平才能上一个台阶。

三、结束语

高校学报办出特色栏目,拥有此栏目的优质稿源,更能体现本校的优势学科,达到宣传学校特色的目的;办成某领域的特色期刊,自然能留住本校的优质稿源,也就更能展示本校的科研水平。编辑队伍水平提高,有利于策划出更多的特色,提升学报的知名度。这样即便不走“集约化”道路,也能将学报办好、办强,还能凸显学校特色,成为真正的“窗口”和“园地”。

[1]田志红,赵立芹,秦志春,等.走出瓶颈区 开放办学报[J].编辑学报,2003,15(4):283-285.

[2]王继洲,周永红.论新时期中国高校学报的历史使命[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105-109.

[3]李丽.从国际学术出版的困境看高校学报的优势[J].编辑学报,2005,17(5):352-353.

[4]高宏,游苏宁,张晓东,等.全球化中与我国科技期刊相关的自我歧视[J].编辑学报,2010,22(1):45-47.

G231

A

1003-8078(2011)03-0060-03

2011-05-08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22

龙丽群,女,湖南醴陵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编辑学方面的研究。

(李鑫)

猜你喜欢

稿源学报学术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创办中文学术期刊《新能源进展》的几点感悟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