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2011-08-15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讲授法建筑学城市规划

张 波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课程。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设,课程共有36学时,占2学分。

1 教学方法现状

在教授《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我们主要采用“师徒式”和“填鸭式”的方法,一节课中,大部分时间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够,学生的积极性差。这种教学方法即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这种方法有可控性强、成本低、效率高、信息量大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不容忽视。

(1)不利于因材施教。在我们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在讲授时用同一知识面向几十名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容易异化为注入式,即“填鸭式”。讲授法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大多数教师习惯“一讲到底”,把重点放到系统的知识体系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3)难以实现教学互动。以语言为媒介的讲授法,容易形成教师的“一言堂”,在教师讲授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客观上难以实现教学双方的互动,同时也难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由此影响了教学效果。

除了讲授法,该课程还采用练习法,练习法主要采用的是书面练习的方式。比如,让学生抄绘一张典型城市总体规划平面图、抄绘一张典型小区规划平面图等。通过书面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锻炼绘图技能。

在以讲授法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理想。

(1)学习兴趣低。很多学生把这门课程看成是必须学习的一门拿学分的课程,没有对这门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将会对其以后的学习造成规划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尤其对宏观性的设计课程把握不足。

(2)学生理论知识重视不足。理论知识不足一直是这个专业发展缓慢、缺乏创新的最大障碍,应该在这门学科建设中把理论知识重视起来。在对我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调研过程中发现,仅少部分同学深入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能力提高不足。通过对2007级建筑学专业学生调查发现,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一学期后,学生对一些城市规划中的基本问题还是搞不清楚。比如,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居住区的规模、居住区道路的分级与宽度等一些问题还是没有概念。

当然,除了教学方法的原因,其他方面的问题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比如,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授课拘泥于教材,深度不够,知识面窄,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考核方式上,单纯以闭卷的一次期末考试来对学生评价,且考试内容多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没有调动起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2 建筑学专业下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2.1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理论课,而且是注册建筑师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该课程是指导建筑设计对建筑环境的认识、城市建成环境的认识以及掌握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法等专业知识与设计技能学习的基本原理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城市和城市规划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掌握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对城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调查、预测、分析和规划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城市居住区规划理论、原则、要求和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其中,重中之重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传授。

通过《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熟悉城市的定义,城市的构成要素,城市的划分标准。能够对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尤其是近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社会必然性有深刻的认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大四下学期的设计院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建筑学专业下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侧重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该教材内容丰富。其中第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城市以及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历史的问题,内容丰富,比较有趣味,是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前提与基础,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第二部分是城市规划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程序性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说比较陌生,在以后的设计中接触也较少,在教学中应予淡化;第三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有些内容是建筑学专业必须掌握的内容,如居住区规划,有些内容是建筑学专业重点掌握的内容,城市公共空间里面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建筑学专业了解即可的内容;第四部分内容是建筑学专业了解即可的内容,应淡化或以学生自学为主。

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1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它容易将现实问题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也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困惑结合起来,由此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将书本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例如,我们在介绍近代城市规划学科兴起时,首先分析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然后介绍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这之后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更是百花齐放,如,索里亚·伊·马塔带形城市、Tony Garnier工业城市、柯布西耶的“光明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什么这个时期城市规划会这么迅速的发展?根据这个问题,我们提示学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分析这个现象的产生就要寻找它产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那么必要性是什么呢?这就引导学生去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些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分析城市规划理论兴起的社会必要性;有必要性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性与理论基础,可能性有哪些呢?这就引导去分析这之前的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几本这个时期之前的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供学生课下阅读。通过这样一个思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回顾、理解运用,培养了他们对城市规划这门学科的兴趣,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3.2 课堂讨论法教学

课堂讨论法即通常所说的互动式教学,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能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个人独立钻研、集体学习与交流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例如,在理论知识之后的案例分析中,引入课堂讨论法,将一个典型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引入课堂,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讲解的理论知识来讨论这个方案的优缺点,优点要讲出它有哪些方面的理论依据,缺点要分析这些缺点产生的原因,并记录各小组的观点,由组长上讲台介绍这个小组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由于讨论法是双向的,它克服了教师讲授或学生自学的单向输入信息的弊端,形成了多渠道的信息交流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3.3 与理论知识传授、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课堂小设计

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通过案例分析法,加深了同学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认识。案例教学之后,一般会加入一个相关小设计的课堂作业,在作业之前要求学生将之前的案例分析的结论作为小设计说明的一部分。比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重点对城市广场、公园进行了设计原理讲解,在这之后,将潍坊市风筝广场作为案例,将其平面图与现场照片引入课堂中进行分析、讨论,由同学们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之后指定学校中一个5公顷左右的空地让学生进行课堂的设计,重点做好设计的平面图、空间分析图和设计说明。通过这样一个连贯的过程,让学生加深对规划理论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 结束语

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教学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理论是如何从实践中来的,以及理论如何指导实践,从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不断追求的目标,通过对这个目标的不断追求,期望可以得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市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之路。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李建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讲授法建筑学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浅析讲授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运用讲授法的辩证认识
讲授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